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不规则腔隙。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结果: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创面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创面患者感染未复发。结论: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采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 12L 1节段5例、L 1,2节段2例、L 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 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皮瓣;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皮瓣。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皮瓣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及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皮瓣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瓣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区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皮瓣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瓣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区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区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其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对于疑有胸骨后纵隔脓腔的患者,咬除未愈合胸骨全部松质骨,充分暴露胸骨后纵隔,清除感染源及肉芽组织,采用单侧胸大肌翻转填塞胸骨缺损;对于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姑息性清除坏死组织及少量坏死胸骨,采用双侧胸大肌推进对接覆盖胸骨缺损。将供区皮肤减张缝合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4 h后开始加行持续均匀滴注灌洗。用盔甲式胸带固定胸廓,引导患者腹式呼吸,同时用外科约束带固定双上肢于侧胸壁。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术中观察的创面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滴注灌洗天数、每日灌洗液体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创面愈合耗时。出院后随访,评估创面愈合质量、胸廓外形、胸廓和双上肢活动功能;复查CT,观察胸骨稳定性及闭合情况。结果:入院时,3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中33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术中观察显示,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26例,疑似有胸骨后纵隔脓腔患者10例。术中,1例患者在接受纵隔探查时无名静脉破裂出血约3 0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为100~1 000 mL。术后滴注灌洗4~7 d,灌洗液体量为3 500~4 500 mL/d。除因于术后3 d护理中从腋窝处搬移1例患者致该患者缝合口裂开外,其余患者创面术后均顺利愈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耗时为7~21 d。出院后随访3~9个月显示,前述从腋窝处搬运致缝合口裂开的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2周去除盔甲式胸带,未限制肩关节活动,致缝合口局部破溃,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恢复日常生活。经胸大肌翻转治疗患者胸大肌缺损处局部皮肤轻微凹陷、低于对侧胸廓,而经胸大肌推进对接治疗患者未见明显胸廓畸形;所有患者胸廓及双上肢活动可,受限轻微或正常。10例患者接受了CT复查,结果显示胸骨稳定,局部胸骨闭合或覆盖完全,未见腔隙或缺损。结论: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一旦形成,应尽早对其行个体化精准清创、选择不同转移方式的胸大肌肌瓣覆盖缺损、术后持续滴注灌洗并行严格的胸廓和肩关节约束制动,该治疗策略可使创面良好愈合且不影响供区外形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distal 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 fracture,DRDMJ)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采用顺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5例儿童DRDMJ,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尺骨骨折21例。手术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复位后将预弯的弹性髓内钉顺行插进髓腔固定骨折端,复位失败行克氏针撬拨辅助复位。本组克氏针撬拨辅助复位9例,同时行尺骨弹性髓内钉顺行固定18例。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愈合时间4~6周,平均5.2周;无一例延迟愈合与畸形愈合,无一例骨骺及神经损伤,无一例钉尾激惹症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优2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儿童DRDMJ复位固定困难,采用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复位后弹性髓内钉符合桡骨的生理学特征,具有创伤小、对骨骺生长干预少等优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结合转棒技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结合转棒技术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结合转棒技术治疗26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3例;年龄12~53岁,平均25.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末端预弯成10°~15°的克氏针作为髓内钉从第5掌骨基底部穿入髓腔,闭合手法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髓内钉穿过骨折端进入掌骨头,再利用克氏针转棒技术进一步复位固定骨折。术后石膏外固定2周,去除石膏后开始功能锻炼。术后10~16周X线片提示骨折愈合后门诊局麻下拔除克氏针。记录手术时间、患侧第5掌骨头干角、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1 min(12~35 min)。23例患者骨折获解剖复位,3例未达到解剖复位,但掌骨头干角明显改善且对位良好。所有患者术后获6~29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均达到骨折牢固愈合,无感染等发生。第5掌骨头干角从术前的61.2°±11.2°改善为术后的14.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头干角与健侧(14.6°±1.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89.3°±4.2°)与健侧(90.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TAM评定疗效:优22例,良3例,可1例。 结论: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结合转棒技术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能实现二次复位、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38(12~67)岁。12例术前均有尿失禁、排尿障碍以及膀胱安全容量减小、膀胱内压力增高导致输尿管反流等症状,病因包括脊髓损伤8例,脊髓发育不良4例。12例术前均行间歇导尿。术前血肌酐(129.58±44.60)μmol/L,总肾小球滤过率(61.63±18.04)ml/(min·m 2)。术前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安全容量(95.67±39.10)ml,充盈期末膀胱内压力(63.30±6.02)cmH 2O(1 cmH 2O=0.098 kPa),膀胱顺应性(10.24±1.14)ml/cmH 2O,残余尿量(152.58±80.89)ml,尿流率(3.88±3.63)ml/s。术前膀胱造影检查可见膀胱挛缩明显。超声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反流分级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4例,Ⅳ度2例。12例均行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采用5点穿刺法。横向切开膀胱前壁全层。在距回盲部20~25 cm处截取回肠约30 cm。纵行剖开回肠并将其中点缝合固定于膀胱后壁中点,以固定点为起点依次将肠管向膀胱两侧缝合,最后双侧输尿管分别置入1根单J管。记录术中出血情况、截取肠管时有无损伤邻近脏器、输尿管开口有无损伤、吻合口密闭性、吻合肠管是否通畅,以及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出血)、尿动力学检查参数和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术后6个月内应用托特罗定2 mg/d。 结果:本组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0.80±12.00)min。术中出血量(84.00±23.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30±1.30)d。术后住院时间(12.10±3.10)d。术后盆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0±1.20)d。术后2周拔除导尿管和单J管。术后平均随访19.40(3~24)个月。术后3、12、24个月复查膀胱安全容量分别为(435.83±33.56)、(450.90±31.09)、(462.00±33.72) ml,充盈期末膀胱内压力分别为(18.60±0.92)、(15.70±1.42)、(12.96±1.34)cmH 2O,血肌酐分别为(81.43±21.10)、(74.34±15.70)、(72.90±15.90)μmol/L,膀胱顺应性分别为(37.94±4.22)、(40.40±3.98)、(43.42±4.20)ml/cmH 2O,总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1.52±9.49)、(102.18±5.65)、(112.41±6.50)ml/(min·m 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例术后经24个月膀胱排尿训练后可基本自行排尿;3例术后以导尿管间歇导尿为主,辅以自主排尿;余8例完全依赖导尿管间歇导尿。12例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肠梗阻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机器人辅助回肠膀胱扩大术能有效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改善膀胱顺应性、预防输尿管反流、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微创、精准、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可选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CT辅助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3DCT观察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Fifth metacarpal neck fracture, FMNF)的移位情况并模拟手术,探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总结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采用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23例青少年FMNF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孩;年龄14~18岁,平均16.5岁;左手4例,右手19例。术前第五掌骨头干角为55°±7°,范围在46°~69°。患儿术前均行患手CT检查并模拟骨折复位,构建髓腔空间3D模型,测量拟植入克氏针的直径、长度以及弯折位置和角度;髓腔直径<2.5 mm时单针固定,≥2.5 mm时双针固定。导入克氏针模型并模拟预弯,观察进针位置、角度和固定效果。据此行骨折闭合复位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术。末次随访时,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与健侧手做比较。比较拔针时及末次随访时双手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差异,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23例均获解剖复位;手术时间(9±3)min,范围在4~17 min。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19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均于术后4~6周内愈合。末次随访时,第五掌骨头干角为14°±1°(12°~16°)。拔针时患手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为88°±3°(85°~92°),末次随访时为89°±3°(85°~95°),对侧为89°±2°(86°~93°),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1)。患儿手部及上肢功能均恢复良好,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均为优。1例患儿于术后5周功能锻炼时针尾磨破皮肤,拔针换药后痊愈,未遗留过多瘢痕。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感染、断针、退针以及伸肌腱、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亦未见掌骨头骨骺坏死发生。术后皮肤瘢痕均小于0.5 cm,掌指关节外观正常无畸形。 结论:闭合复位结合顺行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少年FMNF简单、微创、费用低廉且效果良好。在3DCT模拟手术的辅助下,可以更为精确地观察骨折形态、指导制备植入器械并直观预见治疗效果,适合早期康复锻炼,利于患手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使用自制植骨漏斗经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65岁);均为单节段损伤,T12 2例,L1 8例,L2 8例,L3 5例,L4 3例.采用跨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再通过自制的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内空腔内植骨(自体髂骨).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中部高度压缩率及矢状面Cobb角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5.19±2.51个月(12~22个月),手术时间84.62±12.88min,出血量55.58±12.44mL,无伤口感染、脊髓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1枚椎弓根螺钉尾冒松动脱落.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6.89±7.25)%、(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7.11±5.75)%、(10.63±6.24)%]、Cobb 角(4.38°±7.77°、2.14°±7.78°)、VAS 评分(3.35±0.56、1.73±0.45)和 ODI[(41.96±3.82%、13.77±2.4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10.63±6.24)%]较术后1周轻度增加,Cobb角(2.14°±7.78°)较术后1周略有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1.73±0.45)和0-DI[(13.77±2.42)%]较术后 1周好转(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