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单纯性肾囊肿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合并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renal cyst,SRC)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患者的临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因ATAAD入院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前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是否合并有SRC,将患者分为SRC组和无SRC组,将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校准后,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及随访的差异.结果 共533例患者纳入研究,两组各有165例进入匹配队列,两组患者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SRC组患者较无SRC组更易发生主动脉事件(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SRC组患者较无SRC组发生主动脉终点事件的风险比为2.545(95%CI:1.668~3.883,P<0.001).结论 SRC的存在不影响多个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但是SRC的存在能提高ATAAD患者术后残存主动脉发生主动脉事件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的现代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已经开展20余年,目前已经逐渐成为胸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动脉覆盖长度、脊髓侧支循环系统受损、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低血压等是术后发生脊髓缺血的危险因素。术中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围手术期维持适度高血压,对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中及术后针对高危患者进行脑脊液引流,积极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监测、预防和治疗术后脊髓缺血的主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氧饱和度监测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NIRS)脑氧饱和度监测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卒中的相关性,为术中NIRS监测提供证据。方法:纳入2018—2020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及经右腋动脉选择性单侧脑灌注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193例。NIRS用于术中脑灌注的监测,记录基础值和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最低值。根据术后有无卒中发生分为无卒中组( n=178,92.2%)和卒中组( n=15,7.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差异,并分析最低NIRS值和NIRS变化值[(基础-最低)/基础]与术后卒中发生的关系。 结果:与无卒中组相比,卒中组术前合并心房颤动(6.7%比0.6%, P=0.026)和低血压(26.7%比9.0%, P=0.031)发生比例更高。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无差异,但卒中组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于无卒中组[(256.1±84.8)h比(217.8±58.4)h, P=0.020]。卒中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39.3±172.8)h比(35.6±45.6)h, P<0.001],气管切开(20.0%比1.1%, P<0.001)、急性肾损伤(73.3%比30.3%, P=0.001)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比例(46.7%比11.8%, P<0.001),以及死亡率(20.0%比5.1%, P=0.022)均高于非卒中组。两组患者术中左侧和右侧基础NIRS、深低温停循环期间最低NIR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卒中组右侧NIRS变化值大于无卒中组(15.2%±15.7%比9.2%±7.0%, P=0.006)。 结论:NIRS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控制脑氧供需平衡具有指导价值,相较于最低NIRS值,NIRS变化值与术后卒中更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不同,分为A组(显微开颅夹闭术)30例和B组(血管内栓塞术)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中(T1)、术毕(T2)及术后24 h(T3)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每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的变化情况,出院时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状况,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术后2年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T1时心脏排血指数[(2.86±0.63)L·min -1·(m 2) -1比(3.39±0.83)L·min -1·(m 2) -1]明显升高,心率[(90±15)次/min比(79±9)次/min]、收缩压[(132±18)mmHg比(123±9)mmHg]、舒张压[(96±13)mmHg比(89±12)mmHg]和每博心输出量[(88.64±18.53)mL比(78.54±13.35)mL]均明显下降( t=2.50、3.61、2.89、2.63、3.02,均 P<0.05);相比A组,B组T2时心率[(86±12)次/min比(75±11)次/min]、收缩压[(134±20)mmHg比(122±11)mmHg]和舒张压[(93±11)mmHg比(77±14)mmHg]均明显下降,T3时收缩压[(128±13)mmHg比(113±14)mmHg]和舒张压[(85±9)mmHg比(78±13)mmHg]均明显下降( t=2.68、3.14、3.95、4.15、3.05,均 P<0.05)。B组出院时SF-36量表中的精力[(55.07±8.76)分]、生理职能[(53.65±8.62)分]、生理功能[(62.25±9.53)分]、精神健康[(72.26±13.95)分]、情感职能[(61.89±12.25)分]和总体健康[(47.63±8.61)分]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45.86±7.62)分、(49.21±9.76)分、(43.58±8.75)分、(50.14±10.33)分、(44.76±9.42)分、(35.86±7.60)分]( t=4.43、2.35、8.07、7.09、6.18、5.73,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年,B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6.89±4.54)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1.34±0.42)分]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92.48±6.09)分、(2.79±0.61)分]( t=4.15、11.07,均 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而言,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相当,后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较稳定,且出院时短期预后效果较好,但远期预后可能差于显微开颅夹闭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最大直径≥2.5 cm)患者(共2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闭塞试验、脑灌注成像并综合评估后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20例患者中,接受单纯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单纯颈内动脉缩窄术11例,高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中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低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缩窄术4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头颅CTA或DSA,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20例患者中,术后动脉瘤消失5例,体积缩小11例,大小无变化4例。术后3例患者出现局灶性脑梗死。18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影像学随访时间为(7.8±3.0)个月(3~12个月),其中动脉瘤消失7例,体积缩小9例,大小无变化2例。临床随访时间为(46.3±16.3)个月(20~85个月),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术前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末次随访mRS:0分9例,1分8例,3分1例。结论:血流调整联合血流重建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观察多枚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多枚FD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9例(19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4个,后循环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6个,血管弯曲外侧壁大型或巨大型或有明显瘤颈"喷射征"的囊状动脉瘤8个、载瘤动脉两端直径差别大的动脉瘤2个、FD治疗失败补救性治疗2个,再治疗的动脉瘤1个(已置入2枚F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安全性,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效果。结果:19例患者共置入42枚FD,置入2枚者16例,3枚者2例,4枚者1例(为再治疗患者,再次置入2枚);9例联合弹簧圈。2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因支架贴壁不良,球囊扩张后置入普通支架。围手术期5例患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其中3例为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1例因术后发生脑干梗死死亡;2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末次随访mRS分别为5、1分。2例为前循环动脉瘤患者,1例术中出血,末次随访mRS为0分;1例术后1个月出现迟发性脑实质出血,末次随访mRS为1分。18例患者获得3~45个月(中位数为6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mRS 0~1分17例,5分1例;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11例、明显缩小(OKM分级C级)2例、未闭塞(OKM分级B级)2例。所有患者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多枚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对于后循环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的动脉瘤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拉钩在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组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眶上外侧入路开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2例,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头皮拉钩组和改良头皮拉钩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之间术中调整拉钩次数、切口的长度、术后头皮缺血坏死情况、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头皮拉钩的满意度评分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结果:改良头皮拉钩组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显著小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2.2)次比(14.2±3.6)次, P<0.05],切口的长度也显著短于传统头皮拉钩组[(10.1±1.0) cm比(13.9±0.9) cm, P<0.05],术后神经外科术者对改良头皮拉钩的综合表现满意度也显著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8.1±0.9)分比(6.0±0.9)分, P<0.05)]。改良头皮拉钩组的术后头皮缺血坏死率、术后7 d切口愈合等级与传统拉钩组无明显区别( P>0.05)。 结论:改良头皮拉钩在同等充分暴露颅内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术野的情况下,手术切口更小,改良头皮拉钩可以减少术中调整拉钩的次数,节省手术时间消耗,优于传统头皮拉钩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为预后良好,3~4分为预后一般,1~2分为预后差;记录患者栓塞治疗后即刻和随访6个月时的脑血管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Ⅰ级为完全闭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瘤体残留。结果:55例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72 h内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其中男性16例(占29.1%),女性39例(占70.9%);中位年龄53(24~80)岁;前循环动脉瘤49例(89.1%),后循环动脉瘤6例(10.9%);Hunt-Hess动脉瘤分级Ⅰ~Ⅱ级43例(78.2%),Ⅲ级7例(12.7%),Ⅳ~Ⅴ级5例(9.1%)。55例患者栓塞治疗后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有4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4例瘤颈残留;动脉瘤越小者栓塞治疗后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100.0%比64.3%, P<0.01)。55例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术中出现斑块脱落引起的远端血管栓塞,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脑出血;2例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出院时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一般10例,预后差5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低者的预后越好,预后良好组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一般组和预后差组(90.0%比50.0%、40.0%, P<0.01)。55例患者中有39例完成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和脑血管造影随访,GOS评分均≥3分,其中3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残留;动脉瘤越小者6个月随访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和瘤体残留组(100.0%比75.0%、33.3%, P<0.01);随访均未出现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 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手术中致密填塞动脉瘤是减少出血和缺血并发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