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底凹陷复位术后生命质量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4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前后疼痛数值评价量表(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矢状位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鲁棒性最好的变量并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500次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共9个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分别为: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头颈屈曲角(HNFA)、术后斜坡枢椎角(pCXA)、术后斜坡斜坡角(pCS)、术后延髓脊髓角(pCMA)及术后Boogaard角(pBoA)。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89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4.6%,阳性似然比为5.162,阴性似然比为0.243。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AUC为0.885,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82.6%,阳性似然比为5.153,阴性似然比为0.237。结论:基于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HNFA、pCXA、pCS、pCMA及pBoA构建的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拟合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 5S 1椎间不稳、L 5双侧峡部裂、L 5S 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5S 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 4-5椎间不稳、L 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 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 3-4、L 4-5、L 5S 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 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L 5S 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性腰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1例少见的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脱位""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滑脱"和"traumatic complete lumbosacral dislocation""traumatic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9年1月前有关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相关文献,共纳入10篇10例L 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原因及治疗方法。 结果:本文1例成年女性因交通事故致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伴神经损伤,行单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完全复位,随访6个月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共11例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男9例、女2例,年龄18~57岁,多由高能量暴力伤导致腰骶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及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影像学提示L 5椎体相对于骶骨椎体前移超过100%,多合并脊柱后方附属结构破坏;治疗多提倡早期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以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及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结论:急性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临床较为罕见,生物力学极不稳定,且多合并神经损伤。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采取手术减压、复位及融合有助于改善预后。尽管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手术方式,但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处理创伤性L 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54, 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 t=3.043, 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 t=3.095, 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43, 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54, 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62, P=0.035)。 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脊柱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与术前衰弱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脊柱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与术前衰弱的关系。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20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Ⅳ级。术前1 d采用衰弱筛查量表评估衰弱发生情况。术后3 d内每天2次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POD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脊柱手术老年患者POD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术前衰弱对POD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90例患者,术前衰弱55例,发生率为29.0%;POD 46例,发生率为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 OR=1.15, 95% CI 1.03~1.29, P=0.017)、术前衰弱( OR=2.35,95% CI 1.24~4.43, P=0.009)、手术节段增多( OR=4.14,95% CI 1.71~10.05, P=0.002)和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升高( OR=1.38,95% CI 1.07~1.78, P=0.013)是脊柱手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衰弱预测POD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95% CI 0.608~0.796, P<0.001)。 结论:术前衰弱是脊柱手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衰弱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脊柱手术老年患者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3.7)岁]。损伤节段:C 4/5 11例,C 5/6 19例,C 6/7 15例。单侧16例,双侧29例。伤后24 h内,全身麻醉下行Ⅰ期前路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28例,颈椎椎间融合器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突复位时间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局部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在CT冠矢状位图像上进行Lenke分级,了解椎间植骨融合率。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减压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6.1±3.6)个月]。手术时间为40~75 min[(55.1±8.2)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45.2±5.3)ml],复位时间1.5~3.0 min[(2.1±0.5)min],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大血管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4.9±0.8)mm]较术前[(3.3±0.6)mm]提高( P<0.05)。术后3个月颈椎Cobb角[(6.5±2.1)°]较术前[(-4.6±3.6)°]增加( P<0.01)。按Lenke分级,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程度A级41例,B级4例,融合良好。除6例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JOA评分[(15.0±3.2)分]较术前[(7.4±2.3)分]提高( P<0.05),术后改善率为(73.3±17.6)%。 结论: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可早期手术减压,能够使对顶/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有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 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 +/CD8 +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 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 +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颈椎病融合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例为Zero-P组,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包括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5, P<0.001);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9, P=0.698)。(2)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2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区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Zero-P组患者的Zero-P融合器未发生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发生骨折。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Zero-P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93±1.29)、(7.61±1.36)mm,Cage组分别为(7.93±1.29)、(7.80±1.25)mm,2组Cobb角分别为19.49°±3.61°和19.40°±3.67°、19.89°±3.82°和19.86°±3.77°,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外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Zero-P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2/32),明显低于Cage组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8, P=0.020)。 结论:与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相比,Zero-P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