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程度负重对老年膝骨关节炎下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负重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0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负重0%自身体重(BW)组(36例)、负重5%BW组(36例)和负重15%BW组(36例).比较3组患者负重慢跑时的三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额状面下肢关节角度、矢状面下肢关节角度和膝关节动力学参数.结果 随着负重的增加,患者三维方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逐渐增大,且负重5%BW组和负重15%BW组均高于负重0%BW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0%BW组与负重5%BW组和负重15%BW组膝关节内收角度峰值、踝关节内翻角度峰值和踝关节外翻角度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负重5%BW组与负重15%BW组膝关节内收角度峰值显著降低,踝关节内翻角度峰值显著升高,踝关节外翻角度峰值显著升高.3组其他冠状面下肢关节角度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0%BW组与负重5%BW组和15%BW组踝关节背屈角度峰值和踝关节跖屈角度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BW组踝关节背屈角度峰值显著升高,踝关节跖屈角度峰值显著降低.3组其他矢状面下肢关节角度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膝关节内收力距和膝关节屈曲力距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BW组膝关节内收力距和膝关节屈曲力距峰值显著升高.结论 不同程度负重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动力学参数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至6月行标准全下肢负重位X线检查的无关节炎或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18例(618膝)为研究对象,男184例、女434例,年龄(61.12±10.98)岁。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定膝关节是否有骨关节炎:0~Ⅰ级诊断为无骨关节炎,Ⅱ~Ⅳ级诊断为骨关节炎。于X线片上测量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评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测量腓骨头上缘至外侧胫骨平台的距离,定义为腓骨头高度。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患者分为0~Ⅳ级共5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内翻畸形程度(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腓骨头高度与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降维提取JLCA、MPTA、髋-膝-踝角的主成分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的相关性。结果: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68例、Ⅰ级66例、Ⅱ级97例、Ⅲ级98例、Ⅳ级289例,即无骨关节炎者134例,骨关节炎患者484例。随Kellgren-Lawrence分级升高,腓骨头高度和MPTA呈现减小趋势( F=129.076,24.875; P<0.001),而JLCA和髋-膝-踝角呈现增大趋势( F=414.346,105.996; P<0.001)。年龄、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是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影响因素,其 OR(95% CI)分别为1.116(1.093,1.141)、1.363(1.060,1.754)、0.617(0.575,0.662)。腓骨头高度与JLCA、髋-膝-踝角均呈负相关( r=-0.641,-0.478; P<0.001),与MPTA呈正相关( r=0.320, P<0.001);年龄、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之间有相关性( β=0.274,-0.457; P<0.001)。 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腓骨头高度小于非骨关节炎人群。除年龄、体质指数外,腓骨头高度是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腓骨头高度越小,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越重、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6例,其中男17例、女39例,年龄59~78(68.5±4.5)岁。56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采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辅助完成TKA;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旋3°的测量截骨技术完成TKA。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术中初始屈曲间隙不平衡(IFA)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假体安装的位置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3)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膝关节异响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膝内翻角、股骨假体旋转误差,术后1年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膝关节协会(KSS)评分标准分别评估膝关节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膝关节活动改善情况。结果:(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围术期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中观察组IFA发生率为7.7%(2/26),低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0, P<0.001)。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安装的位置良好。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56例患者术后随访14~25(21.0±3.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膝关节僵硬1例,对照组膝关节僵硬2例、异响1例,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 P=0.710)。术后3个月,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误差(0.4°±1.7°)小于对照组(1.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08);2组间膝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 P=0.468)。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1.3±0.6)分,低于对照组的(2.2±1.1)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1.2±2.9)分、功能评分(91.1±4.3)分及膝关节ROM为106.9°±10.6°,均大于对照组的(88.0±6.2)分、(86.8±4.6)分、90.9°±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5、2.45、3.61、3.96, P值均<0.05)。 结论: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TKA中可以辅助调整股骨远端外旋截骨角度,有利于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术中创伤,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对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内代偿截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EAD)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系统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接受一期TKA的9例合并有股骨侧EAD的终末期KO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19~77岁);单纯冠状面畸形5例(内翻10°~27°,平均18.2°),单纯矢状面畸形3例(向后成角15°~35°,平均22.6°),冠状面与矢状面联合畸形1例(内翻16°,向后成角31°);血友病发育不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8例。比较术前及术后患侧膝关节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5~47个月,平均33.2个月,机械轴角度由术前的12.4°±4.1°恢复至末次随访的1.4°±0.9°( t=7.954, P<0.01),HSS由术前的28±14提高到87±7( t=-11.174, P=0.013),ROM由56°±22°增加至99°±8°( t=-5.480, P=0.010)。期间无关节不稳、感染、骨折、腓总神经损伤和早期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伴有股骨侧EAD的KOA患者,关节内代偿截骨与同期TKA能有效恢复患肢的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通过术前测量、软组织评估和3D打印等系列措施,可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上行性或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7例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男36例,女41例;年龄(59.4±10.5)岁(范围45~70岁);上行性截骨51例,下行性截骨26例。测量手术前后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的下肢力线参数,膝内翻畸形矫正角度,并采用Insall-Salvati index(ISI)、Caton-Deschamps index(CDI)及Blackburne-Peel Index(BPI)3种方法动态测量髌骨高度变化,并对上行性组和下行性组进行对比。结果:7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个月(范围12~60个月)。51例上行性截骨内翻矫正度数为10.43°±2.67°;26例下行性截骨内翻矫正度数为11.16°±2.80°。术后6个月CDI法测量上行性截骨髌骨高度下降约8.1%,采用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降低明显(髌骨高度降低10%即为髌骨降低明显),CDI、BPI法测量有7例髌骨降低明显;下行性截骨髌骨高度下降约4.5%(CDI法),采用ISI、CDI、BPI三种测量方法均无髌骨明显降低;上行性组与下行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1, P=0.040)。内翻矫正10°及以下的上行性截骨22例,髌骨高度下降6.9%(CDI法),ISI法测量无髌骨明显降低,CDI、BPI法测量有1例髌骨降低明显;内翻矫正10°以上的上行性截骨例数29例,髌骨高度下降10.4%(CDI法),ISI法测量有2例髌骨降低明显,CDI、BPI法测量有6例髌骨降低明显;上行性组与下行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10, P=0.028)。 结论:上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后髌骨降低程度与内翻矫正度数为正相关;下行性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对髌骨高度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伴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联合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OA)伴A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接受MOWHTO联合ACL重建治疗膝内翻OA伴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胫骨后倾角(PSA)、髋-膝-踝角(HK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评分包括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改良版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Tegner评分变化。术后6周、3个月和1年随访各指标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为(50.7±8.4)岁,随访时间(21.2±4.8)个月。患者PSA由术前9.2°±1.8°增至术后11.1°±2.4°,HKA由术前168.7°±2.2°增至术后181.5°±2.2°(均 P<0.01)。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VAS评分[(6.8±1.1)分比(1.8±0.4)分]、Lysholm评分[(52.6±7.1)分比(82.0±6.4)分]、IKDC评分[(64.7±6.2)分比(80.3±10.0)分]、WOMAC评分[(51.8±6.3)分比(81.8±6.5)分]、Tegner评分[(1.9±0.6)分比(5.0±1.0)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临床疗效满意。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5.6%),包括血肿、神经感觉异常、肌间静脉血栓、矫正角度丢失。 结论:MOWHTO联合ACL重建是治疗膝内翻OA伴ACL损伤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工具(PSI)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SI辅助下单侧KA-TKA的1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6.6岁(范围:56~79岁),左膝9例,右膝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中有无增加内翻或外翻截骨及截骨量。测量术中截骨块数据并与所用假体对应位置进行对比。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膝-踝角(HK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记录膝关节功能评分(KS-F)、膝关节临床评分(KS-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81.8±16.9)min(范围:60~115 min)。2例患者手动增加内翻截骨2 mm,1例患者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所有病例均未行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测量股骨侧截骨误差<2 mm,内外髁远端、内外后髁分别相对多截0.50、0.21、0.93、0.71 mm;胫骨侧截骨误差<1.5 mm,内外侧平台分别相对少截0.43 mm和0.32 mm。HKA由术前的(8.8±5.6)°纠正到术后的(1.6±4.3)°( t=20.723, P=0.000),KS-C由术前的(28.2±13.5)分升至术后的(78.1±8.0)分( t=-16.570, P=0.000),KS-F由术前的(41.0±15.3)分升至术后的(85.0±10.9)分( t=-14.675, P=0.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3.5(25.75)[ M( QR)]分升至术后的5.5(5.25)分( Z=-3.297, P=0.001)。术后mLDFA和MPTA较术前均无差异。随访期间无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 结论:PSI辅助TKA截骨具有较高的精准度,KA-TKA技术注重保持膝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只矫正软骨磨损导致的下肢力线改变,对软组织干扰少,易于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松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中应用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TA)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PC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单侧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5例,年龄49~80(66.5±14.35)岁,身高155~180(164.3±11.23)cm。72例患者患侧膝均呈内翻畸形,内翻角为10.6°±1.36°。收集患者术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与膝关节CT影像资料,在X线片以及冠状位CT图片上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PTA、PCA,统计分析患侧、健侧的PTA、PCA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患侧、健侧的PTA与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健侧PTA、PCA值分别为3.23°±0.79°、4.64°±1.13°,患侧PTA、PCA值分别为8.39°±1.99°、4.71°±1.15°。健侧PTA明显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916, P<0.01),而健侧与患侧PC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健侧PTA和PCA均无相关性( r健侧=0.144、 r患侧=0.109, P值均>0.05)。 结论:对于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健侧与患侧的PCA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PTA值则随内侧间室磨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大,PCA与PTA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测量PTA用于预测PCA的方法不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再议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适应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作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术式,由于其显著的临床优势,被认为是解决膝关节疼痛及恢复良好功能的有效方法。20世纪80年代Kozinn和Scott等代表提出的经典适应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UKA的选择标准。然而,随着治疗理念、手术器械、手术技术和假体设计的改进,这些30多年前提出的适应证显得过于局限,导致UKA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具体来说,外科医生对基于肥胖、年龄、髌股关节炎、严重膝内翻畸形、前交叉韧带功能缺失、屈曲挛缩、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失败和创伤后关节炎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此,本文将根据目前的证据简要论述涉及UKA适应证的现代观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