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舌侧矫治器对成人睡眠呼吸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验证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上气道及舌骨位置无影响的假设,并探讨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31例骨性Ⅰ类错 畸形的成年患者,分为唇侧矫治器组及舌侧矫治器组。在矫治前和矫治开始约5个月时利用睡眠监测仪获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并拍摄锥形束CT分析上气道体积、最小横截面积及舌骨位置的变化。 结果:舌侧组治疗前腭咽最小横截面积为(247.00±112.21) mm 2,治疗后为(209.33±93.93) mm 2,缩小(37.67±65.52) mm 2 ( P=0.026);舌咽最小横截面积治疗前为(252.61±101.17) mm 2,治疗后为(204.56±61.19) mm 2,缩小(48.06±58.07) mm 2 ( P=0.03);腭咽体积治疗前为(10.74±4.03) cm 3,治疗后为(9.87±3.45) cm 3,缩小(0.87±1.71) cm 3 ( P=0.046)。 结论:舌侧矫治器组腭咽段及舌咽段发生缩窄,但AHI值稳定,因此舌侧矫治器会影响气道,但对睡眠呼吸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扣压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性锤状指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我们采用双克氏针扣压法固定骨折块治疗16例骨性锤状指患者。根据Wehbe和Schneider分型:ⅠA型6例,ⅠB型2例,ⅠC型1例;ⅡA型5例,ⅡB型1例,ⅡC型1例。结果:术后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手指远指间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70°12例,0°~60°3例,-5°~60°1例。X线片示1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2周。根据Crawford的锤状指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结论:双克氏针扣压法治疗不同类型骨性锤状指,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下颌磨牙后间隙与第三磨牙关系的三维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区大小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进行分组,从三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面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测量下颌 平面(以及从下颌 平面向根方2 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 mm的水平面上沿POL线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 结果: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牙冠部的远移可用间隙均大于根部;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的可利用间隙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结论: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地考虑下颌磨牙后舌侧骨皮质的影响,而参考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外,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也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舌与下颌正中联合及切牙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青少年舌大小、位置与矢状向错 畸形及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74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性Ⅰ类23例,骨性Ⅱ类29例,骨性Ⅲ类22例),拍摄锥形束CT并重建三维影像,测量颌骨及舌体大小及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结果:骨性Ⅲ类组舌高度[(38.67±3.09) mm]大于骨性Ⅰ类组[(35.12±3.28) mm]( P=0.002)和骨性Ⅱ类组[(35.03±3.41) mm]( P=0.001);骨性Ⅱ类舌根面积[(514.11±118.19) mm 2]显著小于骨性Ⅲ类患者[(636.55±144.37) mm 2]( P=0.010);骨性Ⅲ类组舌尖垂直位置[(70.54±4.94) mm]大于骨性Ⅱ类组[(66.89±5.30) mm]( P=0.060);骨性Ⅱ类组口内舌前上距离[(24.74±3.97) mm]大于骨性Ⅲ类组[(22.31±3.27) mm]( P=0.051);舌长度与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 r=0.323, P=0.05),与颏凹陷距离呈正相关( r=0.254, P=0.029);舌根面积与正中倾斜角呈负相关( r=-0.355, P=0.002);舌尖垂直位置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 r=-0.471, P<0.001)。 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相较于骨性Ⅰ类、Ⅱ类患者舌更厚,舌根更大;骨性Ⅲ类患者舌尖位置比骨性Ⅱ类患者低;骨性Ⅱ类患者口内舌位置较骨性Ⅲ类患者更靠前上;舌长度、高度及位置与下中切牙唇倾度、正中联合倾斜度及下中切牙槽骨厚度均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安氏Ⅱ类1分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横向宽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Class Ⅱ division 1,CⅡ 1)牙弓变化,分析变化部位和程度以及该变化与矢状向、垂直向异常的相关性,探讨CⅡ 1牙弓横向变化的特点。 方法:选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22.6±5.5)岁。实验组:CⅡ 1共60例,依据下颌平面角(FMA)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安氏Ⅰ类骨性Ⅰ类(Class Ⅰ,CⅠ)均角。每组20例。拍摄锥形束CT,使用Minics 18.0对上下颌尖牙至第二磨牙的牙弓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61.45±3.47 mm, P=0.0076;上颌第一磨牙:U6FA=(56.65±4.61) mm, P=0.0371;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0.28±3.18) mm, P=0.004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43.4±4.44) mm, P=0.0059;下颌第二磨牙:L7FA=(58.7±3.4) mm, P=0.0029;下颌第一磨牙:L6FA=(53.32±2.47) mm, P=0.0001;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45.21±2.83) mm, P=0.0077;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37.71±2.19) mm, P=0.0008],均角组上颌牙弓宽度狭窄[上颌第一磨牙:U6FA=(56.31±2.39) mm, P=0.0005;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51.66±2.17) mm, P=0.043];随着面高的增加,牙弓宽度越狭窄(上颌第二磨牙:U7FA, P=0.031;上颌第一磨牙:U6FA, P=0.016;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P=0.003;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P=0.001;下颌第二磨牙:L7FA, P=0.002;下颌第一磨牙:L6FA, P=0.000;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P=0.006;下颌第一磨牙:L4FA, P=0.002)。2.牙弓宽度与ANB角、FMA角呈负相关,其中与FMA角负相关更明显(上颌第二磨牙:U7FA r=-0.460, P=0.0492;上颌第一磨牙:U6FA r=-0.447, P=0.0483;上颌第二前磨牙:U5FA r=-0.473, P=0.0354;上颌第一前磨牙:U4FA r=-0.493, P=0.0271;下颌第二磨牙:L7FA r=-0.504, P=0.0234;下颌第一磨牙:L6FA r=-0.517, P=0.0478;下颌第二前磨牙:L5FA r=-0.682, P=0.0009;下颌第一前磨牙:L4FA r=-0.448, P=0.0286)。 结论:1.与CⅠ相比,CⅡ 1低角上下颌、均角下颌无牙弓宽度的改变,CⅡ 1均角上颌、CⅡ 1高角上下颌均出现明显狭窄,随着面高的增加,狭窄的程度越大。2.CⅡ 1牙弓宽度可能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呈弱的相关性,垂直向异常对横向宽度的影响要大于矢状向,垂直向是优先考虑的因素。3.CⅡ 1牙弓宽度变化可能与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100例采用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的骨性锤状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周评估Fugl-Meyer评分、简易手功能检查(STEF)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测量指关节屈曲活动度。采用Crawford标准评定疗效,优秀+良好为预后良好,中等+较差为预后较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骨性锤状指患者疗效的因素;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结果:患者术后14 d切口均Ⅰ期愈合,手部功能和结构恢复良好,无相关切口皮肤坏死和针道感染发生。患者术后8周Fugl-Meyer评分、STEF评分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62.58 ± 4.56)分比(32.33 ± 2.84)分、(91.31 ± 3.19)分比(62.51 ± 3.42)分和(66.72 ± 3.65)°比(45.56 ± 2.31)°],VAS明显低于术前[(2.65 ± 1.19)分比(5.68 ± 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根据Crawford标准,预后良好79例,预后较差21例。预后良好与预后较差患者性别构成、受伤位置、致伤原因、受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预后较差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年龄低,受伤至手术时间短,受伤部位以小指和环指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和受伤部位是影响骨性锤状指患者疗效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4.62、5.94和2.33,95% CI 1.06~20.14、2.23~15.81和1.12~4.82, 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疗效与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和受伤部位呈正相关性( r = 0.25、0.62和0.43, P<0.05或<0.01)。 结论: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患者可促使术后指功能恢复,但年龄、受损部位和就诊时间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60岁[(40.3 ± 12.1)岁]。股骨干骨折部位:近1/3段15例,中1/3段20例,远1/3段17例。骨缺损类型:开放性骨折后骨缺损2例,感染性骨不连29例,萎缩性骨不连21例。清创截骨后骨缺损长度3.0~5.8 cm[(4.2 ± 0.8)cm]。24例行Ⅰ期直接断端短缩加压再延长术,28例行截骨短缩加压、Ⅱ期再延长术(平均间隔时间2.8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末次随访时采用Ilizarov方法与研究应用协会(ASAMI)评分标准对骨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36.5 ± 10.3)个月]。伤口创面均Ⅰ期愈合。骨性愈合时间9~20个月[(14.5 ± 3.8)个月]。EFI为1.2~1.9个月/cm[(1.5 ± 0.2)个月/cm]。术后钉道感染14例(感染率27 %);骨断端愈合不良1例;2例骨延长段出现轴向偏移,1例出现延长段矿化不良;2例术后患侧肢体较健侧分别短缩1.8 cm、2.0 cm。末次随访时WBC[(6.0 ± 1.4)× 10 9/L]、CRP[(6.8 ± 1.7)mg/L]、ESR[(10.5 ± 6.1)mm/h]较术前[(9.2 ± 2.2)× 10 9/L、(31.7 ± 22.1)mg/L、(45.8 ± 31.3)mm/h]明显降低( P < 0.01)。末次随访时ASAMI评分:骨愈合优31例,良13例,可8例,优良率为85%;患肢功能优28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1%。 结论:Ilizarov短缩加压+再延长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干骨缺损可彻底清除感染或缺血性骨病灶,通过牵张成骨技术完成断端持续加压促进断端愈合及肢体延长,实现肢体重建并促进骨性愈合和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后颅窝MRI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Ⅰ型(CMI)患者后颅窝MRI的特征性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110例CMI患者作为CMI组,选取同期门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所有受试者MRI T2加权像上后颅窝的骨性、神经结构。根据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将CMⅠ患者分为Ⅰ度组、Ⅱ度组、Ⅲ度组,比较CMI组和对照组、不同小脑扁桃体下疝分度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测量数据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MI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相关性检验分析CMI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是否合并脊髓空洞与其他临床资料和测量数据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MI组患者的后颅窝斜坡长度、枕上长度、后颅窝高径长度均降低,斜坡倾斜角减少、颅脊角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枕上长度、斜坡倾斜角是C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057, 95%CI:0.005~0.650, P=0.021; OR=0.730, 95%CI:0.592~0.902, P=0.004)。(2)与Ⅰ度组比较,Ⅱ度组、Ⅲ度组患者的枕骨大孔前后径长度增加,斜坡倾斜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MI患者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与体质量指数(BMI)、斜坡倾斜角呈负相关关系( r=-0.214, P=0.045; r=-0.271, P=0.006),与枕骨大孔前后径长度、颅脊角呈正相关关系( r=0.336, P=0.001; r=0.282, P=0.004)。CMI患者是否合并脊髓空洞与斜坡长度呈正相关关系( r=0.235, P=0.018)。 结论:CMI患者后颅窝骨性发育异常导致容积狭小,不能适应正常发育的后脑神经组织,枕上长度的缩短和斜坡倾斜角变小是CMI的先天因素;颅脊角可能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后天因素,寰枕、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可能参与颅脊角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第2骶骨翼髂骨螺钉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第2骶骨翼髂骨螺钉(S 2AI)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适应证,并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和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应用S 2AI固定技术治疗的18例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0岁(20~64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2型3例,C1型10例,C2型5例。合并骶神经损伤3例,根据Gibbons神经损伤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 d(4~21 d)。6例患者采用短节段S 1-S 2AI固定,1例患者行对侧S 1-S 2AI固定,5例患者采用腰椎骨盆固定,6例患者采用骶髂三角固定。术后应用CT根据Shillingford法评价S 2AI置入的精确性,记录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8个月(12~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18例患者共置入21枚S 2AI,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发现2枚S 2AI穿破髂骨皮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良7例,可1例。术前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例Ⅱ级损伤恢复为Ⅰ级,1例Ⅲ级损伤恢复为Ⅱ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部位浅表感染,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突出、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S 2AI固定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于多种类型骨盆后环损伤,可对骨盆环和腰骶结合部提供坚强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