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在伽玛刀头架固定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时头架安装过程中减轻疼痛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行立体定向头部伽玛刀治疗的共26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30)采用传统的疼痛管理模式,包括手术当天告知伽玛刀治疗流程,头架安装时的配合,头架安装过程中的安慰等;观察组(n=131)采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模式,包括术前访视及疼痛评估、头架安装前的预防性用药、改进局部麻醉程序、患者的指导配合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结果 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及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等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心率、血压的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伽玛刀治疗头架安装过程中应用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放疝修补术、重量补片、补片固定、术后急性疼痛等手术因素均为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CPIP不仅是神经性和伤害性疼痛的产物,也受到心理、情感、认知和遗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正确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对诊断CPIP是非常必要的。CPIP的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选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果经过6个月到1年的上述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明显,则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和规范化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闭合性跟骨骨折经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8例(139足)经外侧扩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123足),女15例(16足);年龄24~79岁[(48.2±10.8)岁]。单侧117例,双侧11例。根据骨折线Sanders分型:Ⅰ型3足,Ⅱ型92足,Ⅲ型40足,Ⅳ型4足。根据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33足)和对照组(106足)。记录两组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糖尿病史、吸烟史、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次数、术后改善微循环治疗、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P均<0.05);性别、年龄、侧别、骨折分型、合并骨折、局部水疱、术前等待时间、植骨、引流、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后白细胞计数与术后切口并发症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 OR=3.51,95% CI 1.29~9.50, P<0.05)、吸烟史( OR=3.53,95% CI 1.34~9.30, P<0.0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 OR=2.52,95% CI 1.04~6.10, P<0.05)及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 OR=2.97,95% CI 1.79~12.45, P<0.05)与术后切口并发症显著相关( P<0.05)。 结论:糖尿病史、吸烟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次、术后未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闭合性跟骨骨折行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造口管理现况及专项培训的必要性: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友病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症是血友病常见的共病,血友病患者的发病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长时间的固定、缺乏负重锻炼和血源性病毒感染,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预防治疗上需要长期的运动康复和预防性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同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和骨健康补充剂来维持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17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1例;年龄为62~91岁,平均79.5岁;股骨颈骨折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109例,髋关节置换70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开始抗凝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抗凝1组74例,受伤后<24 h开始抗凝;抗凝2组36例,受伤后24~48 h开始抗凝;抗凝3组69例,受伤后>48 h开始抗凝。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2 h停药,术后8~12 h继续使用药物抗凝。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发生率为46.9%(84/179)。抗凝1组、抗凝2组及抗凝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7.0%(20/74)、47.2%(17/36)、68.1%(4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206, 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越早开始抗凝,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越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早期正规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臂无骨折环形软组织节段性缺损再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0年8月,太原长城骨伤手外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例右臂环形软组织节段性缺损无骨折不完全性"断臂"患者,采用短缩肱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血管、神经和肌肉一期直接修复,前臂筋膜室预防性减张术。术后1周减张口直接缝合,成功保肢。术后18个月随访,肱骨骨折愈合外固定支架拆除,右肘关节、前臂旋转、腕关节功能正常,手功能大部分恢复,可完成日常生活及部分精细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腔镜切割荷包吻合器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结直肠手术中进行腔镜下荷包缝合一直是手术操作的难点,尤其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同时结肠、直肠吻合口处形成的"危险三角区"又是增加吻合口漏的主要因素.腔镜切割荷包吻合器的临床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方法 本研究纳入5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包括4例直肠癌和1例乙状结肠癌.所有患者手术消化道重建过程中,乙状结肠荷包缝合及抵钉座固定步骤均使用腔镜切割荷包吻合器.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54.4±8.6)岁,患者平均BMI为(24.7±2.9)kg/m2.4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预防性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1例患者行NOSES Ⅳ式.平均手术时间为(123.60±15.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8±36)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9.4±0.5)天.所有患者围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腔镜直线荷包缝合器降低了全腔镜下乙状结肠与直肠消化道重建的操作难度.该设备的临床应用无论是对于常规腹腔镜手术,亦或是NOSES手术,都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与推广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疏风解毒胶囊预防给药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TLR4介导肺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究疏风解毒胶囊预防给药对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小鼠的影响及可能的干预机制.方法 采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株)滴鼻感染ICR小鼠,构建病毒性肺炎模型.每日固定时间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计算各组小鼠肺指数、抑制率和病毒载量;采用Micro-CT、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TLR4、MyD88蛋白的表达含量.结果 预防性给予疏风解毒胶囊可降低小鼠的肺指数,降低肺组织中病毒载量,修复流感小鼠肺部损伤,减轻肺部病变,降低肺组织中TNF-α和IL-6 含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疏风解毒胶囊可下调肺组织TLR4、MyD88蛋白的表达.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预防性给药对甲型流感病毒肺炎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肺组织病变、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和下调肺组织中TLR4、MyD88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