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均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按简单随机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术后进行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研究组(6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肌内效贴.训练4周后,评估并比较两组的关节肿胀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等速肌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关节肿胀程度与VAS评分降低(P<0.05),屈伸、内旋、外旋关节活动度提升(P<0.05),伸膝力矩峰值、屈膝力矩峰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提高(P<0.05).结 论 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 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 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腘绳肌腱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前外侧韧带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的手术技术,并比较术前、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CL断裂合并AL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贯穿股骨隧道的ACL联合ALL重建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achman试验分级评估,并应用膝关节活动测量仪和KT-2000测量仪对患者膝关节进行客观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分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胫骨前后向松弛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配对等级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2±1.4)个月,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复查膝关节MRI,移植物固定良好,无膝关节僵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常见并发症。2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其中2例患者Lachman试验I°弱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4.6±1.7)、(54.2±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5±1.3)、(89.6±1.0)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35.0±1.5)°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4.2±2.5)°,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屈膝90°KT-2000测量仪测量膝关节手术前后胫骨松弛度差异由术前的(11.9±1.0)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 mm,结果显示,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膝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联合重建ACL及ALL的手术技术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中短期随访临床主客观功能评分指标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肩胛下角骨瓣重建内踝骨与软组织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对1例内踝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下角骨瓣嵌合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内踝,修复三角韧带及软组织缺损,并修复距骨软骨损伤。术后皮瓣及骨瓣完全成活,伤口及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周,内踝处达骨性愈合,移植骨瓣大小形状与内踝缺损匹配,未出现骨质吸收。术后10个月随访,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色泽及质地满意,踝关节穴稳定性、屈伸活动较好,并恢复负重和行走;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 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 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 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胫腓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 P<0.05)。 结论:与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联合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OA)伴A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接受MOWHTO联合ACL重建治疗膝内翻OA伴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胫骨后倾角(PSA)、髋-膝-踝角(HK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包括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改良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Tegner评分变化。术后6周、3个月和1年随访各指标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为(50.7±8.4)岁,随访时间(21.2±4.8)个月。患者PSA由术前9.2°±1.8°增至术后11.1°±2.4°,HKA由术前168.7°±2.2°增至术后181.5°±2.2°(均 P<0.01)。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VAS评分[(6.8±1.1)分比(1.8±0.4)分]、Lysholm评分[(52.6±7.1)分比(82.0±6.4)分]、IKDC评分[(64.7±6.2)分比(80.3±10.0)分]、WOMAC评分[(51.8±6.3)分比(81.8±6.5)分]、Tegner评分[(1.9±0.6)分比(5.0±1.0)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临床疗效满意。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5.6%),包括血肿、神经感觉异常、肌间静脉血栓、矫正角度丢失。 结论:MOWHTO联合ACL重建是治疗膝内翻OA伴ACL损伤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胫腓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9.7±2.2) 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 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 min、(62.4±6.3) 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 结论:采用ESHP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锚钉治疗10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改良膝关节后经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系统联合带线锚钉治疗10例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后1月、3月和6月复查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收集并比较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时间3~12月,全部一期愈合,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25.08±7.60)、(95.32±1.08)分;Tegner评分分别为(3.42±0.78)、(8.60±0.32)分;术后分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5、2.304, P<0.05)。 结论: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PCL撕脱骨折简单便捷,安全有效,暴露充分,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病例对照研究4篇。应用锚钉修复280例、螺钉固定3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锚钉修复组透视次数[ MD=-5.08,95% CI(-9.20,-0.96), P=0.020]、术后下胫腓前间隙[ MD=-0.93,95% CI(-1.06,-0.81), P<0.001]和复位不良发生率小于螺钉固定组[ OR=0.21,95% CI(0.10,0.46), P<0.001],术后恢复时间早于螺钉固定组[ MD=-2.22,95% CI(-2.68,-1.75), P<0.001],术后踝关节跖屈角度[ MD=2.77,95% CI(0.28,5.25), P=0.030]和术后6个月内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 MD=5.85,95% CI(2.05,9.64), P=0.003]大于螺钉固定组。两组手术时间[ MD=-10.45,95% CI(-24.25,3.35), P=0.140]、术后6个月后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 MD=0.09,95% CI(-0.94,1.11), P=0.860]和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 MD=0.66,95% CI(-0.75,2.88), P=0.3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较螺钉固定具有透视次数少、恢复时间快、复位质量好、踝关节功能评分更高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7例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65岁,瘢痕面积20 cm×4 cm~34 cm×14 cm。Ⅰ期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埋置额定容量为500~60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拆线后注射生理盐水扩张以满足修复手术需求。Ⅱ期手术切除瘢痕,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及挛缩;取出扩张器后切取扩张髂腹股沟游离皮瓣,需较大皮瓣时联合切取脐旁穿支皮瓣,将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观察并记录扩张器埋置个数、注射生理盐水总量、扩张时间,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面积、厚度、吻合血管蒂,采用皮瓣类型,供瓣区修复方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远期修复效果及供区情况,于末次随访时参照李克特量表5级评分调查患者对每个手术部位的疗效满意度。结果:7例患者共埋置10个扩张器,其中4例患者各埋置1个,3例患者各埋置2个。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800~1 800(1 342±385)mL,扩张时间为4~24(11±5)个月。1例患者置入扩张器后因感染致扩张器外露,其余患者未发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切取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个数为10个,面积为22 cm×6 cm~36 cm×16 cm[(326±132)cm 2],厚度为0.6~1.1(0.77±0.16)cm。10个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为蒂,3个以口径相对较大的腹壁浅动脉为蒂,1个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蒂,1个皮瓣吻合旋髂浅动脉的同时桥接腹壁浅动脉做动脉内增压。4例患者联合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与同侧脐旁穿支皮瓣,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2例患者仅切取单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除1例患者联合切取双侧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后供瓣区移植自体刃厚头皮修复外,其余患者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尖端坏死,无创面残留。随访3~30(15±1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且不臃肿,受区功能、外观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供区外观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对手术部位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4~5(4.5±0.4)分。 结论:扩张髂腹股沟皮瓣可获取面积大,具有血运丰富、供区损伤小、位置隐蔽、便于联合脐旁穿支皮瓣切取移植等优势,适合用于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