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脊穴临床应用概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夹脊穴治疗范围主要以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为主,在脑瘫、脊髓损伤、中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具有较好疗效;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针刺、电针、艾灸、叩刺、火针、穴位注射、温针灸、点刺放血等。但总体治疗范围相对狭窄,在内科、儿科、妇科等方面运用偏少;在临床上与其他穴位配伍应用较少;治疗方法大多为针刺与电针,其他方法的应用偏少;夹脊穴对于失眠、抑郁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临床应用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CV)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CV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中药封包等常规干预,同时采用"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颈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HI、BBS评分及颈肌耐力测试结果、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DHI评分[(21.64±2.21)分]、BBS评分[(54.75±4.85)分]、颈肌耐力测试时长[颈屈肌为(79.68±6.50)s、颈伸肌为(115.61±8.37)s]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为(35.63±6.19)cm/s、右椎动脉为(36.62±6.43)cm/s、基底动脉为(48.34±7.62)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显著减轻CV患者眩晕症状,增强颈肌耐力及平衡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B组采用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C组采用仰卧角度牵引.各组治疗2周后将治疗前后疼痛调查量表(McGill)、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2周后各组McGill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治疗2周后A组McGill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P<0.05).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治疗方法精准、安全、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特勤疗养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评定量表(ASCS)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周、1、3个月,2 组VAS及ASC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C值和颈椎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颈椎矫正康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优于单纯应用颈椎矫正康复手法,能够改善颈椎功能及僵硬疼痛症状,且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利于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颊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颊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颊针疗法,取颈穴、背穴、手穴,均为患侧面颊部取穴;对照组采用刮痧疗法,取华佗夹脊穴、督脉、手三阳经络循行区域、阿是穴,均为双侧取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症状量表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66%(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颊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值得肯定,而且效果明显优于刮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针药结合从筋急论治顽固性呃逆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4/7/6
顽固性呃逆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疾病,西医认为与膈肌持续性痉挛有关,病因广泛且机制复杂.从筋急角度辨析,本病属筋病及脏腑病,病位在膈,筋中寒湿、筋失血养以致筋急是主要发病机制.治疗需重视膈与经筋的联系,当以通阳缓筋配合调整脏腑阴阳为大法,首选颈夹脊穴以速缓筋急,配伍手三阴经穴养血柔筋,同时口服汤药散寒祛湿,以调整脏腑固其本.针药并用,协同增效,临床收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穴位分层多向刺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穴位分层多向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 30 例,于双侧颈夹脊穴、后溪、悬钟行穴位分层多向刺,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 周(随访时)颈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积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患者VAS评分、Northwick Park NPQ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30例患者中,痊愈 6 例,显效 20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 86.7%(26/30).结论:穴位分层多向刺可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颈部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观察"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CSR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和观察组("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各30例,选取颈夹脊穴(双)、天柱穴(双)、曲池穴(双)、外关穴(双)、后溪穴(双)、申脉穴(双)、阿是穴,上肢麻木加少海穴、手三里穴,上肢疼痛加合谷穴.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予"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针刺得气后予1)电针:同侧颈夹脊穴接电针,密波,频率80~100 Hz;2)TDP照射:电针治疗的同时配合TDP照射局部皮肤30 min.3)刺络拔罐:取大椎穴、颈夹脊穴(双)、大杼穴(双)、肩井穴(双),使用梅花针垂直重叩穴位处,局部肌肤红晕渗血,有轻痛感为佳,随即在对应处予一次性定量火罐(专利号:ZL 201520834109.5)拔罐放血治疗,留罐1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治疗周期为2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及1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TZCS)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TZCS评分、SF-36量表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治疗CSR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颈肩部肌肉僵直紧张、上肢疼痛麻木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远期疗效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的作用效应,从Nrf2/ARE通路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用手术方法将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过的定量滤纸片放在C8神经根腋下建立CSR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神经根,不放置滤纸片.造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疼痛行为表现、步态障碍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从造模后第4天开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以每日捆绑15 min,针刺组予以每日捆绑+针刺15 min,电针组予以每日捆绑+电针15 min.治疗结束后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或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神经根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抗体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和血红素氧合酶(HO-1)的表达.结果: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疼痛行为表现、步态障碍和抓握能力改善程度和好转速度均优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SOD与GSH-PX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显著升高,SOD与GSH-PX的活性显著降低,并且神经根组织Nrf2与HO-1表达显著下降,Keap1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根组织Nrf2与HO-1的表达显著上升,Keap1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明显升高,SOD与GSH-PX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组织Nrf2的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ap1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以改善CSR大鼠的步态障碍,减轻CSR大鼠的根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夹脊电针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Nrf2、HO-1的表达和下调Keap1的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古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古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三亚市中医院2020年3月-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其分为采用电针针刺夹脊穴治疗的电针组和采用古法针刺治疗的古法针刺组,均治疗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血清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古法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SP、TGF-β1、NF-κB水平、椎-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降低,古法针刺组低于电针组(P<0.05);2组血清p-EP水平、椎-基底动脉Vm、Vs、颈椎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活动度及颈椎功能评分升高,古法针刺组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 与电针针刺夹脊穴相比,采用古法针刺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学指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颈椎活动度,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