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Modic改变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 Modic 改变(MC)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软骨终板M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6 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基于自身免疫学说采用自体髓核填充法制备MC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实验兔予电针双侧L5、L6"夹脊"穴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6 d后休息1 d,共干预4周.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于造模后和干预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实验兔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信号强度;干预后,采用 HE 染色观察实验兔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阳性表达,ELISA 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ADAMTS5、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出现低信号,分界不清;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明显增多,细胞肿大而肥厚,细胞核皱缩、坏死,聚集排列;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Aggrecan阳性表达降低(P<0.01);软骨终板 ADAMTS5、MMP-13、IL-1β和 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Aggrecan 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信号增强;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减少,细胞核轻度皱缩,散在分布;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P<0.01),Aggrecan阳性表达升高(P<0.01);软骨终板ADAMTS5、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ggreca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能延缓软骨终板M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ECM降解和炎性因子分泌、修复变性的软骨终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夹脊穴临床应用概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夹脊穴治疗范围主要以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为主,在脑瘫、脊髓损伤、中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具有较好疗效;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针刺、电针、艾灸、叩刺、火针、穴位注射、温针灸、点刺放血等。但总体治疗范围相对狭窄,在内科、儿科、妇科等方面运用偏少;在临床上与其他穴位配伍应用较少;治疗方法大多为针刺与电针,其他方法的应用偏少;夹脊穴对于失眠、抑郁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临床应用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刮痧治疗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刮痧对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30例非急症期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气滞血瘀型11例,湿热痹阻型8例,寒湿痹阻型7例,肝肾亏虚型4例。主要刮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病变或疼痛段的夹脊穴、阿是穴、肾俞穴、委中穴,每次以刮至出痧为度,2~5 d(痧退)刮1次,2次为1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比较刮痧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结果:与刮痧前比较,刮痧后患者JOA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血清IL-1β含量减少、血清IL-10含量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患者JOA评分提高高于湿热痹阻型和肝肾亏虚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气滞血瘀型、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患者血清IL-10含量提升高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刮痧治疗LDH疗效确切,对实证证型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治疗颈性眩晕(CV)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CV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中药封包等常规干预,同时采用"阿是"法取穴针刺颈夹脊穴;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颈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HI、BBS评分及颈肌耐力测试结果、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DHI评分[(21.64±2.21)分]、BBS评分[(54.75±4.85)分]、颈肌耐力测试时长[颈屈肌为(79.68±6.50)s、颈伸肌为(115.61±8.37)s]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为(35.63±6.19)cm/s、右椎动脉为(36.62±6.43)cm/s、基底动脉为(48.34±7.62)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显著减轻CV患者眩晕症状,增强颈肌耐力及平衡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B组采用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C组采用仰卧角度牵引.各组治疗2周后将治疗前后疼痛调查量表(McGill)、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2周后各组McGill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治疗2周后A组McGill评分、SF-36评分及JOA评分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P<0.05).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内热针针刺颈夹脊穴配合仰卧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且治疗方法精准、安全、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刺络拔罐联合耳穴揿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胸腰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耳穴揿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胸腰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气滞血瘀型胸腰部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剔除1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49例,脱落1例).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联合耳穴揿针治疗,于疼痛部位相应脊髓节段的夹脊穴、局部阿是穴行刺络拔罐,隔日1次,于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耳穴行揿针治疗,隔2日1次;对照组予口服普瑞巴林胶囊治疗,每次75 mg,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各项评分与总分,以及VAS、PSQI、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瘙痒程度、触觉敏感程度和皮肤麻木感3项评分与中医症状总分,以及VAS、PSQI、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G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IL-6、CR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g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CR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5/47),高于对照组的77.1%(37/48,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3/47),低于对照组的12.5%(6/48,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耳穴揿针治疗可有效缓解气滞血瘀型胸腰部PHN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皮损区疱疹的色素沉着,改善皮损区的瘙痒感或烧灼感、麻木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应用特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应用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选穴、刺灸法应用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Web of Science收录的针灸治疗PHN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通过Excel2019建立针灸治疗PHN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0.10.1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237篇文献,提取262条针灸处方数据,涉及115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 432,使用频次前10位腧穴分别为阿是穴(214次)、夹脊穴(198次)、足三里(74次)、太冲(74次)、三阴交(66次)、合谷(65次)、阳陵泉(62次)、血海(60次)、支沟(53次)、曲池(52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阿是穴-夹脊穴.腧穴处方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和社团分析最终得到2个核心腧穴群.疗法分析显示,毫针针刺为针灸治疗PHN最常用的干预措施;证型-腧穴分析显示,PHN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肝经郁热、瘀血阻络与脾经湿热;补泻-腧穴分析显示,操作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结论 针灸治疗PHN以局部取穴为主,常选用阿是穴、夹脊穴,注重与远端腧穴的配合,多根据不同证型取其表里经的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操作,常用毫针针刺配合电针、刺络拔罐等疗法,可为针灸治疗PHN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诊疗现状.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医学资源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针刺治疗POP的文献,分析总结针刺治疗POP的干预措施类型、辨病类型、辨证类型、选穴特点、治疗频率、疗程、疗效及安全性等相关信息.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文献42篇,体针是最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其次是电针.常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最常见的三类辨病为骨痿、骨痹和骨枯,肾虚型、脾虚型和肝肾亏虚型为最常见的证型.针刺穴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穴位为肾俞、足三里、关元、脾俞、三阴交、命门、悬钟、气海、夹脊穴、太溪.在操作过程中,直刺和斜刺是最常用的进针手法,进针深度在0.5~1.5寸,补泻手法中提插捻转补法最为常用,在进针得气后常留针30 min,针刺频率多为1次/d,总疗程多为3个月.针刺治疗可提高POP患者的骨密度,缓解患者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相关血液学指标.针刺治疗POP的有效率为52.08%~95%.结论 针刺治疗POP多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案,常取腰背部腧穴配合远端穴,近期疗效较好,能缓解POP患者的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相关的血液学指标,安全性高,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张唐法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蕴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通过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唐法的跟师学习和医案、著作的归纳整理,总结其针灸学术思想为:疏穴简针,用穴精当,善用夹脊穴和丰隆穴;独创捻转进针法,强调治神守气应体现在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从辨病、辨证、辨经络、辨分期入手来诊治疾病,以面瘫为例阐述临证思辨、分期而治的具体操作方法;巧施头针,善治神经系统相关疑难杂病;重视针、灸、药三法,尊古不泥,择善而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电针夹脊穴结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电针夹脊穴结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5-12月在上海市中医院骨伤科就诊的功能性腰椎不稳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1例、其余2组各2例失访).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及功能锻炼治疗;电针联合功能锻炼组在所选病灶两侧的华佗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进行功能锻炼;电针联合导引组在选取病变节段两侧华佗夹脊穴施以电针治疗,同时进行导引功法锻炼.3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JOA评分和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腰椎稳定性相关影像学参数(腰椎矢状位曲度、腰椎活动度及过伸过屈位片椎体滑移距离、角位移),统计3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O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电针联合导引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P均<0.05),3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矢状位曲度、椎体滑移距离、角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腰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均<0.05),且电针联合导引组腰椎活动度明显大于其他2组(P均<0.05).治疗4周后,电针联合导引组愈显率为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8%(21/39)和电针联合功能锻炼组的81.6%(3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电针联合导引治疗功能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腰椎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