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辅助儿童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5岁11个月,主因"发现右颈部肿块1周"于2021年11月就诊。入院后完善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结节,大小约25 mm×13 mm,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强回声光斑弥漫性分布,几乎占据整个右侧叶(TI-RADS 4c类);右侧颈部及锁骨上窝探及多个淋巴结回声,皮髓不清,结门消失,内可见点状强回声,较大者约23 mm×12 mm,21 mm×12 mm(锁骨上窝),24 mm×15 mm(锁骨上窝呈融合状)"。行颈部增强CT显示:"甲状腺右侧叶异常密度伴甲状腺右叶周围、气管旁、双侧颈部肌间隙、双侧颌下区及右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为甲状腺癌并淋巴结转移"。胸部CT和上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提示: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Bethesda Ⅵ类。行右颈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有癌细胞。穿刺淋巴结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300 ng/mL。行喉镜检查:双侧声带运动正常。入院诊断:甲状腺癌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明确手术适应证,无明显手术禁忌证。通过和患儿家长充分沟通,征得其同意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全院会诊讨论,患儿于2021年11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双侧腋窝乳晕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右颈侧淋巴结(Ⅱ-Ⅴ)区域性清扫术。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2016科研伦理审第28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V区淋巴结清扫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科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例行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两例均为女性患者。术前甲状腺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均经细针穿刺病理确诊,术前完善彩超、CT及喉镜等检查。结果:两例手术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例1颈部V区检出1枚淋巴结,未见转移淋巴结。例2颈部V区检出7枚淋巴结,两例术后均未出现肩部功能障碍。结论:两例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并可行的,后续需增加病例数量后进一步分析,并逐渐推广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喉返神经入喉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喉返神经入喉处区域(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let zone,RLNIZ)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甲状腺外科7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例资料,将108例单独送检RLNIZ淋巴结的病例纳入研究,统计分析RLNIZ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RLNIZ淋巴结整体检出率为12.3%(91/738),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5±0.7,淋巴结转移率为30.8%(28/91)。RLNIZ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 P=0.028)、被膜侵犯( P=0.01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 P<0.001)及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P<0.001)相关,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为RLNIZ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上位甲状旁腺损伤及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0.9%(1/108)。 结论:RLNIZ淋巴结转移常见于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对于术前影像学发现肿瘤>1 cm、可疑被膜侵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需常规行RLNIZ淋巴结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1b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单侧N1b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及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96例患者,术前确诊单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术式为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区和侧颈Ⅱa、Ⅱb、Ⅲ、Ⅳ及Ⅴb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用缝线标记颈部各区分界,分析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本组96例单侧N1b患者的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同侧气管旁85%,Ⅲ区82%,Ⅳ区77%,气管前55%,对侧气管旁47%,Ⅱa区40%,喉前34%,Ⅱb区6%,肌间6%,Ⅴb区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1 cm和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相关( OR=3.282、3.064,均 P<0.05),右侧Ⅵb区淋巴结转移与喉返神经腹侧(Ⅵa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OR=3.364, P<0.05)。 结论:单侧N1b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各亚组淋巴结均有较高的转移率,手术范围至少应包括侧颈Ⅱa~Ⅳ区及整个中央区,包括对侧气管旁淋巴结和右侧Ⅵb区淋巴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穿刺活检及洗脱液检测对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甲状腺穿刺活检及洗脱液检测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导中的应用优势,为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是否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均接受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依据该检查结果表现征象,对出现转移可疑征象患者行甲状腺穿刺活检及穿刺洗脱液检测,检测结果阳性患者及超声初检有转移征象患者接收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测,对其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诊断,评价各检测方法下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检测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检测准确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各项诊断方法诊断,结合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准确率74.42%、FNAC诊断准确率82.95%、FNA-Tg诊断准确率87.98%、FNAC-Tg诊断准确率94.96%;其中超声、FNAC、FNA-Tg、FNAC-Tg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3.60%、81.72%、91.01%、95.83%,诊断特异度分别为76.25%、86.11%、79.71%、88.41%。以每4个月为一时间跨度,从2018年4月起,每一跨度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17±1.30)、(8.39±1.21)、(7.94±1.03)、(7.46±0.94)、(7.33±0.82) d,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病率分别为17.6%、21.3%、15.7%、12.9%、11.8%,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患者占比分别为42.3%、37.5%、30.9%、26.6%、19.4%,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病率分别为86.8%、79.4%、84.5%、93.2%、98.1%。结论:FNAC-Tg用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于指导患者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术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形式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28例口腔肿瘤根治术同期口腔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男性患者22例,女性6例,年龄35~62岁。其中舌癌共24例,包括舌缘癌11例,舌腹癌9例,口底癌累及舌4例;另外4例为口颊癌。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具体切取形式包括4种类型,①单穿支皮瓣6例,②双穿支皮瓣7例,③不显露穿支的皮瓣10例,④嵌合穿支肌皮瓣5例。受区血管选择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上静脉,第二支伴行静脉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8例皮瓣长(9.7±0.4)cm、宽(4.4±0.3)mm、厚(1.1±0.4)cm。血管蒂长度为(7.1±0.6)cm,范围为6.0~8.0 cm;桡侧副动脉管径为(1.1±0.3)cm,范围为0.8~1.3 mm。伴行静脉一支型有11例(39.3%),两支型有17例(60.7%),管径大小为(1.1±0.3)mm,范围为0.8~1.3 mm。28例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外观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臂功能未见明显影响。随访12~4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部分黏膜化,再造舌及重建口颊形态良好,吞咽、语言功能满意,在3例接近全舌切除的病例中吞咽、语言功能得以最大程度保留,但仍有较大影响。随访肿瘤局部未见复发,有1例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进一步进行淋巴清扫术和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恒定,可以制备不同形式的皮瓣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做到供区损伤尽量减小,是口腔肿瘤术后中小面积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充气经腋窝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无充气经腋窝腔镜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by gasless unilateral axillary approach, GUA-MRND)在经过选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外科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的48例PTC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GUA-MRND(腔镜组 n=16)和采用单侧传统开放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MRND)(开放组 n=32)。腔镜组:男2例,女14例,年龄(30.56±9.82)岁;开放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39.78±15.35)岁。比较分析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效能、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满意度上的差异。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构成比或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 结果:腔镜组患者年龄( P=0.050)显著小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 P<0.001)、术后引流量( P=0.001)方面腔镜组显著高于开放组,两组在手术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腔镜组在颈前吞咽不适( P=0.018)及切口满意度( P=0.000)评估方面较开放组具有显著优势。在术后副神经运动功能异常、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出血、术后血肿、术后感染、术后淋巴漏或乳糜漏及术后3个月锁骨上区域麻木的发生率上腔镜组与开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腔镜组Ⅱ区淋巴结清扫个数显著低于开放组( P=0.001),Ⅲ区淋巴结清扫个数显著高于开放组( P=0.004)。腔镜组区域清扫平均效能由高到低依次为level Ⅲ(35.5%)、level Ⅵ(28.59%)、level Ⅳ(23.21%)、level Ⅱ(7.18%)和level Ⅴ(7.12%)。区域清扫平均效能值提示GUA-MRND对于level Ⅲ、level Ⅵ和level Ⅳ组淋巴结的清扫具有较高的清扫效能。 结论:对经过选择的PTC单侧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初步研究认为应用GUA-MRND治疗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美容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超声下位甲状旁腺定位新分型对术中寻找及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前超声引导下下位甲状旁腺(IPTG)定位对术中甲状旁腺寻找及保护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3至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初次行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306例,共433侧腺叶切除术,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153例(228侧)及对照组153例(205侧)。为更加快速有效地定位IPTG,本研究定义了IPTG的新分型及IPTG的象限位置分类。观察组术前行超声IPTG检查并测量定位IPTG与甲状腺下极及气管中线距离,术中依据定位寻找并保护IPTG,对照组未借用任何术前辅助定位方法进行常规手术。统计IPTG的分布比例、术中与超声定位的吻合率。结果:共纳入306例患者,男95例,女211例,中位年龄41岁(18~70岁)。Ⅱ、Ⅲ型IPTG占整体比例的77.2%(176/228)。IPTG按不同分组总吻合率为72.8%~79.4%,其中Ⅲ型及2象限吻合率最高,分别为92.4%(73/79)及92.9%(79/8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原位保留率分别为82.0%(187/228)和73.2%(150/205)(χ 2=4.896, P=0.027),种植率分别为8.8%(20/228)和16.1%(33/205)(χ 2=5.393, 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Ⅲ型IPTG原位保留率为94.9%(74/78),优于对照组的77.4%(48/62)(χ 2=7.898, P=0.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分别为32.0%(24/75)和34.6%(1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95, P=0.758);两组均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IPTG定位检查对术中寻找及保护IPTG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明显增加IPTG的原位保留率,减少种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一患者发生多种类型肿瘤的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1例患者发生多种类型肿瘤的病因。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患者,因“发现甲状腺占位1周”2021年10月7日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患者完善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提示甲状腺左叶结节代谢特点符合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右叶结节代谢特点符合甲状腺乳头状癌,T 6~7水平占位代谢特点符合脊膜瘤,并在右侧卵巢区发现畸胎瘤。2021年10月20日行椎管内硬膜下肿物切除术,2021年11月2日行双侧甲状腺全切、甲状腺峡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左侧颈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脊膜瘤(WHO 1级)、甲状腺髓样癌(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胚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患者存在与发育不良相关的ACAN和FLNB基因突变以及与促增殖信号活跃和肿瘤易感相关的DDX41和JAK2基因突变。本研究发现了一种可能会导致同一患者发生多种类型肿瘤的基因突变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检测结合超声评分对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前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如何结合超声评分体系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检测提高术前精准筛选伴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行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及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MC患者。分析术前超声表征(有无钙化、肿瘤边界的清晰度、肿瘤位置、肿瘤与甲状腺被膜之间的关联)并予以评分,同时结合术前穿刺标本BRAF突变检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超声评分体系、术前BRAF基因检测、以及结合两种方法的预测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筛选模型,并根据三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对高侵袭性PTMC的术前筛选价值。结果:术前超声评分体系及术前穿刺标本BRAF检测均能作为高侵袭性PTMC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声评分体系在≥2.5分作为临界点,其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7.3%。术前穿刺标本的BRAF突变检测也可以提高侵袭性PTMC确诊率,其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77.8%。两种方法的联合诊断模型:Logit( P)=1.523×超声评分+2.555×BRAF突变结果(1突变,0未突变)-5.189。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730,选取截断值0.48。诊断效能92.5%,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7.3%。 结论:超声评分体系以及细针穿刺标本的BRAF基因突变检测对高侵袭性PTMC均有提高部分术前筛选价值,结合两者能提高诊断效能,为进一步指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