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中国人群关注花粉播报情况的多维度分析:一项国内大规模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多维度调查了中国人群关注花粉播报情况,了解国内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所有7 056名受试者中,关注过花粉播报的比例为23.02%。3 176例自报AR患者和1 019例花粉诱导的AR(PiAR)患者中,关注花粉播报的比例分别为25.60%和39.16%,高于非AR和非PiAR受试者。AR患者中,春、秋季过敏原阳性患者关注花粉播报的比例高于常年过敏原阳性患者;伴有哮喘、鼻窦炎、变应性结膜炎和心脑血管疾病的AR患者关注花粉播报的比例均高于不伴合并症的AR患者。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iAR患者中,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AR疾病认知水平较高、既往关注过花粉播报及合并变应性结膜炎者,接收花粉播报的意愿更强烈;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越高,主动参与治疗的意愿越强烈。结果提示,受疾病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中国人群关注花粉播报情况欠佳;国内AR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不高。论著《内镜下颞下窝良性肿物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探讨了内镜下手术治疗颞下窝肿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手术适应证。研究纳入29例颞下窝肿物患者,包含神经鞘瘤22例、囊肿3例、神经纤维瘤2例、多形性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物周围界限清晰,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提示为良性病变。28例患者采用内镜经鼻入路,1例采用内镜经鼻入路联合内镜经口入路,肿物全部切除率为100%。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7~168个月),均未见肿物复发。论著《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清扫右侧喉返神经深层(ⅥB区)淋巴结350例回顾性分析》探索了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在清扫ⅥB区淋巴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入组350例患者,其中女性303例,男性47例,年龄(36.3±9.2)岁。pT1a期287例,pT1b期62例,pT2期1例,无T3及T4期患者。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放。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11±4.65)枚(范围:1~31枚)。右侧ⅥB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2±1.86)枚(范围:1~12枚)。14.86%(52/350)的患者存在ⅥB区淋巴结转移,0.86%(3/350)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0.86%(3/350)出现术后血肿。结果提示,经腋窝无充气后方入路腔镜甲状腺系膜切除术可以清扫ⅥB区淋巴结,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期显微手术治疗颈动脉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联合心脏外科同期行CEA+CABG的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0例。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的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脑干梗死1例(3.3%),因手术牵拉喉返神经引起声嘶1例(3.3%),MRI显示3例(10.0%)有新发梗死灶(均为无症状者,术后1~3个月梗死灶消失)。术后1~3个月头颈部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均行检查者21例,均未见颈动脉再狭窄和冠状动脉桥血管狭窄、闭塞。3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4.7(6.0~67.2)个月,1例(3.3%)因肺部感染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术后6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9例存活者中,术后随访满1年者26例,其中25例行影像学随访,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满2年者22例,其中1例术前为支架内重度狭窄者,手术剥离了斑块和支架,术后18个月复查发现无症状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术,术后2年复查未见明显狭窄;满5年者1例。至随访末期均未出现新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心功能分级Ⅰ级者9例,Ⅱ级者19例,因呼吸功能衰竭及脑干梗死无法评价者2例。结论:同期行CEA+CABG手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之全肺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肺切除术是中央型肺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组织需要切除一侧肺组织,其导致结果包括:(1)肺容积减少及肺通气换气量减少;(2)肺血管床减少及由此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加;(3)健侧肺门与纵隔移位及由此引起的肺通气,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4)与局部血供不良,术后低氧,局部张力增高等危险因素相关的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愈合不良,及可能出现的支气管胸膜瘘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瘘。这导致全肺切除术相比较保留肺功能的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风险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着要退而求其次,放弃其在肺癌治疗中其他手术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肿瘤学治疗效益。术前精准评估患者肿瘤与淋巴结情况及手术可切除性、心肺功能,挑选出能够最大程度获益于该手术方式的患者;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麻醉通气中造成的肺损伤,术中避免膈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肺支等神经损伤,降低如支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周围血供不良等引起残端或吻合口愈合的风险因素;优化术前、术中、术后管理中的气道管理、呼吸机管理、液体管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肺支持、自主咳嗽、早期活动等。可能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一种手术方式本身在肿瘤学治疗中带来的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鳞状细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重要性及清扫技术要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RLN LN)不仅是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的最常见部位,而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RLN LN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靠预测指标,其状态决定是否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但由于其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利因素,因此筛选出获益人群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图像的评分模型预测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预测食管鳞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RLN-LN)转移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清扫RLN-LN的92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RLN-LN转移组( n=37)和非转移组( n=55)。评估术前CT图像,记录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长度、肿瘤厚度、厚度/长度)、RLN-LN大小(淋巴结短径、长径、短径/多平面重建(MPR)最长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评分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评分模型及独立预测因子诊断RLN-LN转移的效能,采用 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 结果:肿瘤位置、肿瘤长度、RLN-LN短径、短径/MPR最长径是RLN-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诊断RLN-LN转移的AUC分别为0.586、0.705、0.831、0.777。基于以上4个CT特征建立评分模型,评分模型诊断RLN-LN转移的AUC为0.903(95%CI 0.846~0.959),优于各单一CT特征( Z=5.812, P<0.001; Z=2.161, P=0.030; Z=2.929 ,P=0.003; Z=4.052, P<0.001)。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 P=0.555,校准曲线提示评分模型预测RLN-LN转移风险与实际转移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基于CT图像的评分模型有助于食管鳞癌RLN-LN转移状态危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管缺损的分型和修复重建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及目的:气管缺损主要发生在原发性或继发性气管肿瘤切除后,针对不同类型缺损选择恰当的修复方法非常重要,但目前尚无针对气管缺损的系统性分型和相应修复重建策略的描述。本研究基于106例气管缺损重建病例,提出一种新的气管缺损分型方法和相应的修复重建策略。方法:回顾因原发或继发性气管肿瘤进行手术的病例,对气管缺损情况、手术修复方式、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重建后气管腔的通气情况和患者预后作为主要随访指标。气管缺损分型基于“垂直(V)”和“水平(H)”两个维度。垂直缺损根据缺损气管环数进一步分为三级(V1,<5环;V2,6~10环;V3,>10环)。水平缺损分为H1和H2两级(H1,≤1/2气管周径;H2,>1/2气管周径)。气管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案主要根据“V”和“H”分型结果,采取的修复策略包括袖状切除-端端吻合、窗式切除-胸锁乳突肌骨膜瓣重建、缺损转换-旋转吻合和改良气管造瘘-二期皮瓣修复。结果: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其中59例患者接受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手术,40例患者接受窗式切除-胸锁乳突肌骨膜瓣重建手术,5例患者接受缺损转换-旋转吻合手术,另有2例患者接受改良气管造瘘-二期皮瓣修复手术。3例V2H1患者术后出现管腔狭窄,通过二次手术解除狭窄完成气管重建。2例V3H2患者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经过气管切开和声带部分切除后成功拔管。截至随访结束,所有106例患者都获得了良好的重建气管腔。结论:基于“垂直(V)”和“水平(H)”两个维度的气管缺损分型方法和相应修复重建策略,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重建气管腔。未来还需更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对上述分型方法和修复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颈超声检查评估咽喉部手术患者声带运动异常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讨经颈超声检查评估咽喉部手术患者声带运动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行甲状腺或咽喉部手术的49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及甲状腺患者术后均行喉镜及颈部超声检查声带运动情况,以喉镜评估声带运动为金标准,比较经颈超声与喉镜检查在评估声带运动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49例患者中行甲状腺肿瘤手术34例,术前超声检查显示声带区28例,超声与喉镜检查声带运动均正常.术后喉镜及超声检查均发现2例患者一侧声带固定,另喉镜提示1例患者一侧声带运动减弱,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喉部手术患者15例,均为喉癌;超声显示声带区结构的12例患者术前喉镜提示9例一侧声带固定,超声均正确诊断;另超声提示2例气道狭窄,声带运动减弱,因气道狭窄喉镜检查无法窥探至声带平面.将40例超声及喉镜均可显示声带区患者的声带运动情况进行比较,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826,P<0.001).结论 经颈超声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式检查手段对部分患者声带运动情况的评估结果与喉镜检查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简便易行,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检查过程无痛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重度抑郁症患者外泌体miR-146a-5p表达对脑灰质容积变化的调控作用;青少年重度抑郁症MRI脑皮层结构研究;室管膜下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MGMT及Ki-67相关性分析;神经影像预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评估急性脑卒巾患者降脂治疗后斑块特征变化;外中耳发育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高分辨率CT观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状态预测模型构建;CT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组合策略;人工智能斑块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中的预测价值;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心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瘤内联合瘤周动态对比增强MRI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研究;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综合影像诊断与对比研究;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R2*及其联合指标评估乙肝肝功能的价值;CT平扫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MRI高清扩散加权成像联合T1WI动态对比增强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MR在胎儿消化道产前筛查巾的应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MRI表现;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联合MRI影像组学构建膀胱癌肌层浸润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MR T1-mapping成像在定量评估儿童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MRI在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多发性骨髓瘤不同骨髓浸润模式;盂肱关节软骨T1ρ、T2值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研究;儿童骨内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儿童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肺出血的预测;骨盆多发骨折出血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基于全体质量、去脂体质量和体表面积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大体质量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对比研究;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在儿童胸部CT诊断参考水平中的应用;CE-Boost技术对门静脉双低CT静脉成像图像质量的提高;MRI膝关节8通道硬质线圈与16通道柔性线圈的使用非劣效性对比研究;口服钆布醇在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MR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分段注射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氢质子MR波谱在颞叶内侧癫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终末期肾病伴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评价的研究进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功能MRI研究现状;个体化低管电流/管电压低辐射剂量胸部CT扫描的研究进展;介入治疗在肥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飞利浦256层Brillinace iCT重建柜故障维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右侧非返性喉返神经伴右锁骨下动脉变异2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正常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由迷走神经分出,在左侧绕主动脉弓,在右侧绕右锁骨下动脉,沿气管食管沟上行入喉.非返性喉返神经(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NRLN)又称喉不返神经,是RLN的一种罕见解剖学变异,其从甲状腺外侧迷走神经分出后不返行而直接入喉.右侧NRLN的形成与胚胎动脉发育异常有关,发生率为0.3%~0.8%,右侧RLN因右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而无动脉牵制时才出现右侧NRL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非能量器械联合喉返神经监测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喉返神经保护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探讨非能量器械联合喉返神经监测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保护喉返神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4 月于我院行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06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使用能量器械清扫喉返神经相关淋巴结的能量组和使用非能量器械并进行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非能量监测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来寻找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喉返神经相关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 6.96%(38/546).能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非能量监测组(140 min vs 150 min,Z =-3.071,P = 0.002),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明显少于非能量组(170 mL vs 210 mL,Z =-2.017,P = 0.044),但非能量监测组患者的喉返神经损伤明显少于能量组(7.48%vs 17.17%,χ2 = 4.533,P = 0.033),且非能量监测组的患者更有可能从喉返神经损伤中恢复(P = 0.022).体质指数(OR = 1.228,95%CI:1.030~1.465,P = 0.022)、肿瘤的解剖学分型(OR = 0.079,95%CI:0.022~0.285,P<0.001)、肿瘤原发侧(OR = 3.613,95%CI:1.130~11.550,P = 0.030)和手术器械(OR = 5.237,95%CI:1.686~16.266,P = 0.004)是喉返神经损伤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肿瘤的解剖学分型、肿瘤原发侧和手术器械是喉返神经损伤的独立风险因素.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清扫喉返神经相关淋巴结时联合使用非能量器械和术中喉返神经监测可能有助于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并提高恢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