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侧后联合入路在颈椎管沟通性肿瘤一期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一期切除颈椎管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7月—2022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2例颈椎管沟通性肿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3~74(51.2±11.9)岁;ToyamaⅡb型2例、Ⅱc型7例、Ⅲb型3例;肿瘤位于C 2节段以上4例、C 2~4节段3例、C 4~7节段5例。患者均采用颈侧后联合入路一期切除手术治疗:神经外科采用经典后正中入路,磨除病变节段半椎板,切除位于椎管内和椎间孔处的肿瘤;头颈外科对于肿瘤完全位于下颌骨平面以上者采用颈腮腺入路,其余采用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向椎旁颈部间隙延伸的肿瘤组织,并与后正中入路会师,切除顺序为先椎管内、后椎管外。观察肿瘤一次性全切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颈椎X线摄片评估脊柱稳定性。 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均一期彻底切除,肿瘤一次性全切率为12/12。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10例,软骨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手术时间215(183,315)min,术中出血120(85,188)mL。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局部感染1例,均经对症处理痊愈后出院。5例患者因切除2个节段半椎板术后佩戴颈托6~12周。术后随访6~90个月,12例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一例肿瘤复发;12例中,有1例患者术后手部麻木缓解不明显、运动功能正常,其余患者原神经受累症状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随访期内未见脊柱畸形,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对于累及颈椎管内外的沟通性肿瘤,采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协作颈侧后联合入路手术,不仅可以一期彻底切除肿瘤,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头颈部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以及术后颈椎不稳,体现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后正中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高位颈椎管哑铃形肿瘤: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高位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后正中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1例高位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5岁男性,因四肢麻木乏力逐渐加重2年余伴跌倒致全身多处疼痛4h余入院.入院颈椎MRI增强示C2~3层面左侧椎管内外沟通性占位,同层面颈髓受压、水肿,肿瘤包绕左侧椎动脉,考虑神经源性肿瘤.颈椎CT三维重建示C2~3左侧椎体及椎弓部分骨质破坏.完善术前准备,采用俯卧位经正中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肿瘤获得全切除,未行内固定植入术.术后14个月随访,四肢肌力恢复正常,可以从事日常生活活动;复查颈椎MRI增强示肿瘤无复发,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测示颈椎稳定.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经后正中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颈椎巨大哑铃形肿瘤,可以不搬动体位,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术中不行额外内固定植入,安全有效,为颈椎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切除提供了一种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以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经改良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入路术中所见,视野显露清晰、全面,既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高颈段脊髓腹侧病变,也可充分显露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所有肿瘤在显微镜下一次手术全切除.该入路对骨质的破坏较小;该组患者均保留了相应节段椎体的后正中张力带;关闭椎管过程中,将切开的肌肉对应缝合到相应的附着点,并消灭死腔,基本达到原态复位.该入路对脊柱的静态及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小,所有患者未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2例出现术区皮下积液,经腰大池穿刺外引流后皮下积液消失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随访期限2~34月),1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KarnofSky评分80分以上),无不良预后,未发现有颈椎失稳的情况发生.结论 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具有良好的术区视野暴露,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发现该入路对颈椎稳定性破坏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在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累及2个节段以上、脊柱骨质破坏、肿瘤包绕椎动脉的复杂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从MRI、CT薄层扫描、CTA中分割提取肿瘤、血管、骨质组织结构数据信息进行融合重建,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多组织数字模型,并通过多介质3D打印技术将模型实体化,用于手术计划及术中操作指导.结果 本组患者均融合出满意的肿瘤、血管、脊柱骨质三介质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以及3D打印的肿瘤和毗邻结构实体模型.模型直观显示出肿瘤破坏椎弓根、小关节及椎体骨质的程度与范围,肿瘤包裹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根据三维可视化数字和3D实体模型设计手术入路、指导术中操作.21例患者的肿瘤均在镜下全切,其中9例患者因脊柱失稳行一期内固定;无死亡及瘫痪病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新发局灶性神经根损伤症状.讨论多模态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D打印技术能直观显示出复杂椎管内外沟通肿瘤的瘤体与血管、骨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手术规划及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脊柱稳定性的保护,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一期全切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新的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一期全切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依据新的"三分型"系统进行临床分型.Ⅰ型:肿瘤主体位于椎管内及椎间孔区,采取后入路半椎板术式;Ⅱ型:肿瘤涉及椎间孔内外,生长范围广,采取后入路个体化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式;Ⅲ型:肿瘤主体位于椎间孔外及肿瘤位于C1-2水平,采取侧方入路术式.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达到一期全切肿瘤的手术目标.术后评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疗效,分析此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结果 84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40例,Ⅲ型34例,均达到一期全切目标,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的损伤.术后病理诊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共70例(83.3%).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3例,Ⅱ级43例,Ⅲ级7例,Ⅳ级1例.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43例患者疼痛及无力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29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12例无症状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69例,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0例,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肿瘤复发,未见颈椎不稳或畸形,其中Ⅱ型患者也未发生固定材料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新的"三分型"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在一期全切肿瘤的同时兼顾了脊柱稳定性,更加简单实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