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复位与否对错 畸形正畸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关节盘复位与否对错 畸形正畸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的错 畸形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单侧或双侧)且不伴髁突明显吸收的患者40例,患者年龄(17.5±3.8)岁(12~25岁),男性8例,女性32例。将完成关节镜下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的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未行颞下颌关节盘治疗的20例患者纳入未复位组。通过模型测量(包括覆盖等项目)、头影测量分析[包括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等项目]及颞下颌关节MRI检查(测量患侧髁突高度),比较两组各测量项目差异,通过客观评级系统评价两组正畸疗效。 结果:正畸治疗后未复位组和对照组均获得理想覆盖,分别为(2.19±0.76)和(1.92±0.94)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 P=0.314)。对照组ANB角治疗前后变化量(-1.97°±2.87°)显著大于未复位组(0.09°±1.82°)( t=2.72, P=0.010)。未复位组和对照组患侧髁突高度治疗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30±1.11)和(0.82±1.2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0, P=0.076);客观评级系统总扣分分别为21.00(16.00,24.00)和21.00(17.00,25.0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24, P=0.808)。 结论:对于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且不伴髁突明显吸收的错 畸形患者,未进行患侧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治疗对错 畸形正畸疗效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下颌关节盘复位缝合术后髁突骨再生的MRI表现及影响骨再生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行关节盘复位缝合术后髁突骨再生的MRI表现,分析影响骨再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1例(共75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分析其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MRI的髁突骨再生特点,并对骨再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有骨再生28例,年龄(20.2±4.9)岁;无骨再生33例,年龄(41.9±17.5)岁。髁突有骨再生的关节35侧,其中新骨位于髁突后斜面占45.7%(16/35),新骨位于髁突周围占28.6%(10/35),新骨位于髁突前斜面占17.1%(6/35),新骨位于髁突顶部占8.6%(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关节盘长度和髁突骨质吸收程度均与术后髁突骨再生相关( P<0.05),患者年龄小于30岁,术前关节盘长度未变短,髁突骨质吸收程度轻,髁突新骨再生的可能性高。 结论:恢复正常盘-髁关系后髁突具有骨再生能力,患者年轻,术前关节盘长度未变短,髁突骨质吸收程度轻有利于术后髁突骨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与分类治疗的几点认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关节创伤约占颞下颌关节强直病因的85%以上,髁突矢状骨折是最易导致关节强直的“危险类型”骨折。关节盘移位是关节强直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上下关节面重度损伤及彼此间紧密接触也是关节强直发生的重要条件。关节强直的发生及形成机制类似于肥大性骨不连,强直骨球内透射带的持续存在主导了强直进程。Ⅰ型强直要求复位关节盘、Ⅱ型强直要求保留假关节,是创伤性关节强直的治疗特点。目前关节强直术后的复发率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儿童、双侧强直和喙突移植重建髁突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下颌关节盘开放复位锚固术中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致心脏停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年龄28岁,身高174 cm,体质量72.4 kg,ASA分级Ⅱ级。因"双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年"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心血管相关疾病或遗传病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b 135 g/L,Plt计数253×10 9/L。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双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ID5期"。拟行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开放复位锚固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盘复位术对青少年髁突生长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盘复位术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不可复性盘移位患者的髁突高度、关节盘长度以及盘移位距离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关节专科并且MRI诊断为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DDwoR)的青少年患者,根据是否行关节镜下盘复位术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并依年龄段分为5个亚组(11~14、15~16、17~18、19~20、21~24岁组),在随访前后MRI图像上测量髁突高度、关节盘长度、盘移位距离,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DDwoR患者172例,手术组纳入126例(183侧),男性17例,女性109例,年龄(17.4±3.0)岁,平均随访时间8.4个月(2.7~22.0个月);对照组纳入119例(175侧),男性20例,女性99例,年龄(17.1±3.1)岁,平均随访时间9.5个月(3.0~22.1个月)。手术组随访前后髁突高度变化量[(1.3±1.8)mm]显著大于对照组[(-0.6±1.5) mm]( P<0.001),且各年龄段两组间髁突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手术组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髁突增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11~14岁组的髁突高度增长量[(2.4±2.2) mm]显著大于 19~20岁组[(0.8±1.9) mm]( P<0.05)及21~24岁组[(0.4±1.1) mm]( P<0.01),17~18岁组[(1.6±1.7) mm]显著大于21~24岁组( P<0.01);对照组各年龄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内,对照组盘移位距离显著增加( P<0.05),而关节盘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青少年TMJ DDwoR可造成髁突高度降低,关节镜下盘复位术能促进髁突新骨再生,且生长发育期髁突高度增加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偏颌患者1例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偏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报道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伴偏颌患者1例.患者术前开口型摇摆、右侧耳前区轻度压痛伴下颌左偏,上下牙弓宽度不匹配,(牙合)平面偏斜.先行关节治疗,经耳屏切口行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重建盘-髁关系,术后佩戴辅助颌垫6个月稳定颌位,正畸采用上颌骨性扩弓器(maxillary skeletal expansion,MSE)结合多曲方丝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技术,经过 16 个月的矫治重建咬合.结果 关节盘复位固定术后佩戴(牙合)垫治疗半年,患者偏颌畸形改善,疼痛症状消失,锥形束CT检查见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均匀增大,口内下中线右偏,双侧后牙区反(牙合),前牙区、左侧后牙区开(牙合).通过正畸治疗基本匹配上下牙弓宽度,建立双侧尖磨牙中性关系及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下颌位置无明显偏斜.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表明,上下牙弓宽度不匹配、(牙合)平面偏斜等异常咬合关系可引起下颌骨位置适应性偏斜继而诱发或加重TMD,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配合(牙合)垫治疗可有效改善年轻TMD患者的颌面畸形,建立稳定、符合生理功能的盘-髁关系后,需行正畸治疗解除干扰因素重建咬合,术后需长期复查追踪.结论 对于咬合异常导致TMD伴下颌适应性偏斜的患者,通过关节盘复位术联合正畸治疗恢复正常盘-髁关系、消除咬合干扰,可有效改善面型并建立稳定颌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改良切口锚固术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中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究改良切口锚固术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中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ADDWoR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改良切口锚固术.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MRI影像学表现评估关节盘复位效果,并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记录患者最大张口度(MMO)、右侧偏动距离(RLE)、左侧偏动距离(LLE)、下颌前伸距离(PE)等下颌运动功能指标,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统计患者术后的满意度.结果 80例患者中,45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31例为良,优良率为95.00%.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MMO、PE、RLE、LLE逐渐升高(P<0.05),VAS评分、CMI逐渐降低(P<0.05).80例患者中,45例患者为非常满意,33例患者为基本满意,总满意度为97.50%.结论 改良切口锚固术治疗ADDWoR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提高满意度,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艾司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对清醒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患者的镇静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对清醒盲探经鼻气管插管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需清醒经鼻气管插管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颞下颌关节紊乱需进行颞下颌关节盘松解复位锚固术46例,髁突骨折需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美托咪定0.8 μg/kg+艾司氯胺酮0.2 mg/kg)、B组(右美托咪定0.8 μg/kg+艾司氯胺酮0.4 mg/kg)和C组(右美托咪定0.8 μg/kg+艾司氯胺酮0.6 mg/kg),每组30例.各组均静脉输注10 min并完成气管插管.记录患者给药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插管过程中Ramsay评分和不良刺激反应;术后24 h随访调查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有无记忆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T1时B组、C组MAP和HR均显著升高(均P<0.05);但T2时B组、C组MAP和HR显著降低(均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T1、T2时SPO2显著降低,而Ramsay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呛咳、体动、MAP>120%发生率明显减少(均P<0.05);而C组气道梗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舒适度、满意度和对插管无记忆比例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0.4 mg/kg)联合右美托咪定(0.8 μg/kg)10 min内静脉输注可作为清醒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推荐的镇静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双线锚固钉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评价双线锚固钉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disc anchorage,D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30侧关节)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患者,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中应用双线锚固钉进行复位固定关节盘,对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段的最大开口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分析,记录患者自我疗效满意度以及测量手术前后MRI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4.43±8.87)岁,术前平均开口度为(29.17± 5.38)mm(19~42 mm),术后为(39.17±2.57)mm(35~45 mm),术后 93.3%的患者最大开口度>35 mm;VAS 评分值术前为58.33±21.19,术后6个月为11.67±6.99,术后6个月的开口度及VAS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MRI测量关节盘长度分别为(9.77±0.63)、(11.96±0.68)和(12.72±0.55)mm;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相比,髁突高度增加(1.08±0.61)mm(P<0.05).结论:对于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在关节盘复位锚固术中应用双线锚固钉,在改善开口度、缓解关节疼痛、关节盘长度和髁突高度增加对关节盘位置改变及其重新定位后髁突改建等方面,均取得可靠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