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在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在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梧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63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麻醉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 n=32)和对照组(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 n=3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舒张压(SBP)、收缩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唤醒时间和Stewards评分达5分时间、麻醉药物总用量、血糖(BG)和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气管拔管时的HR、SBP、DBP、MAP明显高于麻醉前(均 P<0.05),而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气管拔管时的HR、SBP、DBP、MAP与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气管拔管时、离室时的HR、SBP、DBP、MA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唤醒时间、Stewards评分达5分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顺式阿曲库铵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后、切皮时、气管拔管时、离室时的血清BG和N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全身麻醉和颈浅丛阻滞用于SPHT患者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改善手术的全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臂丛上干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臂丛上干阻滞(STB)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颈5、6神经根之间和臂丛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 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 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 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侧小切口行甲状旁腺切除术临床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颈侧小切口施行甲状旁腺探查、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2021年4月至11月行颈侧小切口甲状旁腺切除术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49.32±13.79)岁,范围为28~86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彩超引导纳米碳注射定位肿大甲状旁腺。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采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颈侧小切口入路甲状旁腺切除术3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9例(包括双颈侧小切口切除2例,单侧甲状腺包块切除+肿大甲状旁腺切除术2例,巨大甲状旁腺腺瘤切除1例,单纯局部麻醉下切除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双颈侧小切口甲状旁腺全切+前臂自体甲状旁腺移植12例(包括双侧甲状腺包块切除+双侧甲状旁腺全切+前臂自体甲状旁腺移植2例,局麻+颈丛神经阻滞下切除2例,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1例)。其中原发性甲旁亢和继发性甲旁亢的平均手术时间(54.74±27.71、74.14±31.73)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11±5.05、14.43±10.94)ml、平均术后引流量(14.37±24.64、26.36±32.87)ml、平均术后甲状旁腺激素(11.59±16.46、26.65±56.38)pg/ml、平均住院时间(10.00±5.09、10.96±4.5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2%、0%)。结论:颈侧小切口甲状旁腺探查或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该术式既可避免对甲状腺组织的刺激和损伤,也可同时完成甲状腺探查术和甲状旁腺探查术。可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充分评估后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此试验为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和双侧颈浅丛阻滞。主要结局指标:术后24 h恢复质量[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价]。次要结局指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医师操作满意度,入室稳定后(T 1)、阻滞后2 min(T 2)和切皮即刻(T 3)时心率和MAP变化,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PACU停留时间,术后0、4、8、24 h静息和运动(咳嗽)状态下疼痛数字评价(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量表评分。 结果:试验组术后24 h QoR-40量表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 P<0.05),其中在自理能力及疼痛的维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麻醉维持期瑞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医师操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T 1、T 2、T 3时的心率和MAP低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0、4、8 h静息时N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时长、丙泊酚用量、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ACU停留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连续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择期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脑小脑角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试验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用0.5%罗哌卡因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术后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慢性术后疼痛情况和慢性术后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2(SF-MPQ-2)评估慢性疼痛性质。结果:试验组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率和慢性术后疼痛NRS评分稍低于对照组[39.6%(21/53)比50.9%(27/53)和0(0,2)分比1(0,3)分],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SF-MPQ-2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内占位切除患者慢性术后疼痛有一定镇痛效果,但仍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示指固有伸肌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3岁,因“全身多处刀砍伤”于2022年2月12日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骨科。当日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清创探查、骨折脱位复位内固定、肌腱缝合术。患者于侧卧位缝合颈部、背部及腰部创口,再变换为仰卧位,探查双手伤口。先行右手外伤清创探查、骨折复位固定、肌腱缝合术。继续探查左手发现,左侧腕背皮肤横行破裂,除腕背侧第1、第3间隔室内肌腱未断裂,其他肌腱均断裂且近端回缩;示、中、环指近节背侧皮肤破裂,伸肌腱断裂(图1A)。在第4间隔室内探查到4条肌腱,分别对应2~5指。通常情况下,第4间隔室内有5条肌腱出入,包括指总伸肌腱4条和示指固有伸肌腱1条,其中示指的伸指肌腱有2条(即1条指总伸肌腱示指支和1条示指固有伸肌腱),并且2条伸指肌腱伴行;但是,该患者示指的伸指肌腱只有1条,考虑为示指固有伸肌腱先天缺如,即示指固有伸肌先天缺如。继续探查示指创口,见指背腱膜的近端有2条腱性组织呈平行走行,根据其走向及与中指伸指肌腱的关系排除其中一条为联合腱的可能;继续沿着腱性组织逆行探查,见1条横行断裂的肌肉,宽约1.5 cm,厚约0.4 cm,与至示指的伸肌腱(如未缺如)走行方向一致,在腕关节背侧处断裂为两部分,分别位于指总伸肌腱示指支肌腱的下方及两侧(图1B)。牵拉该肌肉时示指有明显的伸指动作,且示指背侧创口内尺侧的腱性组织紧张,可确定该条肌肉为示指固有伸指肌变异的指短伸肌(图1C)。该肌肉近端位于第4间隔室,未附着于腕骨,无法确定其确切的起源。术中成功修补该肌肉及所有断裂肌腱(图1D)。术后第3天示指可单独伸指。随访1年,术后腕关节及示指的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良好,示指主动伸指正常,恢复独立的伸指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方法之一。颈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可实时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评估,确定颈动脉钳夹期是否需要分流。传统的神经阻滞根据解剖标志采用盲穿的方法,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实现穿刺位点的精准定位,改善麻醉效果的同时将穿刺相关并发症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本文围绕CEA的现状、麻醉方法尤其是超声引导下颈丛神经阻滞在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及应激反应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及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甲亢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1、4、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24 h应激反应,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组患者T0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T1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同组T0时刻低( P均< 0.05);对照组T2、T3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同组T0时刻高( P均< 0.05);观察组T2、T3时刻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与同组T0时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但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 P均< 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均< 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4、12、24 h VAS均低于对照组( P均< 0.001)。2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 P均<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8.82%,3/34)低于对照组(29.41%,10/34,χ 2 = 4.66, P = 0.031)。 结论: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甲亢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良好,可加快患者苏醒,减少并发症发生,且应激反应程度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星状神经节是在颈下节与T 1神经节融合成的星状交感神经纤维,是位于颈部血管鞘后方的一种自主神经节 [1]。SGB是指将低浓度的局麻药注入C 6与C 7椎骨之间的星状神经节神经丛,调控星状神经节所支配的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神经纤维,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达到治疗一系列临床疾病的效果 [2]。然而SGB也有一定风险,如损伤血管造成血肿,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嘶,也容易出现持续性的霍纳综合征 [3]。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SGB被认为可行性和安全性更高,能更有效避免误伤血管及局麻药中毒,且选择C 6和C 7椎骨之间的神经丛更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过程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于义乌市中心医院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和超声引导组(50例)。常规组通过盲探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麻醉指标,监测术中生命体征指标,评价麻醉效果,观察麻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年龄、性别、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超声引导组麻醉操作时长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5.70±0.79)min和(7.28±0.90)min]均显著短于常规组[(12.18±1.03)min和(14.55±1.17)min]( t=18.92、21.63,均 P < 0.001),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417.84±13.88)min,显著长于常规组的(361.47±12.19)min( t=16.37, P < 0.001);超声引导组切皮时和复位固定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103.36±2.22)mmHg(1 mmHg=0.133 kPa)、(103.02±2.26)mmHg、(76.66±4.51)次/min和(75.94±4.34)次/min]显著低于常规组[(103.36±2.22)mmHg、(103.02±2.26)mmHg、(76.66±4.51)次/min和(75.94±4.34)次/min]( t=6.83、5.52、6.27、4.96,均 P < 0.001);超声引导组麻醉有效率[94.00%(47/50)]显著高于常规组[76.00%(38/50)](χ 2=6.35, P < 0.05);超声引导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50)]显著低于常规组[20.00%(10/50)](χ 2=6.06, P < 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降低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提高麻醉有效率,降低麻醉不良反应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