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CT血管造影术辅助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评估与偏心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 ×3.5 cm~25.0 cm ×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 ×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 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肝腺鳞癌影像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告1例经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手术后病理证实肝腺磷癌。回顾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特点,特别是其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三期增强扫描,静脉期病灶出现典型"三环征",延迟期持续强化,结合病理分析其"三环征"形成可能原因,与肝脓肿及胆管细胞癌鉴别相当困难。原发性肝腺鳞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术前多已转移,预后差。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为辅,但总体来说,该病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影像工作者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从而达到早诊早治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癌PET/CT中 18F-FDG摄取程度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可以提供肿瘤异质性的相关信息,因此被认为是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早期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的经典方法。以往对PET/CT中肿瘤摄取 18F-FDG的评估方法通常选用半定量评估法,其使用更加客观的参数来反映肿瘤代谢特征,当使用半定量评估法对 18F-FDG PET/CT图像进行多中心研究分析时,很难做到对标准化摄取值的标准化,阻碍了半定量评估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相比之下,视觉评估法更加简单易行,重复性高,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笔者就肺癌PET/CT中 18F-FDG摄取评估方法的应用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脂饮食对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骨密度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NC组)及高脂组(HF组)。高脂喂养24周后,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取双侧股骨,运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T)分析骨微结构;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微生物构成变化。结果:与NC组相比,HF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micro-CT显示HF组小鼠骨小梁骨密度(Tb.BMD)减小、骨体积分数(BV/TV)减小、结构模型指数(SMI)增大、骨小梁数量(Tb.N)减少、骨小梁分离度(Tb.Sp)增加。高脂饮食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影响。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门分类学水平上,HF组的变形菌门较NC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较NC组相对丰度降低;在属分类学水平上,NC组中拟杆菌目S24-7_norank的相对丰度要明显高于HF组,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EfSe)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HF组中拟杆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脱硫弧菌属、另枝菌属、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NC组,其中另枝菌属、螺杆菌属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57BL/6小鼠肠道菌群在长期高脂喂养后出现股骨骨小梁结构破坏,数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同时菌群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颅面骨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累及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及颅面骨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颅面骨患儿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4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颅面骨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entral nervous system-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CNS-LCH)患儿中,25例颅面骨骨质破坏,典型征象为"双边征"、"纽扣样死骨";16例下丘脑-垂体病变,主要表现为神经垂体T1WI高信号消失;硬脑膜及松果体病变各2例,表现为局部肿块及松果体囊性病变;29例累及小脑,病灶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2例脑白质病变,表现为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2例血管周围腔隙扩张,表现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结论:LCH累及颅面骨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无硬化环溶骨性骨质破坏,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灰质核团多见,为对称性病变,最终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直肠憩室病55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结直肠憩室病患者多数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但其并发症如憩室炎、憩室出血甚至憩室穿孔对患者危害极大。本研究旨在分析结直肠憩室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为临床诊治憩室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CT、肠镜、消化道造影或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憩室病5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性药物者、伴有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析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结肠憩室炎分级参照世界急诊外科学学会(WSES)制定的标准分为5级,0级为单纯性憩室炎;1~4级为复杂性憩室炎。结果:554例结直肠憩室病患者中,男性358例(64.6%),中位年龄63岁。191例(34.5%)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其中113例(20.4%)慢性便秘和腹胀,78例(14.1%)为慢性腹泻和腹痛。有406例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发现,465例经CT检查发现,25例经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3例为术中发现。其中多发憩室339例(61.2%),单发憩室215例(38.8%)。病变位于结肠424例(76.5%),其中升结肠者205例(37.0%);结直肠多部位118例(21.3%),直肠12例(2.2%)。憩室直径中位数7 mm,其中≥30 mm者78例(14.1%)。49例(8.8%)表现为急性憩室炎,其中13例为单纯性,36例为复杂性。36例复杂性憩室炎中,男性29例(80.6%),发病前反复发作腹痛伴发热27例(75.0%);9例并发乙状结肠穿孔,8例并发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憩室膀胱瘘,均予以手术治疗;另有19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其中男性18例,病变位于升结肠者11例;13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4例内镜下止血,2例手术。结论:结直肠憩室病以男性多见,CT和结肠镜为主要诊断方法。复杂结肠憩室炎的症状与憩室位置有关,除采取对症措施外,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磨玻璃结节影像诊断思维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磨玻璃结节是目前一个常见临床现象,且多数为肿瘤。新分类将这些肿瘤性病变划分为侵袭前病变和侵袭性腺癌,并单独提出微侵癌,因为其手术切除治愈率几乎百分百。CT是首选术前检查手段,尤其生理通气辅助的超高分辨率靶扫描可以更好显示磨玻璃结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高效确定磨玻璃结节的侵袭性,值得推荐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多模态影像学的轻度创伤性脑损伤脑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具有病理生理复杂、早期诊断难、伴有不同程度脑功能障碍等特点,需早期干预才能有效恢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脑功能障碍.上述功能障碍与大脑默认网络、海马、基底节等脑区功能异常密切关联,而影像学可以准确量化评估这些脑功能区的改变.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影像学成为mTBI临床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评估的关键技术.基于mTBI动物模型及临床患者,本文从磁共振成像中反映工作记忆的动脉自旋回波、反映认知缺陷的弥散张量成像、反映淋巴转运异常的超高场强磁共振增强成像以及反映颅脑冲击伤损伤程度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与脑电图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mTBI军事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CT影像学评估的临床价值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治疗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儿童和成人患者的主要手段.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是影响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残余听力的保存与电极植入过程中对内耳结构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适当的植入深度和理想的电极位置对于良好的频率识别至关重要.植入后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相比X线片,CT具有三维成像的优势.通过植入术后的CT影像学检查和评估,能够明确电极的完整程度,有助于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辅助术后调机或故障分析.基于CT影像学的三维重建方法让电极位置的评估更加直观和准确,有助于判断植入过程对于内耳精细结构损伤的程度,分析对听觉、言语预后的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后的CT影像学评估在推动电极设计、改进柔手术技巧、推广机器人或手术导航等新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功不可没,越来越受到有关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术后CT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进展等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1例空肠与横结肠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穿孔合并瘘道形成的CT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 MEIT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笔者报道1例空肠与横结肠MEITL.患者为64岁男性,因腹泻入院,CT示局部横结肠呈偏心性增厚,空肠局部呈环状增厚,横结肠与空肠的病灶均有坏死并在两者间形成瘘道,行手术切除空肠及横结肠肿物,病理诊断为MEITL,后续接受"CHOP"化疗方案进一步治疗,截至2023年3月1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具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