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螺旋CT和锥形束CT影像学比较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比较螺旋CT、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成像中的应用,探讨锥形束CT与螺旋CT检测准确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38.6岁(21~7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螺旋CT和锥形束 CT检查,由2名口腔放射科医师及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分别对每侧颞下颌关节的关节间隙、髁突的骨质病变进行测量评估。根据有无骨关节病将患者的104侧关节分为骨关节病侧(92侧)和正常侧(12侧),比较2组关节的间隙大小及病变检出率,采用 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 CT 组与锥形束CT 组在关节各间隙大小及关节位置测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关节病侧的前间隙大小及髁突后位比例均大于正常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位置指数小于正常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髁突表面缺损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螺旋CT对髁突骨质病变[表面缺损破坏(85.6%,89/104)、磨平变短(82.7%,86/104)、髁突骨质硬化(40.4%,42/104)、骨赘(40.4%,42/104)及囊性变(11.5%,12/104)]的检出率与锥形束CT[表面缺损破坏(88.5%,92/104)、磨平变短(86.5%,90/104)、髁突骨质硬化(35.6%,37/104)、骨赘(41.3%,43/104)、囊性变(11.5%,12/1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螺旋 CT和锥形束CT 对显示颞下颌关节骨质改变均显示了良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者重建的关节各间隙大小基本一致,均可作为临床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常规诊断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的病因及临床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牙缺失是一类由于牙胚发育障碍导致牙齿数目减少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疾病。除第三磨牙外缺牙数目少于6颗称为个别牙缺失,其中第二前磨牙缺失最为常见。第二前磨牙缺失时,第二乳磨牙往往更易出现滞留、低位咬合、龋病甚至牙髓炎、根尖周炎等问题,若不及时进行恰当治疗,可对患者的牙齿排列、咬合功能、颌面部发育及后续修复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总结了第二前磨牙缺失的病因、诊断特征,并以是否完全确诊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为界,分别讨论无恒牙胚的第二乳磨牙保留或拔除的临床考量,以期为第二前磨牙牙胚缺失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瓷贴面治疗上颌中线间隙的临床要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上颌中线间隙是临床常见病,其可显著影响患者前牙美观。本文对上颌中线间隙的病因进行归纳,总结使用局部瓷贴面关闭上颌中线间隙的适应证、临床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枕颈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 1~C 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 1,2、C 2,3、C 3,4和C 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 1前结节、C 2椎体及C 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 3椎体,1例显露至C 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 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 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7~69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17例肿瘤直径≤4.0 cm,行单纯耳后沟切口;2例为哑铃型,下颌骨内侧肿瘤前后径>4.0 cm,肿瘤突向咽旁间隙,经耳后沟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结果:17例肿瘤经耳后沟切口完全摘除,2例哑铃型肿瘤经口内切口取出,术后病理多形性腺瘤13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Warthin瘤2例。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颌缘支麻痹,术后3周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1~5年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年,患者均未出现Frey综合征和涎瘘,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及家属对术区面部外形、切口瘢痕外观满意。结论:耳后沟切口入路应用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不仅保留了腮腺浅叶及面神经的功能,同时具有创伤小、组织缺损少、瘢痕隐蔽、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 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 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盘前移位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关系影响的三维影像学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分析3种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颞下颌关节(TMJ)相关骨性结构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病门诊同时行MRI与锥形束CT检查的52例患者,其中女性46例,男性6例,年龄(27.8±8.3)岁。根据MRI检查结果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NADP)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组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oR)组,每组各28侧TMJ。对各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模型分别记录髁突体积(CV)、髁突表面积(CSA)、关节窝体积(FV)、关节窝表面积(FSA)、髁突在关节窝中体积占比(CV%)、髁突在关节窝中表面积占比(CSA%)、关节腔上间隙(SJS)、关节腔前间隙(AJS)、关节腔后间隙(PJS)以及关节腔内侧间隙(MJ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改变情况。 结果:CV和CSA在关节盘正常至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病理进展中均发生显著变化( F=10.79, P<0.001; F=10.95, P<0.001)。NADP组和ADDWR组的CV、CSA和SJS[分别为(1 834.90±667.67)和(1 747.34±369.42)mm 3,(859.27±216.01)和(838.23±118.82)mm 2,(2.22±0.88)和(1.94±0.64)mm]均显著大于ADDWoR组[分别为(1 256.29±418.27)mm 3、(669.14±150.26)mm 2、(1.45±0.57)mm]( t=4.31, P<0.001; t=3.66, P<0.001; t=4.27, P<0.001; t=3.80, P<0.001; t=4.11, P<0.001; t=2.63, P=0.010)。NADP组MJS[(5.03±1.41)mm]显著高于ADDWR组[(3.86±1.32)mm]( t=3.00, P=0.004),ADDWR组MJS显著高于ADDWoR组[(4.91±1.65)mm]( t=2.63, 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CSA、SJS对鉴别NADP与ADDWoR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0.76、0.76,CV、CSA、SJS对鉴别ADDWR与ADDWoR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80、0.80、0.72。MJS对鉴别NADP和ADDWR、ADDWR和ADDWoR的AUC值分别为0.73和0.69。 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的髁突在三维层面上改变明显,CV、CSA、SJS和MJS的变化与不同的关节盘状态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准确度较高的测量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CT血管造影术辅助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评估与偏心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 ×3.5 cm~25.0 cm ×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 ×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 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 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 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 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 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F=2.153, P=0.071)。 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 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 、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 t=7.60, 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 t=2.56, 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 t=3.54, 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 t=-2.73, 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 t=-3.23, 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 2( t=-2.80, 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 t=-2.14, 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 t=-2.37, 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 Z=-2.76, 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 t=-2.44, 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 t=2.31, 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 t=3.58, 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 r=-0.52, 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 r=-0.48, P=0.031; r=-0.47, P=0.035)。 结论: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