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水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水产养殖作为全球食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然而,这个领域正面临挑战,随着水资源污染和气候变暖,传统的饲料蛋白质来源如鱼粉和大豆,已经不能满足生产所需,急需寻找可持续的饲料蛋白质来源.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作为一种昆虫蛋白资源,近年来备受关注.黑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能够高效地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饲料蛋白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本研究探讨了黑水虻在水产养殖中作为蛋白质替代物的应用,主要关注其对水产的生长性能、经济效益、肉质品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本团队还研究了黑水虻在幼龄阶段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这两方面总结水产养殖中使用黑水虻幼虫作为饲料替代品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感官技术在中药饮片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饮片质量受自身因素(水分、淀粉、黏液质等)及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日光灯)等影响会逐渐发生变化,品质变化的同时会映射在味道、气味、颜色及质地等感官属性上.传统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主要依靠人工评判,存在主观性强、重复性差、易疲劳、效率低且有违人类伦理道德等弊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感官技术日趋成熟,以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皮肤、质构仪等为代表的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总结各类智能感官技术在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为中药饮片品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纳米材料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纳米材料独有的特性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近年来,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材料被用作食品添加剂或食品配料,其不仅能提升食品品质、强化营养属性、改善食品工艺,还能够赋予食品新的功能特性或作为某些成分的替代物.纳米材料为食品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部分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为了拓宽纳米材料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围绕有机和无机两种类型的纳米材料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食品中纳米材料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旨在探索其未来在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动物细胞培育肉及其种子细胞优选与永生化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鉴于传统养殖和屠宰获取肉类食品的方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多种有害成分残留等方面问题不断加剧,以及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细胞农牧"科技的兴起,国内外研究者和企业家将目光转向了具有综合优势的细胞培育肉生产新模式.与以多种蛋白质资源为原料进行调制加工的"植物人造肉"不同,动物细胞培育所生产细胞培育肉,在营养品质和口感上更接近"真肉",有望成为细胞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替代蛋白质的未来发展新热点,已成为新兴食品科技和产业与投资界的新宠.将细胞培育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率的"培育肉",将对生长效率与周期,以及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控制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种子细胞及其永生化扩增能力.主要就国内外有关动物细胞培育肉概况、种子细胞优选与实现其永生化策略,以及动物细胞培育肉方面科技伦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和分析,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和细胞培育肉产业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姬松茸blazeispirol类成分的结构、活性及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姬松茸是一种珍稀药食两用真菌,肉脆味美,其子实体与菌丝体均富含多糖、甾醇、萜类、多肽、脂质、多酚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免疫调节、优化肠道菌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是一种极具食用、药用开发前景的真菌资源.在已报道的姬松茸化学成分中,blazeispirols为姬松茸特有的一系列具有螺环结构且有别于经典甾体的甾醇化合物,是从姬松茸菌丝体中发现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保肝活性,可作为姬松茸菌株专属的系统发育和化学分类学标志,也被视为优秀的成药性先导化合物分子.依据骨架结构特征,可将目前已发现的17个blazeispirol类化合物分为blazeispirane和problazeispirane 2种类型.为进一步挖掘姬松茸特有blazeispirol类化合物资源,该文从姬松茸blazeispirol系列化合物的发现、分离、结构、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途径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以blazeispirol A为例总结了姬松茸发酵合成blazeispirol A的相关代谢调控策略,以期为blazeispirol系列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与制备、相关药物及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姬松茸等食药真菌资源及其衍生产品的品质提升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2019-2022年海关总署公布未准入境食品抽检数据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海关总署公布的未准入境的食品信息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探讨进口食品的风险因素,为监管人员提升进口食品监管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本文主要对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在2019-2022年期间公布的48期未准入境食品数据进行收集、汇总,从未准入境食品的来源地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种类、未准入境事实等多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9-2022年总共有未准入境食品9 506批次,未准入境食品来源于112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日本的未准入境食品批次占比最高.共来自3 941家生产企业,未准入境食品生产企业数超过100家的国家或地区有11个,占总企业数的50%以上.按照HS编码,未准入境产品共有六类21章,主要是HS03、21、19和22产品,超过总不合格的60%.按照不合格原因分析,共有15种,排在前6的不合格原因占总不合格批次比重达到86%.涉及品质安全相关的不合格项目共268种,3 469项次.结论 2019-2022年期间未准入境食品批次数整体是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未准入境食品的来源国家、生产企业、未准食品类别、不合格原因和品质相关的不合格项目较集中.多维度对比分析,为监管人员和消费者提供数据参考,为政府提升进口食品监管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食用菌菌种现状及退化防控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随着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菌种在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劣质菌种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也会给食用菌生产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菌种质量参差不齐、标准缺失或难以与国际对接,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食用菌产业现状、食用菌菌种现状及存在问题、食用菌菌种退化因素及防控、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多个维度分析了菌种退化原因,总结了应对菌种退化的防控措施,从本质上解决菌种退化问题,以期为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餐饮食品营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餐饮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推广餐饮食品营养标识应用,助力营养健康食堂和营养健康餐厅建设,营造更健康的饮食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具有南北餐饮特色的北京和舟山两地组织当地食品营养及餐饮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参与访谈人员普遍认为我国餐饮食品营养成分影响因素主要在原材料、前处理、烹饪方式及烹饪条件等方面.结论 对餐饮食品营养成分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进一步展开针对性研究,帮助餐饮业提升餐饮食品营养品质,不断改善居民的膳食生活质量,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生物对逆境环境的适应和抗逆分子育种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 17%,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 7.8%.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1 年数据,全国 19.18 亿亩耕地面积中旱地占 50.33%,水浇地占 25.12%,水田占 24.55%;其中约 10%的耕地已受到土壤盐渍化的影响.2020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干旱、盐害、低温、酸碱、重金属等非生物逆境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也是合成生物学改造的重要底盘.微生物生长也需要克服多种不利环境,包括高浓度底物产生的高渗透压、高浓度产物的毒性、高温、低pH和重金属等,胁迫耐受性提高的微生物可以在多种逆境条件下更好的生长和代谢.因此,解析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选育抗逆菌株和作物品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乳酸菌对真菌毒素的脱毒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农业产品中,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乳酸菌作为一种公认安全的微生物,在食品生物减毒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成本低廉且不会对食品品质及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文章主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乳酸菌对食品和饲料中几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脱毒作用(抑制真菌生长、毒素的吸附和降解),关注乳酸菌在生物脱毒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乳酸菌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