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侧椎动脉和右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右位主动脉弓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变异,通常合并弓上血管异常。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2月收治1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侧椎动脉V2段狭窄、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的患者,采用左侧椎动脉V2段支架置入术、右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12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42例(不良事件组),未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78例(非不良事件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指标、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不良事件组脑血管疾病率、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率、使用补片率和斑块溃疡率明显高于非不良事件组[35.71%(15/42)比15.38%(12/78)、52.38%(22/42)比26.92%(21/78)、50.00%(21/42)比20.51%(16/78)和61.90%(26/42)比24.36%(1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使用补片、斑块溃疡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2.874、2.632和3.214,95% CI 1.421~3.654、1.748~3.287和2.101~4.697, P<0.05或<0.01)。 结论:存在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使用补片和斑块溃疡是影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可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损害:机制和干预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ACS)与认知损害相关,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文章对ACS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机制以及干预进行了综述,旨在早期识别和尽早干预,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同种类脂肪酸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同种类脂肪酸的含量。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因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4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 M( Q1, Q3)]为68.5(63.5,72.3)岁。(1)症状学分组: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12例)和无症状组(12例);(2)病理学分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病理学评分将患者分为稳定组(14例)和易损组(10例)。通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UPLC-ESI-MS/MS)的靶向脂肪酸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类型脂肪酸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24份标本中,脂肪酸总量[ M( Q1,Q3)]为1 113(330,5 897)ng/g。共检测到13种中长链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584(290,9 888)ng/g,占51.8%;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次之,为1 444(393,4 264)ng/g,占44.4%;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为2 793(1 558,3 247)ng/g,占3.8%。有症状组的颈动脉斑块中亚油酸、α-亚麻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 760(581,3 006)、682(527,886)、2 081(1 358,2 907)ng/g,低于无症状组的3 149(2 226,4 683)、1 423(964,2 270)、3 178(2 352,3 993)ng/g(均 P<0.05);易损组颈动脉斑块中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1 537(588,2 921)、649(477,850)、2 081(1 129,2 831)ng/g,低于稳定组的3 149(2 047,4 416)、1 423(940,2 184)、3 091(2 201,3 973)ng/g(均 P<0.05);而11,14-二十碳二烯酸、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芥酸、十七酸、十五烷酸、硬脂酸、月桂酸、棕榈酸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颈动脉斑块中,饱和脂肪酸是主要的脂肪酸类型。油酸、α-亚麻酸和亚油酸在易损斑块内含量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3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AS组和CEA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年龄( t=0.098, P=0.023)、饮酒情况( χ2=8.055, 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A组合并不稳定斑块较多( χ2=4.392, P=0.038),CAS组合并较多双侧病变( χ2=9.673, P=0.038)。围手术期,CEA组应用甘露醇较多( χ2=78.614, P<0.001),CEA组切口/穿刺点并发症( χ2=5.158, P=0.035)、肺部感染( χ2=6.355, P=0.013)、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χ2=5.158, P=0.035)、颅外神经损伤( χ2=23.760, P<0.001)均多于CAS组,CAS组急性肾衰竭( χ2=10.393, P=0.001)较多。术后两组存活率及术侧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AS组中位生存时间53.195个月(95% CI:52.040~54.350),CEA组中位生存时间54.492个月(95% CI:53.790~55.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 结论:CEA组含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病变,却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卒中率,支持不稳定斑块患者应倾向于内膜剥脱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风险CEA组高于CAS组,CAS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伤口局部并发症方面显著优于CEA。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尼莫地平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82例,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1):对照组(C组)和尼莫地平组(N组)。N组于手术开始时静脉输注尼莫地平7.5 μg·kg -1·h -1至术毕,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尼莫地平给药前(T 1)、放置转流管前(T 2)、放置转流管后10 min(T 3)及颈动脉开放后10 min(T 4)进行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气分析,并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及脑氧摄取率。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部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中文版)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MoCA评分<26分)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N组术后各时点时MoCA评分升高,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27% vs.17%),T 2~4时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升高,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降低,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 P<0.05)。 结论:尼莫地平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可能与改善术中脑氧代谢及减轻脑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组45例和CEA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CE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CAS组(84.44%,χ 2=4.939, P=0.026)。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CEA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低于CAS组( t=22.801、3.752、6.039、169.556,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CE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CAS组( P<0.05)。CEA组患者高灌注综合征、再狭窄、血肿发生率较CAS组低(6.67% vs 22.22%,χ 2=4.406, P=0.036)。 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补片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使用补片扩大成形和直接缝合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科2003年3月至2016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结果差异。结果:补片组364例(74%),直接缝合组128例(26%),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0.8%比3.9%, P=0.031),其余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颈内动脉直径<5 mm时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0.7%比6.0%, P=0.001),而颈内动脉直径≥5 mm时两组无差异。 结论:对于颈内动脉直径<5 mm的病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使用补片成形可以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是脑血管重建术后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CHS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障碍以及术后血压升高有关。及时发现脑过度灌注,及时采取治疗以避免CHS的发生。文章就CHS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