-
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减数矫治后口咽气道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 454(955) mm 3和14(29) mm 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 mm 2和(0.4±0.8) 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 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减数与非减数方案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正畸临床应用得日益广泛,而正畸医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常需面对减数与非减数这一大方向的重要抉择。本文从无托槽隐形矫治提供间隙的方法,选择减数与非减数方案的重要性和依据,以及具体临床策略几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应通过切牙、磨牙的定位以及数字化矫治模拟进行减数与非减数方案的精准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确诊为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完成的患者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5.7岁),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得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患者平均疗程18.3个月,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恢复正常,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治疗后SNA角减小(1.2±1.0)°( P=0.001),ANB角减小(1.3±0.9)°( P<0.001),上颌中切牙压低(2.4±1.4) mm( P<0.001),下颌中切牙压低(3.1±1.2) mm( P<0.001),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3.5±0.9) mm( P<0.001)。无1例患者出现骨开裂/骨开窗等并发症。治疗后发生2 mm以上牙根吸收的上下切牙占所有切牙总数4.16%。 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非减数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牙根吸收和骨开裂/骨开窗等正畸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拔牙矫治对成年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通过对比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成年患者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和颅颌面结构的变化,分析拔牙矫治对该类患者上气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就诊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已完成正畸治疗的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成年患者60例,根据是否进行减数矫治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每组3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Dolphin软件对患者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和颅颌面组织结构进行定点描绘和测量,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相关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拔牙组患者悬雍垂尖与中咽壁点的距离(U-MPW)、会厌谷点与下咽壁点的距离(V-LPW)、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下内交角(U1-SN)和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上内交角(L1-MP)明显减小(P<0.05),(牙合)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OP-SN)和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明显增大,(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非拔牙组患者矫治后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明显减小(P<0.05),OP-SN和L1-MP明显增大(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变窄,主要发生在上气道口咽段和喉咽段,而舌骨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一磨牙代偿特征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一磨牙代偿特征,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根据上颌减数与否分为减数组(28例)和非减数组(20例).采用激光扫描仪扫描矫治前后的牙颌模型.使用Rapidform 2006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和转矩,获得并对比两组上颌第一磨牙的代偿特征数据.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后减数组与非减数组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转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0,P=0.144);矫治前减数组转矩的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为-3.32°(-5.10°,1.16°),非减数组转矩为-6.94°(-13.06°,-0.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即减数组颊倾代偿更明显.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颊向倾斜代偿,其颊倾代偿越明显,术前正畸去除上颌后牙代偿越需要间隙,正畸方案越有可能考虑减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前牙内收后上气道三维形态及流体力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前牙内收后上气道三维形态及流体力学变化,探讨强支抗内收前牙对双颌前突患者上气道形态及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并行全口固定矫治的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利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下颌前牙,前牙内收前后行锥形束CT扫描,使用Mimics 16.0软件对患者上气道锥形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使用Ansys 14.0软件对上气道的气流流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前牙内收前后上气道鼻咽段、口咽段及喉咽段的体积、平均横截面积、横截面最大左右径与最大前后径比值(LP/AP)以及气流最高压(Pmax)、最低压(Pmin)及气流压降(△P)的变化,并对前牙内收前后气道内△p变化最显著部分的压降变化量[△(△P)]与上气道形态指标的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患者鼻咽段三维形态及气流流场特征指标的前牙内收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内收后患者上气道口咽段及喉咽段体积[分别为(6 885±601)及(2 535±156) mm3]和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197±37)及(236±42) mm2]均较前牙内收前[口咽段及喉咽段体积分别为(7 580±622)及(2 564±162) mm3,平均横截面积分别为(217±40)及(239±43) mm2]显著减小(P<0.05),其中口咽段体积及平均横截面积的变化最明显,且前牙内收后口咽段LP/AP由前牙内收前的1.9±0.6显著增大为2.1±0.7(P<0.05).前牙内收后患者上气道口咽段Pmin喉咽段Pmax及Pmin[分别为(-16.4±6.5)、(-11.9±3.6)及(-46.0±11.0) Pa]均较前牙内收前[分别为(-13.7±4.3)、(-8.3±3.8)及(-42.8±9.5)Pa]显著减小(P<0.05),口咽段△P由前牙内收前的(42.7±10.1) Pa显著增大为(45.2±13.0) Pa(P<0.05),且口咽段前牙内收前后体积及平均横截面积的变化量与△(△P)呈显著负相关(r=-0.681,P=0.001;r=-0.844,P=0.000).结论 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成年患者前牙内收后上气道口咽段发生缩窄且气道阻力增加,全面系统地评估上气道形态及通气功能对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矫治计划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矫治恒牙早期低角型骨性安氏Ⅲ类错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Ⅲ类错颌是临床上常见的、 较难治愈的一种错颌畸形,其相对高的发病率和随生长发育逐渐加重的症状,对我国正畸医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率为12.81%[1]. 该类错颌是由上下颌骨生长不均衡造成的颌间关系异常,一般表现为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颌,Ⅲ类骨面型,下颌前突且不能后退[2],患者在侧貌上多表现为凹面形,口内检查多为对刃颌或反颌, 在矫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成长改变治疗,利用患者的生长潜力促进上颌生长, 抑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 从而减轻颌骨的畸形度.因此,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矫治,可以更好地获得矫治效果.本项研究旨在通过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后牙颌垫相结合的方法,对11例恒牙早期非减数低角型骨性安氏Ⅲ类错颌进行矫治,进而研究该方法对牙齿及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非减数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减数矫治方案,配合使用微种植钉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矫治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病例的软硬组织侧貌变化.方法 15例轻中度上牙-牙槽前突畸形成年患者,拔除第三恒磨牙,共30颗种植钉植入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区,用镍铁拉簧牵引上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所有病例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30颗种植钉,其中4颗松动后重新植入,其余均保持稳固.②SNA、SNB等骨骼方面的测量值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畸没有改变上下颌的基骨;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的距离(L1-NB)及上下中切牙交角(U1/L1)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鼻唇角(Cm-Sn-UL)增大、面突角(G-Sn-Pos)减小(P<0.01),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距离减小(P<0.01),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软组织面部侧貌得到改善.结论 使用微种植钉作为强支抗能有效牵引上颌全牙列整体远中移动,使其软硬组织均发生明显变化,是非减数方案矫治成人轻中度上颌牙-牙槽前突畸形病例的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种植体支抗配合舌侧矫治技术远中移动牙列的正畸疗效五年随访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于双颌前突和凸面型患者,利用上颌结节和下颌磨牙后垫区牙槽骨上部空间,远中移动牙列,可获得间隙,解除前牙拥挤,内收牙弓,改善面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可较大程度提高牙齿移动效率,使牙列整体移动更简便易行[1].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与种植体支抗技术也可联合应用[2-3].现报道1例使用种植体支抗配合舌侧矫治技术远中移动上下牙列的非减数病例的正畸疗效及5年随访观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性Ⅰ类高角拔牙后上气道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减数治疗对骨性Ⅰ类高角正畸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依据颈椎分期,选取生长发育结束的骨性Ⅰ类高角患者26例,分为非拔牙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17.62±3.45)岁;拔牙组13例,男3例,女10例,年龄(16.85±3.51)岁.测量分析颅面硬组织和上气道形态.结果:(1)治疗后,非拔牙组U1-NA(mm)、L1-NB(mm)增大;拔牙组U1-SN(°)、U1-NA(mm)、U1-NA(°)、L1-MP(°)、L1-NB(mm)、L1-NB(°)、MP-FH(°)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软腭、舌及舌骨在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治疗前后比较发现 ΔU1-SN(°)、ΔU1-NA(mm)、ΔU1-NA(°)、ΔL1-MP(°)、ΔL1-NB(mm)、ΔL1-N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气道、软腭、舌及舌骨治疗前后改变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Ⅰ类高角患者上气道形态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