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F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8月10日及2020年10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遗传性FⅪ缺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2例患者分别编号为患者1和2。根据2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查,以及 F11基因测序结果等,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其临床出血症状和程度,给予临床观察或者对症治疗。通过对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确认基因测序分析检出基因突变是否为新发现基因突变。采用Mutation Taster、Polyphen-2及PROVEAN在线软件,对新发现的错义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2月28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患者 F11基因突变相同或者相似的病例报道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2月28日。总结与本研究遗传性FⅪ缺乏症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出血表现。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与患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1,男性,24岁,因"左大腿软组织外伤后血肿,术前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就诊。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患者2,女性,32岁,因"孕前体检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就诊。患者诉平素偶有皮肤淤斑。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1的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Ⅺ活性(FⅪ∶C)分别为97.9 s、11.9 s、0.6%;患者2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95.4 s、12.5 s和1.2%。③基因测序:患者1伴 F1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杂合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与杂合无义突变c.1204C>T(p.Gln402Ter);患者2伴 F11基因纯合缺失突变c.1058delA(p.Asn353ThrfsTer18)。④ F11基因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及缺失突变c.1058delA(p.Asn353ThrfsTer18)均为新突变,并且具有致病性。⑤治疗及随访结果:2例患者均仅接受临床观察,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一般情况良好。⑥文献复习结果:筛选出的6篇相关文献报道的10例该病患者中,发生 F11基因杂合无义突变c.1204C>T(p.Gln402Ter)及该突变相邻位置无义突变c.1202C>T(p.Trp401Ter)、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邻近位置的错义突变致病者分别为1、3、6例。 结论:本研究发现遗传性FⅪ缺乏症患者2种 F11基因新突变,包括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及缺失突变c.1058delA(p.Asn353ThrfsTer18),均导致患者FⅪ活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剪切波弹性模量最大值与其免疫组化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探讨乳腺癌剪切波弹性模量最大值(Emax)与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共171个病灶),术前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获得肿块Emax值和最大直径,术后记录肿块的组织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及分子亚型,分析Emax值与肿块大小、组织分级、ER、PR、HER-2、Ki-67及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出对肿块Emax值影响有意义的变量.结果 ①肿块大小与肿块Emax值呈显著正相关(r=0.510,P<0.05);②HER-2阳性表达者肿块Emax值大于阴性表达者(P<0.05),Ki67高表达者肿块Emax值大于低表达者(P<0.05);③不同分子亚型肿块间E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ER-2阳性型肿块Emax值最大,其次顺序为Luminal B型、三阴性型、Luminal A型;④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肿块大小、HER-2阳性表达对肿块Emax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大小对肿块Emax值影响最大(P<0.05),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500,HER-2阳性表达对肿块Emax值影响次之(P<0.05),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237.结论 乳腺癌肿块Emax值与一些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相关性,预后差的乳腺癌肿块常具有较高的Emax值,Emax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SWE可能为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诱导表达重组琼胶酶rAga0917的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琼胶酶可催化长链琼脂糖分子内糖苷键水解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琼胶寡糖.琼胶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从而对琼胶酶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为获得基因工程菌株BL21 (DE3) plySs-pET28a (+)-Aga0917重组琼胶酶rAga0917的高效表达条件,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设计探索了种龄、诱导剂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对基因工程菌株表达的rAga0917酶活力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种龄6h、诱导剂终浓度0.05 mmol/L、诱导时机4h、诱导温度25℃、诱导时间16h时酶活力最高;正交设计结果显示,rAga0917的最优表达条件组合为:种龄6h、诱导时机4h、诱导剂终浓度0.1 mmol/L、诱导温度16℃.对正交设计结果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四个因素对异源表达目的蛋白琼胶酶酶活力影响的顺序为:诱导时机>诱导温度>种龄>诱导剂终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家蚕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利用MSDB v2.4软件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取了家蚕全基因组的完整型SSRs序列,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家蚕全基因组中SSRs总数量为141 311个,相对丰度为209.01 No/Mb,总长度为2.41 Mb,全基因组SSRs六种碱基重复类型的数量和密度分布模式为:单碱基>四碱基>三碱基>二碱基>五碱基>六碱基,说明全基因以单碱基为主要碱基类型,六种碱基类型中五碱基SSRs G-C含量最高.对全基因组3'非翻译区(3'UTR)、5'非翻译区(5'UTR)、编码区(CDs)、内含子区(Introns)和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s)等不同区域SSRs分析表明,Introns区SSRs数量最高,为125 178个,最小的是5'UTR,为278个,其数量大小顺序为Introns>Intergenics>3'UTR>CDs>5'UTR.5个不同区域的SSRs的碱基的总计数差异较大,编码区总计数最大的是三碱基,而其他4个区域最多的是单碱基.分别对5个区域SSRs中六种重复拷贝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碱基总计数(或频率)最多的分别是A;AC、AG、AT;AAT、CCG;AAAT、AAAC;AAATC、AAACT和TAAGTT、GAATTT、AATTAA,Introns和Intergenics区的重复类型总计数显著高于3'UTR、CDs和5'UTR.各重复类型拷贝数分布范围为4~100,主要集中在4~30之间.这为进一步系统分析家蚕SSRs分子标记筛选和遗传分析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体外酶解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关于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体外酶解性能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的体外酶解性能,并探讨影响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体外酶解性能的因素及其作用规律.方法: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制备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均聚物及其共聚物,2种均聚物的分子质量分别为135,256 kDa,共聚物的分子质量为238 kDa,将分子质量为256 kDa的均聚物制成棒条与膜片2种形状,其余2种样品制成棒条.将均聚物、共聚物样品分别置于脂肪酶溶液中,均聚物样品于第1,2,4,8,10,12周取出,共聚物样品于3,6,9,12,15 d后取出样品,测量样品质量变化,计算失重率及降解速率常数.结果与结论:①分子质量、形状及共聚改性对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的体外酶解性能有显著影响;②当分子质量由135 kDa增加至256 kDa时,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均聚物棒条的酶解速率常数由每周1.46%增加到每周3.81%,说明分子质量越高,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均聚物的体外酶解速率越快;③当形状由棒条转换为膜片时,分子质量为256 kDa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均聚物的酶解速率常数由每周3.81%增加到每周9.16%,说明膜片形状样品降解速率更快;④在分子质量为256 kDa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结构中引入等摩尔比己内脂成分后,其酶解速率常数由每周3.81%增加到每周14.49%,说明在结构中引入聚己内酯成分,可加速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的降解速率;⑤各因素对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体外酶解速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共聚组成>样品形状>分子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抗疟构效关系的DFT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从原子水平上揭示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的结构与抗疟活性之间的关系,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 LYP/6-31 G*水平上对青蒿素及其类似物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从分子的平衡构型、Wiberg键级、溶剂化能、偶极矩和静电势等方面分析了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的抗疟构效关系.结果表明,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结构中七元环上的过氧桥键、醚氧键以及六元环上的内酯结构是其抗疟作用的关键活性位,过氧桥键处负的静电势越多,青蒿素与血红素的相互作用越强,分子的抗疟活性越强.理论预测四个药物分子的抗疟活性顺序为:青蒿素<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与实验活性结果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NA-136-5p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miRNA-136-5p对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炎症反应和再生修复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miR NA-136-5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清细胞炎性因子、脊髓组织NF-κB蛋白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分子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 购买于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制备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脊髓损伤大鼠.改良Allen's法成功建立36只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对大鼠进行Basso Beattie Brenham (BBB) 评分,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 (LV-ctrl+脊髓损伤组) 、过表达组 (脊髓损伤+LV-miRNA-136-5p) 、抑制组 (脊髓损伤+LV-sponge抑制组), 每组9只.手术前7 d及手术当天过表达组、抑制组在损伤区连续注射慢病毒悬液,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在第1, 3, 7天分别处死3只大鼠, 取血、脊髓组织.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和干扰素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双重免疫荧光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术前BBB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05);脊髓损伤模型组大鼠活动表现为俯卧位缓慢行走, 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潴留, 双后肢的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 肌肉力量为0, 出现脊髓休克;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其他3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有升高 (P <0.05), 过表达组各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更加明显;各组炎症因子水平分别按过表达组、模型组、抑制组顺序逐渐递减;③Western Blot、双重免疫荧光检测NF-κB蛋白表达水平, 模型组、过表达组、抑制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 其中过表达组表达水平最高;④结果提示, miRNA-136-5p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炎症因子、NF-κB可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清远IVS-Ⅱ-654点突变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流行特征及血液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广东省清远地区IVS-Ⅱ-654点突变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654Mβ地贫”)基因携带情况及基因型组合特点,并分析其红细胞参数特点,为更好地筛查和预防地贫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9月清远市人民医院门诊地贫基因诊断标本6760例,根据受检者年龄将标本分为婴幼儿组(≤3岁,n=804),儿童组(>3岁~<18岁,n=1050),成人(≥18岁n=4856).采用gap-PCR扩增法检测3种常见的缺失型α地贫基因(-α3.7/、-α4.2/、--SEA/),PCR-膜反向点杂交(PCR-RDB)技术检测17种突变型β地贫基因,统计654Mβ基因的携带率;并对基因型为654M的受检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6项指标,分析性别、年龄等因素对654Mβ基因的携带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并与(第4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比较,观察654M杂合子与健康人红细胞参数的异同.结果 ①调查人群中,654M总携带率为4.79%(324/6760),其中654M杂合子256例(3.79%),654M复合α地贫52例(0.77%),654M复合β地贫16例(0.24%);各年龄组654M杂合子携带率和654M复合α地贫基因携带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婴幼儿组654M复合β地贫基因携带率高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目前未发现654M复合其他β地贫基因的基因型.②654M杂合子、654M复合α地贫基因和654M复合β地贫基因三种基因型对RBC、Hb、Hct影响大小顺序为654M复合β地贫>654M杂合子>654M复合α地贫(均P<0.05),但三种基因组合的MCV、MCH、MCH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人群的654M杂合子携带者的红细胞参数差异表现在男性RBC、Hb、Hct高于成人女性、男性婴幼儿与男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各红细胞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④与健康人比较,男性654M杂合子的血液表型主要体现在RBC增高,MCV、MCH、MCHC下降(均P<0.05);Hb、Hct处于临界低值(均P>0.05);女性654M杂合子血液表型主要体现Hb、Hct、MCV、MCH、MCHC下降(均P<0.05);RBC处于临界高值(P>0.05).结论 清远地区654Mβ地贫以654M杂合子最为常见,其次为654M复合α地贫,654M复合β地贫最为少见.不同基因组合的654Mβ地贫红细胞参数差异较大,在进行遗传咨询时,应做好遗传告知;成年男性654M RBC、Hb、Hct与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女性的差异较大,在制订筛查指标临界值时需注意区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伤复原汤对骨折愈合过程中FGF-2、TGF-β1表达及炎症、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伤复原汤对骨折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表达及炎症、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海口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68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n=34例)和研究组(n=34例).对照组常规处理,研究组加用骨伤复原汤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入组时、疗程结束时FGF-2mRNA、TGF-β1mRNA、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微循环等指标变化并比较.结果 ①疗程结束时两组白细胞介素-1(IL-1)、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较入组时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疗程结束时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入组时均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入组时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PT、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FIB、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疗程结束时研究组纤维骨痂、骨膜、骨小梁的FGF-2mRNA、TGF-β1mRNA较入组时均显著延长,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疗程结束时较入组时以上表达无显著改善(P>0.05).④疗程结束时两组单核细胞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较入组时均显著下降,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较入组时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BMP-2显著高于对照组,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伤复原汤能改善延迟愈合骨折患者血微循环,促进FGF-2、TGF-β1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促进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遗传分析是本科遗传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分子分析是真菌类遗传分析的独特方式,其中的粗糙脉孢菌顺序四分子分析不仅可以研究基因与着丝粒间的重组、基因间的重组,而且还可以精细研究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形式,是深入理解交换重组分子机制的重要遗传学研究材料.对此,教材中已有详尽的介绍.美中不足的是,中外教科书和相关专业期刊中缺乏对顺序四分子两基因连锁分析中7种基本子囊型归纳方法的具体介绍,令相关内容的学习留下疑惑.本文从顺序四分子两基因连锁遗传分析过程中涉及的3种四分子类型(PD、NPD和T)与两基因4种分离时期组合(ⅠⅠ,Ⅱ Ⅱ,ⅠⅡ,ⅡⅠ)的相互关系入手,设计表格,直观展现了二者的12种可能组合结果(3×4=12),并应用直观的对错符号(√、×),同时结合表后的3项分析,排除了其中的5种组合形式,最终归纳得到7种基本子囊型.本文提供了7种基本子囊型具体的归纳分析方法,解决了相关教学内容的论述不足问题,以期为真菌类顺序四分子遗传分析的教学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