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M)辅助下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5例C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应用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NM组),26例单纯应用PECD治疗(PE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颈部疼痛VAS分别为(2.1±1.2)、(2.0±1.1)分,上肢VAS分别为(2.4±1.2)、(2.2±0.8)分;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部VAS分别为(0.8±0.5)、(0.7±0.5)分,上肢VAS分别为(0.8±0.7)、(0.8±0.5)分,均较术前[颈部:(6.0±1.0)、(5.9±1.0)分,上肢:(7.1±0.9)、(7.4±0.9)分]明显降低( t=12.670~27.305,均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07~0.917,均 P>0.05)。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JOA评分分别为(12.7±0.8)分、(12.6±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6±0.7)分、(14.4±0.8)分,均较术前[(11.1±1.0)分、(10.9±0.8)分]明显升高( t=-11.074、-14.829、-9.603、-13.086,均 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42、0.003,均 P>0.05)。NM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PEC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15、-0.922,均 P>0.05),但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显著减少( t=-2.815,χ 2=4.755,均 P<0.05)。 结论: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CSR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全脊柱内镜下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4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20例为开放组,行后路全脊柱内镜下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20例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末次随访采用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与开放组比较,内镜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51、15.844、49.438、6.772、28.311, P值均<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内镜组2例。开放组和内镜组术后1个月VAS分别为(2.90±0.42)、(2.11±0.29)分,NDI评分分别为(21.75±3.85)、(17.60±2.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966、4.260, P值均<0.01);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末次随访根据Odom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内镜组优14例、良4例,开放组患者中优15例、良3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11, P>0.05)。 结论:后路全脊柱内镜微创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与传统ACDF开放手术均可获满意临床疗效,但后路全脊柱内镜Key-hole侧块减压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气管及气管导管位置变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th of carina to the tip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LCT)的变化。方法:记录86例AS行PSO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身高、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全脊柱最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以及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于正中仰卧位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通过气管导管测量患者的LIC和LCT。结果:与术前比较,86例患者术后身高明显增高,术后GK、CBVA明显减小( P<0.05);患者术后C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86例患者术后LIC、LCT均较术前增长( P<0.05)。 结论:A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在气管内向声门方向移位,可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指通过后路单侧两个小切口分别建立经皮观察和操作通道,观察通道内放置内窥镜监视手术视野,操作通道内放置操作工具用于椎管内外手术操作。双通道分离的特点使该技术区别于同轴内窥镜技术,具有视野清晰开阔、操作灵活方便、手术器械要求相对简单等优势。近年有关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在脊柱疾病中应用的临床报告逐渐增多。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镜下椎体间融合以及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切除等;手术节段也从腰椎逐渐扩展到颈椎和胸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手术效果而受到关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和康复过程快等优点,镜下手术视野范围大,结构辨认清晰,接近开放手术,学习曲线相对平缓。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优势,但神经损伤、术后下肢麻木等并发症仍屡见报道。熟练单边双通道技术操作流程、掌握镜下局部解剖层次、把握镜下椎管内手术操作细节等对成功应用单边双通道技术治疗各种腰椎疾患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例,其中采用ACDF治疗25例(ACDF组),采用ACCF治疗25例(ACC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疗效和ASD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ASD的影响因素。结果:ACCF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高于ACDF组[(58.34 ± 8.61) ml比(46.77 ± 7.24) ml、(99.57 ± 10.72) min比(86.14 ± 9.64) min、(8.97 ± 1.43) d比(7.56 ± 1.24) d、(17.92 ± 2.95) ml比(14.28 ± 2.6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和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AS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9岁、椎间盘退变、融合节段数>2、骨质疏松是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ASD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显微镜下ACDF与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相当,但ACDF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对年龄>59岁、椎间盘退变、融合节段数>2或骨质疏松患者,应警惕术后ASD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 1和T 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病变均实现全切,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4例,未见复发。 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时应格外注意,病变易出血,且误认为硬脊膜渗血而被吸引器吸除或连同硬脊膜外脂肪一起咬除。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应尽早治疗,避免病变急性出血影响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行ACDF治疗36例,采用显微镜辅助手术(显微镜组)和未采用显微镜辅助(非显微镜组)各18例。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12~18(平均1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末次随访ASIA分级、JOA评分差异。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两组率及构成比比较采用 χ2检验,单向有序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水准为 P<0.05。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了解内固定情况,术后12个月复查颈椎CT平扫及三维重建了解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10(3~48)h。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4例,D级3例,JOA评分(2.5±1.0)分。非显微镜组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10例,D级5例,JOA评分(2.8±1.5)分。伤后8 h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伤后3 h内,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并予维持量24 h,伤后3~8 h,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后,予维持量48 h。伤后超过8 h,予颅骨牵引制动,并予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1周后行手术治疗。显微镜组手术时间(110.0±25.5)min、出血量(50.0±15.5)ml,非显微镜组手术时间(90.0±28.5)min、出血量(70.0±19.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间融合器松动、移位、下沉,显微镜组1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非显微镜组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经治疗均好转。显微镜组末次随访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2例、D级16例、JOA评分(13.0±2.1)分,非显微镜组为C级4例、D级14例、JOA评分(12.0±2.8)分;末次随访CT提示所有病例植骨融合良好。 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髓损伤宜早期行手术治疗,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ACDF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的15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颈椎MRI、三维CT及X线平片,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行VAS、JOA颈椎评分及NDI评估。至末次随访,测定颈椎生理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神经根松解满意。术后2 d,15例患者的VAS评分[(2.1±1.1)分]和NDI[(32.3±8.2)%]均较术前[分别为(6.2±1.4)分、(68.9±9.1)%]下降(均 P<0.001),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17.0±1.5)分、(12.7±1.6)分, P<0.05]。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7±5)个月(12~22个月)。随着随访时间推移,15例患者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颈椎评分呈上升趋势、NDI呈下降趋势( F值依次为157.604、306.701、47.309,均 P<0.001)。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增加[(9.60±1.84)°、(7.93±1.53)°, t=-5.801, P<0.05],而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5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1例、可1例。 结论: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CSR的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较好,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并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内镜手术在"钳夹式"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5)。 结论: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 1侧块螺钉和C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 1侧块螺钉和C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 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 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 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