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影响调查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30 min/次,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5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6 min步行距离和起立行走计时(timed up and go,TUG)评估步行功能;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采用Prokin系统记录平均轨迹误差(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ATE)及完成时间,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另外,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85.21±7.55)分vs.(73.51±6.90)分,P<0.001].治疗后两组的FMA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量表评分[(28.74±3.14)分vs.(22.31±2.77)分,P<0.001]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1.82±3.21)分 vs.(30.49±2.7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TUG短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AC量表评分:(3.89±0.41)分vs.(2.87±0.34)分,P<0.001;6 min步行距离:(314.38±18.93)m vs.(269.05±20.31)m,P<0.001;TUG:(24.93±4.24)s vs.(29.84±4.85)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的MMT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TE及完成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TE:(47.57±5.12)%vs.(55.43±5.49)%,P<0.001;完成时间:(80.43±6.78)s vs.(91.27±8.01)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及肌电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步态稳健是老年人保持日常基本身体活动的基础,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步态问题.全身振动训练通过多方面机制来改善老年人步态,包括改善肌力下降和肌少症、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平衡能力、增强姿势控制、缓解慢性病患者的步态后遗症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者运用新型锻炼方法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均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按简单随机数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术后进行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研究组(6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肌内效贴.训练4周后,评估并比较两组的关节肿胀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等速肌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关节肿胀程度与VAS评分降低(P<0.05),屈伸、内旋、外旋关节活动度提升(P<0.05),伸膝力矩峰值、屈膝力矩峰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提高(P<0.05).结 论 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髋膝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为分析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收治的PD患者150例进行观察,以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75,应用规律康复训练)、观察组(n=75,应用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关节肌力、平衡功能、步态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步态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关节肌力以及平衡功能均高于对照组,且较训练前相比有所提升(P<0.05).结论 针对PD患者实施抗阻运动与规律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关节肌力、提高其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同时联合康复方案能够帮助PD患者改善步态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颈痛飞行人员颈肌训练前后颈肌强度及弹性应变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比较颈痛飞行人员颈部肌肉训练前后颈肌弹性应变值及颈肌强度的变化,探讨飞行人员颈肌强度与弹性应变值的关系。方法:使用CME-1颈肌强度训练器,以等长和可变阻力及速度训练模式(changeable velocity and resistant,CVR)对56名飞行人员进行2周颈肌训练,比较训练前后颈肌强度及弹性应变值。结果:飞行人员颈肌训练后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弹性应变值较训练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4、2.348、2.745, P<0.001、 P=0.040、0.006)。颈长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训练后的平均弹性应变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3.75%、4.18%、2.8%。颈肌训练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各方向平均最大颈肌力、平均10 s最大冲量的均值比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64~8.284, P值均<0.01);各方向肌群的平均最大颈肌力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39.3%、34.6%、35.2%和28.4%,平均10 s最大冲量均值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51.4%、33.6%、42.7%和34.5%。肩胛提肌、颈长肌弹性应变值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 r=-0.281、-0.387, P=0.036、0.004)。 结论:颈肌训练可有效提高颈部各肌群的力量及部分肌群的弹性应变;肩胛提肌及颈长肌弹性应变值与前屈肌平均最大肌力呈负相关。颈肌训练对增强前屈肌肌群活性以及保持颈椎生理性前凸具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对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股四头肌和步行能力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对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股四头肌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5±10)岁]和联合训练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9±8)岁]。对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关节松动、下肢力量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和压力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针对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测量股四头肌厚度,采用便携式肌力测试仪测试股四头肌肌力,采用6 min和10 m步行测试检测步行能力,应用改良李克特量表评估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股四头肌厚度为(3.76±0.39)cm,明显大于常规训练组的(3.45±0.35)cm( t=2.67, P<0.05);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股四头肌厚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5.99、8.62, 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明显大于常规训练组( Z=2.69, 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大于治疗前( Z值分别为3.92、3.92, 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为(488±39)m,明显长于常规训练组的(429±25)m( t=5.66, 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长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13.16、17.92, 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10 m步行时长明显短于常规训练组( t=3.20, 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10 m步行时长均明显短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7.21、13.13, P<0.01)。治疗2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 Z=3.14, P<0.01);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Z值分别为3.98、4.04, P<0.01)。 结论: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股四头肌厚度、肌力以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训练应用于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究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训练对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机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肢体肌力恢复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继发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肌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肩关节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及肩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实施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训练可有效提升肢体肌力,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继发障碍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儿童低能量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合并脊髓拴系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儿童低能量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发病机制不明。本文报道8例儿童低能量SCIWORA,年龄为5岁至8岁9个月;7例为舞蹈训练中的下腰动作导致,1例为摔伤所致;MRI显示8例均合并终丝型脊髓拴系。其中4例患儿行经单侧椎间隙入路脊髓拴系松解手术,3例行脊髓拴系松解+椎管减压术,1例保守治疗。术后随访8~33个月,5例患儿肌力和(或)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3例无改善。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合并终丝型脊髓拴系可能与儿童低能量SCIWORA有关,尽早行终丝离断术有可能减少脊髓的再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为临床矫正痉挛性脑瘫患儿下肢姿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康复组,另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36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及下肢姿势矫正护理。护理3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膝-踝关节协调性指数。结果:康复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6个月后,康复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足着地之外,两组患儿相应的肢体与步态各关键点膝-踝关节协调性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行下肢姿势矫正训练及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预期性姿势调整在脑卒中步态康复中的应用及脑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在步行等动作开始前的姿势控制调整称之为预期性姿势调整,而脑卒中患者在步态启动前,由于脑损伤导致的异常预期性姿势控制模式可能会激活本不该被激活的肌肉,从而诱发异常步态。目前临床常见的步态训练更多注重患者行走时的下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支撑摆动相比值等参数,而鲜有针对步行前预期性姿势控制的临床干预。本文将针对步态启动前预期性姿势调整的相关概念、机制假说、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以促进临床医师更多关注和利用预期性姿势调整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