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第四脑室及全椎管纤维脂肪性错构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8个月18天,因“发现坐立不稳2个月”2018年3月8日于海南省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查体:脊柱以腰部为中心向左凸起,躯体代偿性偏向右侧。既往于2017年11月6日颈椎正侧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发现脊柱以第12胸椎为中心向左侧凸弯。2018年3月8日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示右侧股骨位置略偏外,头颅MR平扫+增强示四脑室占位、颈段椎管内脊髓后外侧脂肪性占位(良性可能性大);2018年3月10日颈胸椎MR平扫+增强显示第四脑室和整个椎管内存在异常的呈短T 1和长T 2信号,其内见线状低信号,压脂序列示病灶呈低信号,DWI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病灶未见明显强化,邻近脑干呈明显受压改变(图1),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临床诊断为第四脑室及全椎管脂肪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内固定应力峰值及颅骨应力峰值的分布。结果: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正常模型活动度分别为18.65°、15.35°、9.82°、34.68°;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分别为3.20°、3.63°、2.94°、3.92°;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40°、0.50°、0.35°、0.89°;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27°、0.33°、0.13°、0.30°。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相较于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活动度分别减少87.5%、86.2%、88.1%、77.3%,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减少91.5%、90.1%、95.6%、92.3%。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2.3 MPa、51.9 MPa、52.6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00.1 MPa、158.1 MPa、170.6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14.2 MPa、62.9 MPa、132.9 MPa。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时的颅骨应力峰值分别为52.9 MPa、50.9 MPa、62.3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19.7 MPa、55.9 MPa、38.3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37.8 MPa、15.0 MPa、16.3 MPa,舌下神经管附近骨质应力远小于颅骨应力峰值,接近于0 MPa。结论:在异形钛笼前方加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能提升枕颈融合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应力集中,并且对颅骨及舌下神经管影响较小,是上颈椎不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26例行择期颈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疾病,并根据基础疾病计算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收集术前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和围术期MACE发生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包括颈椎手术类型、手术方式、入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电解质紊乱情况。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426例患者中围术期发生MACE 54例(12.68%),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7.41%)、急性心肌梗死4例(7.41%)、严重心律失常33例(61.11%)、急性心力衰竭13例(24.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50~59岁:比值比=1.34,95%置信区间:1.14~1.78;60~69岁:比值比=1.48,95%置信区间:1.20~1.86;70~79岁:比值比=1.71,95%置信区间:1.34~2.57;80~89岁:比值比=1.95,95%置信区间:1.46~2.85)以及女性、CCI评分>3分、术前cTnI>0.04 μg/L、术后VAS评分>5分和电解质紊乱均为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84、2.12、2.34、2.57、2.20,95%置信区间分别为1.34~2.68、1.50~3.41、1.63~3.72、1.53~4.01、1.43~3.69,均 P<0.05)。 结论: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的发生率较高,年龄增加、女性、高CCI评分、术前血清cTnI水平较高、术后疼痛和电解质紊乱均为择期颈椎手术患者围术期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80例、女80例,年龄(35.5±14.6)岁(范围5~77岁)。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畸形、手术入路选择、后路固定节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突超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结果:"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麻木和笨拙(67.5%,108/160),步态不稳(30.0%,48/160)和眩晕(20.0%,32/160)。其中130例(81.3%,130/160)合并脊髓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13.5±2.5)分(范围4~16分);20例(12.5%)出现颅神经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延脊髓压迫130例(81.3%),脊髓空洞症37例(23.1%),Chiari畸形30例(18.8%)。90例患者接受CTA检查,结果显示55例患者(61.0%)存在椎动脉畸形,5例患者(6.0%)存在颈内动脉内聚迂曲。术式包括后路枕颈融合术(可复位脱位,145例)、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融合(不可复位脱位,15例)。160例中57例(35.6%)采用备用术式,即不对称的组合式固定。随访时间为(50.5±22.4)个月(范围24~120个月)。152例患者(95.0%)获得坚强骨性融合;6例患者(3.8%)术后影像学未见明显骨性融合,但动力位X线片未见明显寰枢椎不稳;2例患者(1.2%)出现内固定松动,脱位复发。脊髓病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1±1.8)分(范围5~17分),改善率为42.9%±33.3%。术后9例(5.6%)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4例脱位复发症状加重、2例螺钉松动、2例吞咽困难和1例切口感染。结论:"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脱位的一个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即发病年龄小,合并脊髓病比例高、病情程度重、预后较差;常合并严重的骨畸形和血管畸形,术中常需使用组合式固定,因此术前需规划备用技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先天性颈椎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颈椎畸形发病率较低,通常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复杂多样的病因以及散在发病的特点使得儿童先天性颈椎畸形的系统性分类、分型更加困难;在对这些患儿进行诊治时,很难完全掌握准确的畸形情况,对患儿的畸形发展预测和精准随访干预也很难进行。根据颈椎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目前常以上颈椎畸形和颈椎后凸畸形进行分类。上颈椎畸形若存在显著的寰枕或寰枢关节不稳合并高位颈脊髓压迫症状,应积极行内固定融合手术,以免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颈椎后凸畸形一旦发现应密切随诊,部分后凸畸形随着颈后肌肉生长发育有自发矫正的趋势,当后凸进行性加重或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时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根据颈椎畸形的病因学分类,目前研究较深入的是各类综合征疾病,多种综合征疾病均可合并上颈椎发育异常或后凸畸形,但其致病机理和临床特点各异。因此,本文拟对儿童颈椎畸形的流行病学、常见病因分类及诊治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次上颈椎手术致严重困难气道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年龄50岁,身高159 cm,体重45 kg,因"双上肢麻木伴走路不稳2月,加重1周"入院。颈椎X片及MRI示:寰枢椎脱位。既往否认系统性疾病病史,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及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大致正常心电图。术前诊断: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拟在全麻下行颈后入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术前模拟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模拟复位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 CAA)并评估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52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患者资料,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6.7岁。术前将颈椎CT扫描数据(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行三维重建,以通过术前颈椎过伸侧位X线片获得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CAA目标区间的上限,以CAA正常值140°作为下限,评估是否存在置入Magerl螺钉钉道的解剖条件,以钉道存在时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角度。比较CAA的术前、术后CT测量值及模拟目标值间的差异。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Nurick评分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经术前模拟评估存在可用钉道。以术中导航辅助下判断钉道为金标准,其中37例行Magerl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组),15例行钉棒系统固定(钉棒技术组)。Magerl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1°±6.6°)与术后测量值(149.0°±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94, P=0.240);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4.0°±8.9°)显著增加( t=-13.499, P<0.001)。钉棒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4°±5.6°)与术后测量值(150.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19, P=0.754);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1.9°±8.3°)显著增加( t=-12.431, P<0.001)。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0.9)年(范围0.5~4年)。52例患者共置入106枚螺钉,其中Magerl技术组74枚,钉棒技术组32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88枚,B级15枚,临床可接受率为97.1%(103/106)。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后组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后NDI(9.7±6.4)和Nurick分级[(1.1±1.4)级]均较术前[27.4±8.7和(2.6±1.3)级]显著降低。 结论:术前模拟判断可用钉道、提供术中复位的目标CAA值,并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纠正CAA行单一后路融合手术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定的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侧后联合入路在颈椎管沟通性肿瘤一期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一期切除颈椎管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7月—2022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2例颈椎管沟通性肿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3~74(51.2±11.9)岁;ToyamaⅡb型2例、Ⅱc型7例、Ⅲb型3例;肿瘤位于C 2节段以上4例、C 2~4节段3例、C 4~7节段5例。患者均采用颈侧后联合入路一期切除手术治疗:神经外科采用经典后正中入路,磨除病变节段半椎板,切除位于椎管内和椎间孔处的肿瘤;头颈外科对于肿瘤完全位于下颌骨平面以上者采用颈腮腺入路,其余采用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向椎旁颈部间隙延伸的肿瘤组织,并与后正中入路会师,切除顺序为先椎管内、后椎管外。观察肿瘤一次性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颈椎X线摄片评估脊柱稳定性。 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均一期彻底切除,肿瘤一次性全切率为12/12。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10例,软骨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手术时间215(183,315)min,术中出血120(85,188)mL。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局部感染1例,均经对症处理痊愈后出院。5例患者因切除2个节段半椎板术后佩戴颈托6~12周。术后随访6~90个月,1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一例肿瘤复发;12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手部麻木缓解不明显、运动功能正常,其余患者原神经受累症状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随访期内未见脊柱畸形,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对于累及颈椎管内外的沟通性肿瘤,采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协作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不仅可以一期彻底切除肿瘤,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头颈部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以及术后颈椎不稳,体现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颈椎侧块结构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颈椎侧块是颈椎的重要结构。对下颈椎侧块形态学参数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的研究,可为临床更好地进行侧块置钉内固定术以及研制侧块假体提供理论依据。侧块具有承担纵向压力的生物力学功能,过度切除关节突会使颈椎不稳,进而需行内固定术。重建下颈椎侧块结构的病例少见报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重建,以恢复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因此,本文针对下颈椎侧块的结构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拟为临床下颈椎侧块假体的制作、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