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后路双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十年以上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男115例,女50例;年龄(56.5±11.4)岁(范围26~84岁),随访时间(136.5±23.2)个月(范围108~182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指标为患者的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mJOA评分由术前的(11.4±2.9)分改善至术后早期(15.0±1.8)分,mJOA改善率为63.5%;但在末次随访时下降到(14.0±2.5)分( F=77.096, P<0.001),mJOA改善率降至50.8%。NDI由术前19.2%±14.4%,下降到术后早期的13.0%±15.0%,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14.0%±14.9%( F=6.915, P<0.001)。颈椎曲度方面,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4.8°±9.1°下降到11.1°±10.5°,至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1.0°±10.1°( F=1.083, P=0.342)。颈椎活动度术后下降明显,主要是前屈时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位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9.8°±13.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10.6°( P< 0.001)。共72例(44.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3.6%)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加重,mJOA评分下降3分以上。62例(37.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缓解,余55例患者症状持续至末次随访,其中17例(10.3%)疼痛较为明显。术后出现C 5神经根麻痹者10例(6.1%),9例在术后2年内缓解,余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未恢复。 结论:改良SLAC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神经症状,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前凸曲度。术后持续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的丢失是SLAC手术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VAS评分的规范化疼痛管理对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VAS评分的规范化疼痛管理对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VAS评分的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术后轴性疼痛及生理应激。结果:观察组重度疼痛患者占比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心率、舒张压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VAS评分的规范化疼痛管理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能缓解术后轴性疼痛,可有效控制生理应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种改良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与常规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探讨三种改良的颈后路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共12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其中27例患者接受了颈后路双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双侧通道组(b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BCA组);31例患者接受开门侧肌间隙入路+铰链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肌间隙入路+单侧通道组(inter-muscular approach and un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IM-UCA组);34例患者接受开门侧常规显露+铰链侧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单侧通道组(unilateral channel-assisted laminoplasty,UCA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纳入常规组(laminoplasty,LP组).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四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日.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四组间术前VAS评分、NDI及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T1倾斜角、C2~C7矢状位偏移(C2~C7 SVA)、CT横断面上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比较不同手术方法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LP组与UCA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IM-UCA组较LP组更长,BCA组最长(P<0.05).四组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BCA组最少,IM-UCA组与UCA组次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P组最多.四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四组间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及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UCA组、BCA组、IM-UCA组的术后即刻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2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P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的C2~C7 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2~C7 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T1倾斜角、C2~C7 SVA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T1倾斜角、C2~C7 SV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管面积增加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LP组相比较,UCA组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与IM-UCA组、BCA组相比较,UCA组显著减少手术时间,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 A 组为 35.2±9.7mm2,B 组为 65.7±13.1mm2;术前 C2~C7 Cobb 角 A 组为 14.0°±3.6°,B 组为 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后路单开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因素:一项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减压(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PCDS)术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三家二级以上单位的 251 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量、颈椎不稳、C2~C7 减压、估算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站立位X线参数及颈椎矢状面失衡发生率,站立位X线片参数包括T1 倾斜角(T1 slope,T1S)、颈椎前凸(cervical lordosis,CL)、TS-CL、C2-7 SVA、McGregor倾角(McGregor slant,MCGS)等相关资料.根据有无颈椎矢状面失衡,将患者分为术前无颈椎矢状面失衡(non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NCSI)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失衡(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CSI)组、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组和术后无颈椎矢状面失衡(non 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NPCSI)组.观察影响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因素.结果 CSI和NCSI组患者吸烟、颈椎不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SI组患者T1S、TS-CL、C2-7 SVA、MCGS高于NCSI组(P<0.05),CL水平低于NCSI组(P<0.05).CSI组患者术后1 年T1S、mJOA水平高于术前(P<0.05),CL水平低于术前(P<0.05);NCSI组术后1 年CL水平低于术前(P<0.05),TS-CL、C2-7 SVA、mJOA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1 年时,CSI组T1S、TS-CL、C2-7 SVA高于NCSI组(P<0.05),CL水平低于NCSI组(P<0.05).PCSI和NPCSI组患者减压节段、C2 减压、C5 神经根麻痹、住院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时,PCSI组患者CL较术前显著降低,TS-CL、C2-7 SVA、mJOA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PCSI组患者T1S、C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C2-7 SVA、mJOA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 年时,PCSI组患者TS-CL、C2-7 SVA、MCGS高于NPCSI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2 或C7 减压、C2-7 SVA≥30 mm是PCSI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 C2 或C7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C2-7 SVA≥30 mm是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的显著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与椎管占位率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44例严重OPLL患者(椎管占位率> 50%)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C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麻痹组(11例)和非麻痹组(33例).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椎管占位率,累及椎体数量,OPLL分型,术前、术后Cobb角和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Cobb角和JOA评分改善率.采用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性. 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椎管占位率、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纳入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椎管占位率进入方程,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具有相关性. 结论 严重颈椎OPLL患者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椎管占位率越高,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配合双侧侧块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配合双侧侧块钉棒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双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 分值,记录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颈椎活动度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 55例均得到回访,术后较术前神经功能恢复率为( 57.557 ± 9.145)%,术后较术前颈椎活动度减少(5.78 ± 4.3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有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58.1%.结论 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双侧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并保持了的颈椎稳定性,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轴性痛诱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PAP)发作诱因,以及对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0-06,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因多节段OPLL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节段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患者106例,至少随访3年,比较PAP组和非PAP组间术前合并颈椎不稳比例、术后较术前椎管正中矢径、椎板开门角、Pavlov比值、硬膜囊横截面积、颈椎生理曲度、颈髓后移距离、术后3个月JOA评分矫正值差异.结果 19例PAP患者首发时VAS2分者10例,2.5分5例,3分3例,3.5分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于术后3.7 ~10.9个月缓解,PAP组术前合并颈椎短节段不稳比例高于非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P=0.04);PAP和非PAP两组间术后3个月较术前JOA评分矫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20,P=0.22),其他观测参数亦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节段OPLL患者术前合并颈椎单节段不稳时更易诱发PAP发生,未对术后早期疗效和神经功能改善程度造成负面持续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间因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或(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手术治疗的患者,搜集患者性别、诊断、年龄、术前颈肩痛VAS评分、病程、有无根性症状、内科合并症等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后颈托制动时间、有无C5神经根麻痹症状,术前JOA评分及术后最佳JOA评分(多次随访取最高评分)等相关资料,术前中立位、前屈位、后伸位C2~C7Cobb角并计算整体活动度等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8~134个月,平均为(89.5±18.4)个月.术后发生轴性症状者57例,总发病率为39.0%.除7例在术后6个月内症状缓解外,余50例(占总随访例数的34.25%,下同)的轴性症状均持续至末次随访.35例(23.97%)以僵硬症状为主,22例(18.49%)则表现为疼痛、牵拉、紧绷等症状.36例(24.66%)轴性症状出现在肩背部,10例(6.85%)出现在切口周围,11例(7.53%)同时出现在肩背部及切口周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P=0.019,OR (odds ratio)=1.857,95%Cl为1.107-3.116)和术后最佳JOA评分(P=0.008,0R=0.780,95%CI为0.650-0.936)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明显相关.采用逐步向前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最佳JOA评分外,还有以下因素同样影响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概率(P<0.05):诊断、术前年龄、术前后伸位C2~C7Cobb角、手术破坏C7棘突肌肉止点.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年龄、术前后伸位C2~C7Cobb角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保护因素,而诊断为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手术破坏C7棘突肌肉止点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相对年轻、术前后伸位C2~C7Cobb角小、手术破坏C7棘突肌肉止点、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最佳JOA评分低、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轴性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侧颈椎侧块骨折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侧下颈椎(C3-7)侧块骨折的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8年1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单侧下颈椎侧块骨折患者68例.根据骨折部位分为关节突骨折(A型)、关节突间部骨折(B型)和侧块粉碎骨折(C型).关节突骨折再分为2个亚型:关节突骨折无移位或轻微移位,无椎间孔狭窄(A1型);关节突骨折移位导致椎间孔狭窄(A2型).A1型根据椎间盘-韧带损伤情况采用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ectomy and fusion,ACDF)/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或保守治疗;A2型采用后路手术减压固定融合,或后路减压+前方ACDF手术;B型采用前路单节段ACDF手术;C型采用前路双节段ACDF/ACCF手术或后路手术.结果 A1型35例,采用前路单节段ACDF手术31例,ACCF手术2例,保守治疗2例(其中1例发生迟发性颈椎不稳接受前路ACDF手术);A2型7例,采用后路椎间孔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4例,前路单节段ACDF+后路椎间孔减压2例,前路单节段ACDF+后路椎间孔减压+侧块螺钉固定1例;B型5例,采用前路单节段ACDF手术;C型21例,采用前路双节段ACDF手术14例,ACCF手术6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颈椎前方切口血肿2例,肺部感染3例,无切口感染及神经损害加重病例.62例(91.2%)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全部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后凸畸形等现象.结论 单侧下颈椎侧块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及CT表现可分为A1型、A2型、B型和C型,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可获满意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