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肢体离断再植临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创伤后大肢体离断再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体会,总结大肢体离断再植的适应证及改进方法。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大肢体离断患者44例,完成再植43例。术后观察再植肢体伤口愈合及存活情况,定期随访再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1例(95.3%)再植肢体存活,15例(34.9%)创面分泌物培养出细菌,28例(65.1%)采取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9例(20.9%)行功能重建。术后41例再植存活患者随访时间为3~42个月,平均17.9个月。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5例,良24例,可11例,差1例。结论:大肢体离断再植较为复杂。必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排除再植禁忌证,选择安全快速的组织修复方式,尽力缩短肢体缺血时间,术后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并进行序贯康复治疗,以提高术后肢体成活率和功能恢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离断肢(指)体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离断肢(指)体再植是挽救创伤性肢(指)体离断的首要治疗方法,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人的肢(指)体一旦离体后血液循环将停止,正常的生理代谢会被打乱,从而出现细胞变性、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极大地影响肢(指)体再植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降低离断肢(指)体组织的代谢和减轻后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肢(指)体再植术成功率,是肢(指)体再植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现有的肢(指)体保存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展做出综述,通过大量检索和分析文献,总结了目前肢(指)体保存方法的优缺点,希望借此能为临床保存离断肢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尹烈教授访谈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尹烈教授曾先后工作于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即西京医院)、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为珠江医院),1993年7月创建广州恒福手外科中心,1997年退休后正式加入广州和平手外科医院(现为广州和平骨科医院)工作,具有多年骨科、显微外科和手外科的工作经验。他所领导的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是全军的骨科中心。1967年参与完成西京医院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小腿离断),1979年9月完成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术,之后陆续完成 甲瓣移植再造拇指和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等手术,因拇指再造方法改进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参与完成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刊在广州和平骨科医院的协助下,对尹烈教授进行了一次书面访谈,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在上肢断肢再植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在上肢断肢再植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0例上肢断肢再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39.7±4.6)岁。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35例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35例围手术期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研究组)。观察护理管理质量和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候时间和并发症,术后第1、第3和第7天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评估其疼痛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程度,并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2.91±75.93)ml和(535.49±68.2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10项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时间[(168.60±18.39)min]、等候时间[(61.40±7.22)min],术后第1、第3和第7天的NRS评分[(4.91±1.15)分、(4.77±1.00)分、(4.66±1.14)分],以及术后SAS评分[(56.34±11.36)分]和并发症(31.43%)均小于对照组[分别(177.97±18.54)min、(67.34±8.05)min、(5.43±0.88)分、(5.60±1.09)分、(5.29±1.04)分、(62.20±10.42)分和11.43%],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上肢断肢再植围手术期采用"6S"结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精细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术后疼痛和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假体用于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精准重建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3D个体化假体在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1年9月,回顾性分析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上肢显微修复皮瓣覆盖后遗留骨和关节缺损患者12例,其中腕部不完全离断1例,手指、掌骨缺损2例,指骨间关节缺损4例,桡腕关节骨缺损4例,月骨缺损1例。其中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3.0 cm~12.0 cm×18.0 cm,骨缺损长度2.5~8.5(平均3.64) cm。对于不完全离断和完全离断肢体采取一期断肢(指)再植,二期行软组织修复,三期对遗留的骨和关节缺损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手指软组织缺损给予一期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二期采用3D打印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术后根据X线片结果,按照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骨和关节缺损断端与假体的骨整合情况。同时测量前臂及手部各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TAM)。出院后1、2、3、6、9、12个月于门诊复查患肢正、侧位X线片,此后根据软组织及骨组织康复情况于门诊复查。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无坏死及感染,骨关节缺损处无感染,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结果优10例,良2例,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5例,可2例。植入桡骨远端及桡骨干假体患肢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42°(平均37.3°),腕关节屈曲40°~55°(平均43.5°);掌指骨假体指、腕关节活动度为60°~70°(平均65.7°)。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是安全和精准有效的,可有效恢复上肢骨和关节缺损处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敢为人先 久久为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973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断肢再植研究室敢为人先,首创功能性移植胸大肌肌腹部替代因缺血性挛缩而失去功能的前臂屈肌群,有效重建手指屈曲功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世界首例临床功能性肌肉移植成功案例,将我国显微外科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5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几代显微外科人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我们不能忘却过去老一辈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深耕临床的精神和探索医学研究的态度,激励着后来人。值此50年庆典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开拓功能性肌肉移植和为中国显微外科事业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同道,愿我们久久为功,继续推动中国显微修复重建外科高质量发展,造福广大患者,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断肢再植成功与显微外科发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鲍约瑟和钱允庆用血管套接法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完全离断前臂断肢再植,随访7个月获得良好功能,患者已能用伤肢举杯饮水、持重6 kg、写字和打乒乓球。1963年9月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会议上首次报告(崔之义代表发言),1963年10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 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3本杂志同时中、英文报道了陈中伟团队的创新工作,这是国际科技期刊首次报道人类完全性离断肢体再植手术成功(图1)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治疗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高压氧(HBO)医学的发展,HBO疗法在临床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HBO在骨科领域应用广泛,对开放性骨创伤、软组织挤压伤、骨折及骨折后骨愈合不良、骨坏死、断肢再植术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压迫症、关节运动损伤、骨放射性损伤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主要从HBO疗效确定的骨科相关疾病如挤压伤(CI)、骨筋膜室综合征(SMCS)、糖尿病足、皮瓣移植、骨髓炎、股骨头坏死(ONFH)、脊髓损伤(SCI)等进行综合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肢体离断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在大肢体离断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对53例大肢体离断患者行再植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缺血时间、休克程度、离断平面、骨骼软组织损伤情况,评估毁损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curity score,MESS)。根据离断平面和MESS评分分为4组,即A组11例(低位离断-MESS<9组)、B组16例(低位离断-MESS≥9组)、C组15例(高位离断-MESS<9组)、D组11例(高位离断-MESS≥9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4组中再植术中实施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对术后乳酸(LA)及肌酸激酶(CK)的影响。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存活情况,随访再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27例,未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26例。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能够降低术毕时血中LA。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并不能降低A组术后短期内血中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能够降低B组、C组和D组术后第三天血中CK,同时降低D组患者术后第二天血中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植术后肢体坏死2例,51例再植存活患者术后随访4~42个月,平均16.4个月。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7例,良27例,可14例,差3例。 结论:对于高位离断患者,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肌肉软组织坏死程度。对于低位离断患者,若MESS≥9,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效果较好;若MESS<9,术中可不用实施预防性筋膜切开,术后严密观察,最大程度避免过度切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周礼荣教授访谈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他,扎根农村36年,在人员少、设备差、条件简陋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1975年成功实施我国农村第1例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1980年创建我国农村县医院的第1个显微外科,1986年成功实施我国农村第1例10指离断再植9指(图1)。花甲之年来到上海开辟新天地,填补了上海市东北地区的手外科、显微外科空白。他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在农村医疗战线创造奇迹的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显微外科、手外科专家周礼荣教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引荐及帮助下,本刊对周礼荣教授进行了一次书面访谈,现将相关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