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6例脑膜瘤的质子放射治疗初步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考察质子射线放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Ⅰ/Ⅱ级脑膜瘤的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治疗脑膜瘤患者26例,其中18例为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岁(范围15~79岁)。病理诊断为WHOⅠ级脑膜瘤的患者8例,病理诊断为WHO Ⅱ级的脑膜瘤患者9例,影像学诊断患者9例。7例患者为术后放疗(Simpson Ⅰ~Ⅲ级切除2例,Simpson Ⅳ~Ⅴ级切除5例),10例患者为术后复发后放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2.2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既定的质子射线放射治疗,中位等效剂量为54 GyE(范围50.4~60 GyE),单次剂量为1.8~2.0 GyE。治疗后70%患者症状部分缓解,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均为100%。治疗期间急性放射反应轻微,仅出现1级脱发( n=22)和黏膜反应( n=2),无2级及以上急性反应,目前尚未观察到晚期不良反应。 结论:质子治疗颅内及颅底脑膜瘤安全有效,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大颅底入路与标准翼点入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扩大颅底入路和标准翼点入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翼点入路组(19例)和扩大颅底入路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标准翼点入路组与扩大颅底入路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38, 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15, 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6.777, 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6.352, 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05)。 结论:扩大颅底入路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岩斜坡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 M( Q 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 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56, 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水肿(χ 2=3.482, P=0.038)、肿瘤全切(χ 2=9.127, P=0.001)、手术时间( F=8.954, P=0.013)、术后住院时间( F=3.652, P=0.025)、术后并发症(χ 2=1.550, P=0.024)、术后KPS评分( F=2.856, 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 2=4.824, 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瘤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重建在累及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颅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2例,恶性软骨肉瘤1例,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颅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鞍上脑膜瘤手术治疗及视神经功能保护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手术治疗及视神经功能保护的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5例鞍上脑膜瘤(直径>2 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硬膜内肿瘤切除术,术中根据不同的治疗策略分别行视神经管和(或)前床突磨除(简称磨除组,81例)和未行颅底骨质磨除(简称未磨除组,84例)。术后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手术前、后行视力视野检测,以评价术后患者视力视野的变化情况。结果:磨除组与未磨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65例患者中,SimpsonⅠ~Ⅲ级切除139例,Simpson Ⅳ级切除26例。与未磨除组比较,磨除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升高,分别为93.8%(76/81)、75.0%(63/84)( P<0.05)。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磨除组患者的视力视野改善率明显高于未磨除组,分别为82.9%(58/70)、64.1%(41/64),且磨除组较未磨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视野恶化率更低,分别为2.5%(2/80)、12.0%(10/83)(均 P<0.05)。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未侵及视神经管的109例患者中,磨除组的视力视野改善率同样高于未磨除组,分别为73.5%(36/49)、53.3%(32/60)( P<0.05)。 结论:鞍上脑膜瘤术中行视神经管和(或)前床突磨除等措施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视力视野,而且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神经内镜在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简称3D)神经内镜在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3D神经内镜行经鼻颅底手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垂体腺瘤18例,其中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鞍上Rathke囊肿1例;脊索瘤1例。根据不同病变分别选择3D神经内镜经鞍底入路(12例)、经鼻蝶-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8例)、经斜坡入路(2例)、经翼腭窝-海绵窦入路(6例)。术后行影像学随访了解肿瘤是否复发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2例。术前视力下降20例,术后18例好转,2例加重;术前头痛8例,术后均予以缓解;术前闭经2例,术后月经均恢复正常;术前尿崩4例,术后均无明显缓解。术后新增尿崩3例,均为短暂性尿崩,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新增外展神经麻痹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7±1.1)个月(3~6个月),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者,无迟发性脑脊液漏者。结论:3D神经内镜应用于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可立体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与重要神经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减少损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颅底颅内外沟通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单中心10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侧颅底区域颅内外沟通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影像学特点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3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的36例侧颅底区域颅内外沟通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20~67岁,中位年龄48岁。总结患者症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病理类型、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手术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等。结果:36例侧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神经源性肿瘤23例(面神经鞘瘤8例、来源不明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6例、舌下神经鞘瘤3例、跨耳囊型迷路内听神经瘤3例、侵犯中耳的听神经瘤2例、迷走神经鞘瘤1例),脑膜瘤10例,Di1-2期副神经节瘤3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特征也有较大差异。一期手术切除16例,分期手术20例;分期手术患者中10例已完成二期手术,5例待行二期手术,另外5例患者一期术后颅内残存肿瘤较前明显缩小,或者颅内残存肿瘤退缩、外移,与脑组织间隙增宽,患者选择随访观察。肿瘤全切率与病理性质有关,神经源性肿瘤全切比例为15/17,脑膜瘤全切比例相对较低(5/8)。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和术区感染,2例术后感染均为颅内感染,3例脑脊液漏均发生于非分期手术病例。结论:侧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临床较为少见,病理类型以神经鞘瘤为主,其次为脑膜瘤和副神经节瘤。对于该类型肿瘤,如果术区合并感染以及颈部侵犯范围较广泛者,建议分期手术,可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风险以及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并降低二期手术颅内部分肿瘤切除的难度,提高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积极推广神经内镜技术 促进现代颅底外科跨越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镜颅底外科经过二十余年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克服了一系列技术瓶颈,手术适应证逐渐增加,手术质量明显提高。神经内镜技术在经鼻治疗颅底脊索瘤、复杂垂体腺瘤、颅底中线脑膜瘤、颅咽管瘤等疾病中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已成为现代颅底外科中的重要技术领域。因此,应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底外科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应坚持患者利益第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可持续发展。还应紧密结合现代科技,不断创新,推动颅底外科向着更高、更强、更完善的目标全面、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误诊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膜瘤多局限于颅内生长,形成颅内外沟通者较为少见,累及中耳及鼻腔者更罕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难度较大。本文回顾2例初诊被误诊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鼻-颅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并结合既往文献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知,以期减少对此类疾病的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