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 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 P<0.01), 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 结论: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eo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多中心采用Leo支架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5例,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3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04例。术后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74个动脉瘤中,106个动脉瘤(60.9%)采用Leo支架+弹簧圈治疗,68个动脉瘤(39.1%)单独应用Leo支架治疗。152例患者共采用176枚支架,术中出现支架打开或贴壁不良9例(5.9%),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5例(9.9%)。术后出现缺血症状7例(4.6%),其中预后不良5例(3.3%)。无支架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即刻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优良栓塞率(Raymond分级Ⅰ~Ⅱ级)分别93.8%(60/64)和90.5%(76/84),明显优于大型及以上动脉瘤(42.3%,11/26)( χ2=41.77, P<0.001)。78例(51.3%)患者(共82个动脉瘤)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6.5)个月(3~23个月)。各型动脉瘤的栓塞率保持稳定;发生载瘤动脉的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共10例(12.8%,10/78),其中9例无症状。7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76例(97.4%),预后不良2例(2.6%)。 结论:采用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动脉瘤;而Leo支架在其他类型动脉瘤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OCT和IVUS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动脉瘤动物模型后贴壁及内皮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动脉瘤动物模型中血流导向装置(FD)贴壁和内皮化评估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贴壁不全(ISA)对瘤腔愈合和支架内皮化进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植入FD。术后即刻使用OCT和IVUS分别记录ISA发生部位和程度,并比较二者在FD贴壁评估中差异。术后第12周末通过DS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Kamran分级)及支架通畅情况;通过OCT和IVUS观察支架内皮化情况并通过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ISA对瘤腔愈合和内皮化进程的影响。结果:共建立6头小型猪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并成功植入6枚国产Tubridge FD。相对于IVUS,OCT能发现更多的ISA(6枚,14处 vs 3枚,4处);血管管径变化区(7处)、瘤颈区(4处)和FD头尾端(3处)是ISA高发部位,支架编织丝与管壁距离为(560.14±101.48) μm。术后第12周末DSA显示1例动脉瘤瘤颈处少许对比剂残存(Kamran分级3级),余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Kamran分级均为4级);1枚FD管腔中度狭窄,余5枚FD管腔通畅。OCT提示支架内大部分急性ISA消失,残留未贴壁的比例降至3/14,其中2处位于瘤颈区,1处位于支架局部;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支架编织丝裸露,未见明显血管内皮覆盖;1枚管腔狭窄的FD增生内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结论:相对于IVUS,OCT能在颈动脉动脉瘤FD植入模型中发现更多的ISA;大部分急性的ISA在12周后有较好的转归,而严重的ISA将造成FD内皮化延迟,动脉瘤闭塞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远端回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远端回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7—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22例颅内小型(最大直径<10 mm)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2个动脉瘤),均采用新型远端回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手术即刻和随访期间动脉瘤的闭塞情况。随访方法包括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主要有效性终点为术后12个月动脉瘤的完全闭塞(Raymond Ⅰ级)率;安全性终点为术后12个月靶动脉供应区域新发卒中或神经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22例患者的动脉瘤瘤颈均被血流导向装置(共23枚)完全覆盖,且贴壁良好。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影像学和临床随访,18例(81.8%)患者达到主要有效性终点事件,无一例发生靶动脉供应区域新发卒中或神经源性死亡事件。结论:初步研究表明,新型远端回编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术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医院收治的149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85例、女64例,年龄18~65岁;小型动脉瘤69例,中大型动脉瘤80例。149例患者中,经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77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72例。应用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功能量表(TICS-m)评价患者术后远期认知功能情况,以TICS-m≤27分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149例患者中109例完成了认知功能的评价,认知功能正常100例,认知功能障碍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认知功能正常和障碍者间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大小和术后继发脑梗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继发脑梗死(风险比=11.889, 95%可信区间1.144~123.52, P<0.05)和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风险比=0.195,95%可信区间0.048~0.791, P<0.05)是术后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术后患者发生脑梗死和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采用PE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108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65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23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15例;囊状动脉瘤83例,夹层和梭形动脉瘤20例;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9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03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109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OKM分级A级45例(43.7%)、B级42例(40.8%)、C级6例(5.8%)、D级10例(9.7%)。10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9例(8.7%)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事件1例(1.0%),缺血性事件8例(7.8%),死亡1例(1.0%)。术后12个月,102例患者中,mRS评分≤2分者99例(97.1%),3~5分3例(2.9%);7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OKM分级B级和C级各7例(各占8.9%),D级65例(82.2%),无一例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PED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动脉瘤及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后急性期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符合要求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8~85(57±11)岁。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16例,Ⅳ级4例,Ⅴ级1例;Fisher分级Ⅰ级7例,Ⅱ级36例,Ⅲ级11例,Ⅳ级6例。患者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者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末次随访时按照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因出血量较少,术后予以脑室穿刺外引流后好转。术后即刻DSA造影检查显示,Raymond Ⅰ级(动脉瘤完全闭塞)51例,Raymond Ⅱ级(动脉瘤瘤颈显影)9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于术后第13天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于术后第19天死于肺部感染后呼吸衰竭。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47例,3分8例,4分2例,5分1例。5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29.3±2.2)个月。随访期间无新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表现,末次随访时mRS评分0~2分者53例(53/58,91.4%),3分4例(4/58,6.9%),4分1例(1/58,1.7%);53例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末次随访时,Raymond Ⅰ级53例(53/58,91.4%);Raymond Ⅱ级5例(5/58,8.6%),其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2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伴中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小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结论: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且术者应具有一定的手术操作技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颈内动脉小型和微小型动脉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在颈内动脉小型和微小型动脉瘤中使用Neuroform Atlas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8月58例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小型和微小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小型动脉瘤有42例(72.4%),微小型动脉瘤有16例(27.6%).结果 56例患者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顺利完成栓塞,2例(3.4%)患者术中首次置入支架失败;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4%),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4%).术后即刻造影中小型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33例(78.6%),Ⅱ级6例(14.3%),Ⅲ级3例(7.1%);微小型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7例(43.8%),Ⅱ级8例(50.0%),Ⅲ级1例(6.2%).小型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栓塞程度优于微小型动脉瘤(P<0.05).术后3~6个月随访造影小型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38例(90.5%),Ⅱ级3例(7.1%),Ⅲ级1例(2.4%);微小型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3例(81.2%),Ⅱ级2例(12.5%),Ⅲ级1例(6.3%),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有51例,并在术后第6个月全部患者评分均达到0~2分,小型动脉瘤和微小型动脉瘤患者术后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颈内动脉小型及微小型动脉瘤中术中置入成功率较高,且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远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大量SAH组198例,少量SAH组165例.与少量SAH组相比,大量SAH组患者年龄更大(P=0.011),男性、合并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更高(均P<0.05),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26.3%比2.4%,P<0.01),GCS 评分更低[(13.1±1.8)分比(13.9±0.8)分,P<0.01],Hijdra 评分更高[(19.7±5.4)分比(8.4±2.6)分,P<0.01];大量SAH组和少量SAH组患者动脉瘤数量和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组,再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组333例.与无再出血组相比,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83.3%比49.2%,P<0.01)和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43.3%比12.9%,P<0.01),GCS评分更低[12(9,14)分比14(13,14)分,P<0.01],Hijdra 评分更高[18(9,26)分比 14(9,18)分,P=0.024];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动脉瘤数量、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两种分组方式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和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6~1.049,P=0.012)、高血压病(OR=1.858,95%CI:1.196~2.886,P=0.006)是小型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775,95%CI:1.371~10.391,P=0.010)、较低的 GCS 评分(OR=0.677,95%CI:0.561~0.816,P<0.01)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病、GCS评分较低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开颅夹闭前循环动脉瘤4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43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动眼神经麻痹2例,意外发现2例,多发动脉瘤3例,共46个.大型6例,中型14例,小型23例.前交通8枚,后交通23枚,大脑中动脉9枚,颈内动6枚.急诊手术7例,5 d内手术28例,15 d后手术8例.结果 成功夹闭动脉瘤43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阻断载瘤动脉后夹闭动脉瘤.按照G O S预后评分,4~5分30例,2~3分6例,死亡4例,植物生存3例,术后出现脑积水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结论 在基层医院具有显微技术及血管成像技术后,开展动脉瘤夹闭术是可行的,可以为基层患者提供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