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嗜铬细胞瘤伴颅骨转移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伴颅骨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该患者为25岁男性,10岁时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切除小部分病灶后行放射治疗。15岁因头痛伴血压升高就诊,发现右肾上腺占位,未进一步诊治。25岁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明显,就诊我院诊断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行手术切除。术后药物治疗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26岁复查血、尿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升高,同时发现颅顶占位性病变, 131I-MIBG显像阳性,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伴颅骨转移。颅顶病灶先后行4次射波刀治疗,病灶略缩小。29岁出现右侧肋骨与左侧髂骨多处转移,行 131I-MIBG放射治疗。基因检测示SDHB基因致病性突变。治疗后1年随访,口服酚苄明10 mg,qd,血压波动于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本例患者为恶性嗜铬细胞瘤伴颅骨等多处骨转移,幼年起病,病程跨度大但预后尚理想。我们建议实施以临床表型指导的基因检测诊断路径,及时诊断、合理评估嗜铬细胞瘤患者预后并长期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头皮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头皮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头皮侵袭性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10例患儿术前均行头颅B型超声和CT检查,肿瘤最大径为1.0~4.0 cm,均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欠清晰。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沿肿瘤侵犯骨质边缘咬除颅骨约0.5~1.0 cm。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10例患儿的发病年龄为7个月至9岁2个月;患儿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皮软组织肿物且呈渐进性增大。10例患儿的颅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见骨质缺损,其中侵袭额骨5例、颞骨4例、顶骨1例。10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1个月(16~71个月),其中8例在随访过程中肿瘤无复发,1例肿瘤复发后再次行手术切除,1例复发后未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未见肿瘤增大。所有患儿至末次随访无肿瘤转移和相关死亡病例。10例患儿随访期间均未行放疗或化疗。结论:儿童头皮侵袭性纤维瘤病临床少见,局部呈浸润性生长,颅骨常有破坏,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有复发的趋势,但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颈癌孤立性颅骨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宫颈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42%,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椎骨,其次为骨盆、全身长骨,颅骨转移者少见。本文对1例发生孤立性颅骨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58岁,诊断为子宫颈鳞癌Ⅲb期,经同步放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治疗结束7个月后出现头疼,诊断为孤立性颅骨转移,予局部病灶切除联合全身化疗及靶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随访7个月,肿瘤无进展。提示,子宫颈癌发生孤立性颅骨转移非常罕见,头痛、头皮水肿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可使子宫颈癌孤立性颅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制作的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19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8~70岁,钛网外露出现时间为钛网颅骨成形术后3个月~4年,钛网外露创面面积:1.5 cm×0.6 cm~6.3 cm×6.0 cm。Ⅰ期于钛网外露创面周围边缘1 cm以远的正常头皮下置入1个或2个额定容积50~200 mL方形扩张器,注水时间2~3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积的1.6~2.0倍。Ⅱ期行扩张器取出及扩张皮瓣(面积为4.1 cm×1.8 cm~9.1 cm×7.9 cm)转移修复钛网外露创面。统计扩张器置入部位,扩张皮瓣转移形式,术后钛网外露部位创面愈合情况、扩张皮瓣成活情况;随访头部切口瘢痕及外形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扩张器置入部位为颞部、6例为顶部。11例患者扩张皮瓣推进转移,2例患者扩张皮瓣易位转移。本组患者术后均成功保留钛网且头部创面均愈合。1例患者扩张皮瓣尖端坏死通过换药处理后治愈,12例患者扩张皮瓣转移后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外露钛网保留,切口愈合好,切口瘢痕隐蔽,头皮毛发生长良好,头部外观较佳。结论:采用扩张皮瓣修复钛网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能有效地覆盖创面并保留外露钛网,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外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术后骨转移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嗜铬细胞瘤(PCC)及肾上腺以外的副神经节瘤(EAPGLs)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北京核工业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术后骨转移的PCC患者(PCC组)和EAPGLs患者(EAPGLs组)各3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及骨转移临床表现的差异。结果:PCC组与EAPGLs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及Ki-67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者均以多发骨转移常见且出现骨痛、麻木、骨折、瘫痪及高钙血症等相关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C组与EAPGLs组患者各确诊骨转移灶199处及154处,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均为躯干骨的胸椎,颅骨及四肢骨转移少见,两组在颅骨、躯干骨及四肢骨转移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CC及EAPGLs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一般特征及骨转移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8岁,2019年5月体格检查时头颅CT示右顶骨骨肿瘤或瘤样病变,以颅骨肿瘤入院。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示:WBC计数13.0(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4.0~10.0)×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43(1.20~7.00)×10 9/L,RBC计数3.27(3.50~5.00)×10 12/L,Hb 81.0(110.0~150.0) g/L。头颅CT(图1)、MR(图2)考虑血管瘤,全身骨显像(图3)考虑右顶骨肿瘤。2019年6月18日全身麻醉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肿瘤大小约4.5 cm×4.0 cm×1.2 cm,包膜完整,其内可见2.6 cm灰褐色蜂窝状区域,侵蚀骨板内壁浅层,术后病理(图4)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的间叶性实体肿瘤。IM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IMT最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肺部、腹部和骨盆,其他部位均可发病。骨IMT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生物学行为大部分表现为良性,手术切除可治愈,有复发可能,很少发生转移。局部复发与原发肿瘤未切除干净相关。术前明确诊断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腺样囊性癌颅脑多发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上皮恶性肿瘤,常起源于唾液腺,其典型特征为临床病程长和远处转移率高。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为肺和肝脏,颅脑转移较为少见,颅骨及硬脑膜同时转移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左侧腭部腺样囊性癌,术后6年出现颅骨及硬脑膜多发转移,强调对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应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附睾蛋白4等肿瘤标志物联合全身骨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人附睾蛋白4(HE4)等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全身骨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NSCLC骨转移的骨骼分布特点。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接受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和 99mTc-MDP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全身骨显像的NSCLC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发生骨转移分为骨转移阳性组32例和骨转移阴性组51例。比较2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HE4、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NSCLC患者发生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骨转移阳性组HE4、CEA、CYFRA21-1水平均高于骨转移阴性组,分别为HE4[198.60(141.37,357.99)]μg/L比[94.43(64.36,116.72)] μg/L;CEA[5.17(2.44,47.88)]μg/L比[2.61(1.90,3.96)]μg/L;CYFRA21-1[5.18(3.63,8.78)]μg/L比[2.24(1.60,4.0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74、2.81、3.96,均 P<0.05)。HE4、CYFRA21-1升高是NSCLC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 OR=1.007,95% CI:1.001~1.014, P=0.025; OR=1.479,95% CI:1.120~1.953, P=0.006)。血清HE4、CYFRA21-1诊断NSCLC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95% CI:0.716~0.893)、0.809(95% CI:0.707~0.887),当HE4的最佳截断值为136.105 μg/L时,敏感度为78.1%,特异度为82.4%;当CYFRA21-1的最佳截断值为2.460 μg/L时,敏感度为93.7%,特异度为58.8%;HE4联合CYFRA21-1诊断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0.774~0.931),敏感度为90.6%,特异度为72.5%。32个骨转移病例共122个骨转移灶,其中胸部54个(44.3%)、脊柱41个(33.6%)、骨盆14个(11.5%)、四肢骨9个(7.4%)、颅骨4个(3.3%)。 结论:HE4与CYFRA21-1血清水平对NSCLC骨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血清HE4与CYFRA21-1水平检测联合全身骨显像可提高NSCLC骨转移诊断效率。NSCLC骨转移以胸部、脊柱、骨盆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