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腮腺深叶良性肿瘤:与定位和手术入路相关的分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benign deep lobe parotid tumors,BDLPTs)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BDLPTs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0年8月因腮腺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BDLPTs的75例患者,回顾性评估CT影像资料,根据肿瘤与各种结构的解剖关系将BDLPTs分为4类,探讨每种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型BDLPTs(14/75,18.7%)完全位于下颌支和茎突下颌间隙内侧,瘤体增大时突向咽旁间隙.Ⅱ型BDLPTs(19/75,25.3%)位于下颌后间隙,以下颌支、茎突下颌间隙、乳突和下颌后静脉为界.Ⅲ型BDLPTs(27/75,36.0%)呈膨胀型生长,横穿茎突下颌间隙,从下颌后静脉延伸至咽旁间隙.Ⅳ型BDLPTs(15/75,20%)位于耳垂下方、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深部.经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用于Ⅰ型病例(10/14),Ⅲ型病例采用腮腺入路(14例)、下颌入路(11例)和腮腺-下颌联合入路(2例),Ⅱ型和Ⅳ型病例经腮腺入路同时行腮腺切除术.结论:BDLPTs分类可为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肾上腺动脉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PA并行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的 119 例患者的DSA图像,描述肾上腺动脉的数量、起源、分布、角度和直径.结果:119例P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11)岁,其中男性71例(59.7%).所有患者均成功找到至少1条肾上腺动脉,共获得192条肾上腺动脉,其中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分别有20条(10.4%)、40条(20.8%)、132条(68.8%),起源于肾动脉、腹主动脉、膈下动脉的肾上腺动脉分别有82条(42.7%)、72条(37.5%)、38条(19.8%).72.8%(83/114)的左肾上腺动脉和60.3%(47/78)的右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1腰椎水平.28.1%(54/192)的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2腰椎水平,4.2%(8/192)的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12胸椎水平.左肾上腺动脉与起源动脉肾动脉、副肾动脉、腹主动脉的夹角范围分别为35.90°~160.07°、27.08°~171.99°、0°~158.70°,右肾上腺动脉与上述起源动脉的夹角范围分别为 18.43°~172.53°、69.26°~114.62°、12.32°~232.85°.左、右肾上腺动脉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98±0.45)mm和(1.27±0.42)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PA患者较为详细的肾上腺动脉放射学解剖特征,作为人体解剖学特征的补充,可为肾上腺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实用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解剖MRI的大脑皮质表面影像组学重建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设计一种脑皮质表面影像组学计算方法,为脑影像研究提供丰富的、可靠的脑区局部特征.材料与方法 基于21组重复测量健康被试与222例多动症相关被试的大脑T1WI磁共振数据集提取皮层厚度、灰质体积、平均曲率与皮层表面积四种表面形态指数.使用Desikan-Killiany(DK)脑图谱和球面局部投影,实现三维皮层表面脑区的二维平面化.利用Pyradiomics对四个形态指数分别提取968个二维影像组学特征.结合重复测量数据集与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以ICC信度值作为影像组学特征评估的标准,综合评价不同形态指数、不同影像组学特征类型与不同脑区间的复测信度差异.结合多动症数据集,预测患者的注意力缺陷指数、过动指数两种症状指标.结果 对于不同形态指标,灰质体积、皮层表面积的影像组学特征可重复性较好,与皮层厚度与平均曲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类型影像组学特征,基于皮层厚度的一阶特征和灰度共生矩阵特征与其他类型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脑区,左右脑内嗅皮层、左右脑颞极与右脑额极提取的特征相较其他区域复测性降低(P<0.05).总体而言本研究提出的表面重建方法所提取的脑影像组学特征均具有较高的可重测性(ICC均值>0.76).在对多动症两种症状指标的预测中发现,左脑海马旁回、额上回与颞上回与多动症症状显著相关(|r|=0.33~0.52,P<0.05).结论 基于DK脑图谱与表面形态学指数构建脑影像组学特征是可行的,所提取的新型特征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并在注意力预测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的左房间隔囊袋的影像解剖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三维重建影像的左房间隔囊袋(LASP)检出情况,以及LASP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332例。其中男200例、女132例,年龄31~83(57.3±9.4)岁,按照年龄分为A组(≥50岁)271例、B组(<50岁)61例。将受检者的CT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LASP。观察项目:(1)比较LASP在性别及A、B年龄组间的检出率差异;观察LASP形态及开口方向。(2)测量并比较A、B组受检者中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结果:(1)332例受检者中共检出LASP 69例(20.8%),其中男46例(23.0%,46/200)、女23例(17.4%,2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50, P=0.220);A组检出LASP 56例(20.7%,56/271)、B组检出LASP 13例(21.3%,1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 P=0.910)。囊袋口的形态多数为弧形,开口朝向上方或前上方,其中朝上方开口30例,朝前上方开口39例。(2)69例LASP的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分别为2.59~15.44(7.79±2.91)mm、0.58~3.21(1.57±0.41)mm、0.80~4.75(1.98±0.72)mm,其中≥50岁的LASP分别为(7.64±2.77)mm、(1.58±0.43)mm、(1.95±0.74)mm,<50岁的LASP分别为(8.43±3.50)mm、(1.51±0.34)mm、(2.09±0.68)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7、0.55、0.63, P值均>0.05)。 结论:冠状动脉CTA三维重建可观察囊袋的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未见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并且年龄≥50岁与<50岁者LASP囊袋深度、囊袋壁厚度、囊袋口宽度也未见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分区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结合胰周膜解剖结构理论,初步探索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的分区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收治的19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3例,女性64例,年龄(47.2±13.3)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胰腺炎特征资料、影像资料等,结合胰周膜解剖结构理论对炎性病灶进行分区。以门诊复查及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将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局部并发症或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 n=93),将未出现上述不良预后的患者纳入非预后不良组( n=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受累区域个数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 结果:胰周结构的炎性病灶被划分为13个分区:小网膜囊区域、胰头十二指肠区域、左肾前区域、右肾前区域、左肾后方区域、右肾后方区域、左肾周脂肪囊区域、右肾周脂肪囊区域、左侧侧腹壁区域、右侧侧腹壁区域、左侧盆腔侧壁区域、右侧盆腔侧壁区域、其他区域。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胰腺坏死面积及炎性病灶区域个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高( OR=1.723,95% CI:1.457~2.038, P<0.001)、胰腺坏死面积≥50%( OR=3.221,95% CI:1.073~9.668, P=0.037)及炎性病灶区域个数多( OR=1.388, 95% CI:1.110~1.735, P=0.004)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高。经ROC曲线分析,炎性病灶区域个数预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5.5,曲线下面积为0.747(95% CI:0.680~0.8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87和0.962。 结论:胰周膜解剖结构的存在使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病灶存在相对固定的分区,且炎性病灶区域个数与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核磁智能辅助诊断与教学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核磁通过多参数、多平面序列成像可以对心脏的解剖结构、运动功能和组织特征改变等实现全方位观察,从而成为诊断心肌病的金标准。但是,心脏核磁成像序列多、融合难,能够诊断心脏核磁的高水平影像科医生匮乏。为实现心脏核磁影像诊断的个性化教学以及交互式指导,本文针对心脏核磁影像设计了适用于心脏核磁影像教学的智能辅助诊断与教育平台。本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影像进行预处理辅助诊断,也能智能定位学员知识盲点进行强化学习训练,从而提高心脏影像诊断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的儿童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置钉评估其置钉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置钉,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置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 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 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置钉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置钉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男性置钉成功率与双侧同时置钉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0.05),但置钉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置钉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钉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 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钉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 r=0.838, P<0.05; r=0.944, P<0.05; r=0.347, P<0.05)。 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置钉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可优化测量置钉参数从而合理设计置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硬膜外静脉丛曲张致腰腿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病因较多,一般认为来源于发生退变的椎间盘及周边的韧带和肌肉等组织,其中硬膜外静脉丛曲张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病因。硬膜外静脉丛广泛分布在椎管内侧与硬膜、神经根直接相邻,并作为腔静脉辅助引流系统在体液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骨性椎管容积相对固定,所以若硬膜外静脉丛严重迂曲、扩张则有可能直接挤压硬膜、马尾或者相应节段神经根,导致类似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因扩张的静脉丛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在临床上很难准确地与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等相鉴别,故极易被忽视。然而,扩张的静脉丛迂曲且壁薄,术中很容易出血,增加手术难度,同时也会导致如术后硬膜外血肿等相关并发症。虽然对硬膜外静脉丛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经被纳入大多数的解剖学图谱中,但临床医生对于硬膜外静脉丛的解剖结构、形态学特征、临床意义和影像学检查等细节仍然所知甚少。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硬膜外静脉丛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的MRI表现及其分级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及是否可通过MRI判断其损伤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进行检查的屈肌总腱和/或伸肌总腱肌腱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招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肘关节MRI检查资料。通过观察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的MRI图像分析MRI可否显示肘关节正常解剖结构,通过观察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肌腱病患者的MRI表现总结其MRI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可否通过MRI对损伤进行分级。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分别进行阅片,通过 κ检验检验二者诊断的一致性。 结果:病例组入选患者62例,对照组入选健康志愿者20人(40侧肘关节)。2名阅片医师对屈肌总腱、伸肌总腱、内侧副韧带复合体和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诊断的 κ值分别为 0.645、0.657、0.615和0.653,提示诊断一致性较好。MRI可清晰显示入选人群屈肌总腱、伸肌总腱及周围软组织的解剖结构。对照组20名(40侧)健康志愿者的肘关节屈肌总腱及伸肌总腱在MRI各序列上均表现为细线样或条带状低信号,肌纤维走行连续。病例组62例患者中肘关节屈肌总腱和/或伸肌总腱肌Ⅰ级损伤者27例,MRI表现为肌腱增厚或变薄,脂肪抑制T2加权像肌腱信号增高。Ⅱ级损伤者27例,MRI表现为液体信号累及肌腱厚度的20%~80%。Ⅲ级损伤者8例,液体信号累及肌腱厚度的80%以上。 结论:肘关节屈肌总腱和伸肌总腱肌腱病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提示可通过MRI诊断此类疾病。此外,还可通过MRI判断此类疾病的损伤分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