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神门、三阴交腧穴演变探析穴位配伍治疗不寐机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腧穴的演变过程能够重现腧穴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分析神门、三阴交的穴名、位置、主治范围的演变,发现心经原穴经历了从大陵到兑骨再到神门的变化,其位置从"掌后两骨之间"变为"掌后兑骨之端",主治范围从"心疟病"扩大到能治疗诸多心系疾病和神志疾病;三阴交在腧穴演变过程中与"足太阴"穴融合,位置从"内踝上八寸"变为"内踝上三寸",成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范围也从局部痛证扩大到肝、脾、肾三脏疾病.神门与三阴交配伍治疗不寐在穴名、位置、主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形成了三阴交健脾养营、滋养肝肾,神门调血宁心、安神助眠的协同效应,是针灸临床治疗不寐的常用穴位配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取双侧足三里穴,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避开足三里穴区下血管,进针约10 mm,留针5 min,不行针;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区下胫前动脉分支处,进针约25 mm,行上下提插手法 5 min后出针.两组均每周治疗 2 次,共治疗 4 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内踝、外踝、足底的脚掌内上方和脚掌外下方4个区域左右温度差值,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右侧足三里穴下胫前动脉血流峰值指数对数(ln PS)、最大速度均值对数(ln TAMAX),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和血压计测量踝肱指数(AB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脚掌内上方、脚掌外下方、内踝和外踝 4个区域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最小值差值及平均值差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观察组首次治疗后,脚掌内上方、内踝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除内踝左右温度平均值差值外,脚掌内上方、脚掌外下方、外踝和内踝 4 个区域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最小值差值、平均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右侧足三里穴下胫前动脉ln PS、ln TAMAX及A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3.3%(1/30,P<0.05).结论:足三里刺脉术能够有效改善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下肢血管血流速度,减小左右下肢温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肩胛下角骨瓣重建内踝骨与软组织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对1例内踝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下角骨瓣嵌合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内踝,修复三角韧带及软组织缺损,并修复距骨软骨损伤。术后皮瓣及骨瓣完全成活,伤口及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周,内踝处达骨性愈合,移植骨瓣大小形状与内踝缺损匹配,未出现骨质吸收。术后10个月随访,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色泽及质地满意,踝关节穴稳定性、屈伸活动较好,并恢复负重和行走;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治疗Herscovici B和C型内踝骨折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踝关节镜下治疗Herscovici B和C型内踝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6例Herscovici B和C型内踝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关节镜组(22例),切开复位组(24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影像学评估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术后VAS疼痛评分)和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AOFAS评分)的指标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分析。 结果:关节镜组患者住院时间[(7.73±1.28) d]优于切开复位组[(11.88±2.6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28, 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关节镜组未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疾神经损伤,但切开复位组出现2例大隐静脉损伤及1例隐神经损伤,且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关节镜组术后第3天及1周VAS评分分别为[(3.31±1.32)、(2.00±0.76)分]显著优于切开复位组[(5.50±1.22)、(4.13±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28、8.361, P<0.05),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8~10)月,平均(9.19±0.78),在随访中,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方面,术后3个月关节镜组[(83.09±3.94)分]优于切开复位组[(78.70±3.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91, P<0.05),末次随访关节镜组[(91.18±2.63)分]优于切开复位组[(86.88±4.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5, P<0.05),关节镜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7.11±1.06)周]优于切开复位组[(8.91±1.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30, P<0.05)。 结论:踝关节镜下治疗Herscovici B和C型内踝骨折微创,安全,临床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可作为临床治疗内踝骨折的另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合并骨囊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柱损伤合并骨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距骨软骨损伤合并骨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50岁,平均36.2岁;按照Hepple分型:Ⅳ型5例,Ⅴ型21例。关节镜评估距骨软骨损伤程度和范围,Chevron内踝截骨暴露距骨内侧软骨损伤区,彻底清除不稳定软骨,新鲜化处理骨囊肿硬化壁,取同侧股骨内髁非负重区骨软骨柱植入至距骨软骨损伤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Karlsson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20.6个月(12~3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囊肿复发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供侧膝关节未见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患侧踝关节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4.3±3.9)分提高至术后1年(89.5±5.1)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60.5±5.5)分提高至术后1年(85.2±6.9)分,VAS评分由术前(6.2±1.1)分降至术后1年(1.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为(94.7±1.9)分,术后1年为(94.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并骨囊肿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术前影像及术中应力试验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术前影像与术中应力试验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2例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应力试验的结果分为两组:阳性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为(34.4±10.2)岁;术中应力试验结果呈阳性。阴性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为(39.5±14.8)岁;术中应力试验结果呈阴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X线片上内踝间隙、下胫腓间隙、腓骨骨折线垂直长度,以及术前CT片上后踝骨折块的相对大小,观察患者术中应力试验的影像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阳性组患者内踝间隙[(7.2±2.5)mm]、腓骨骨折线垂直长度[49.2(33.7,58.7)mm]均显著大于阴性组患者[(4.5±1.7)、29.6(24.7,36.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下胫腓间隙[(6.0±1.9)mm vs.(5.2±1.4)mm)]、CT片上后踝骨折块相对大小[15.8%(6.9%,19.1%) vs. 12.7%(0%,1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共收集到22例术中应力试验影像资料(阳性组和阴性组各11例),其中7例患者应力试验中仅内踝间隙增宽而下胫腓间隙未增宽(阳性组5例,阴性组2例)。 结论: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在固定外踝后有时仍存在不稳定,建议常规行应力试验。伤后X线片上内踝间隙较宽、腓骨骨折线较长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外踝固定后的不稳定。无内踝骨折的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应力试验易出现内踝间隙增宽而下胫腓间隙未增宽的现象,此时是否有必要固定下胫腓联合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 2018年6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5例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内踝缺损,伴有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3.0 cm×3.5 cm~6.0 cm×10.5 cm;骨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3.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Ⅰ期重建内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踝关节活动度及膝、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近似,无瘢痕挛缩,双下肢等长。踝关节无畸形,手术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对比,背伸术前为(4.4±1.1)°,末次随访为(13.2±2.4)°( P<0.05);跖屈术前为(12.4±1.8)°,末次随访为(34.8±4.8)°( 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及内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无关节磨损征象,内踝骨骺无早期闭合,骨化中心逐步增大或明显。供区膝关节均无畸形发生,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 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Ⅰ期重建小儿内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外观恢复较好,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的内踝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且对供区膝关节功能及感觉无影响,是重建小儿内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拱顶石皮瓣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KF)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对12例患者行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用KF进行修复。其中修复股外侧肌皮瓣供区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区3例,背阔肌皮瓣供区4例,内踝上岛状皮瓣供区2例。设计KF的面积为15.0 cm×12.0 cm~30.0 cm×20.0 cm。应用KF类型为Ⅰ型3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悉尼黑色素瘤科(SMU)改良KF设计型2例。术后4例患者电话随访,5例微信随访,3例门诊随访。随访观察皮瓣外观和术后并发症,皮瓣外观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瘢痕外观评估和评定(SCAR)量表进行评分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9(2~27)个月,所有患者KF移植区域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皮瓣坏死、伤口裂开和静脉回流障碍等并发症。本组末次随访时VSS评分为(2.17±0.58)分,SCAR评分为(5.33±1.23)分,修复结果满意。结论:KF作为一个接力皮瓣,可简单有效地修复皮瓣供区缺损,避免了供区软组织缺损直接闭合或植皮修复后出现的伤口裂开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 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 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评估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过程中畸形变化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超声对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过程中畸形变化进行评价,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接受治疗且资料完整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17例及同时期正常婴幼儿27例,采用超声测量所有足的内踝至舟骨的距离(MM-N距离)、跟骨外侧缘切线到骰骨软骨外侧缘中点的垂直距离(C-C距离)、内侧软组织厚度及胫跟角,对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评估44例88足,石膏次数(4.7±1.1)次,随访时间(96.9±59.3)d。马蹄内翻足组MM-N距离、C-C距离、后侧胫跟角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治疗过程中1例假性矫正,末次随访2例复发。 结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正常足和马蹄内翻足的内侧、背侧、外侧、后侧面骨关节结构,并能观察到马蹄内翻足在矫正过程中畸形变化,可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