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及血管瘤所致上消化道黏膜隆起的分布和内镜特点分析(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对2010年12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常熟市中医院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确诊为血管或血管瘤压迫的108个上消化道隆起病灶的内镜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发现隆起主要分布于食管[50.9%(55/108)]和胃[47.2%(51/108)],各部又分别以食管中段[40.0%(22/55)]、上段[36.4%(20/55)]和胃体[66.7%(34/51)]、胃底[31.4%(16/51)]多见;多为脾动脉及动脉瘤压迫[29.6%(32/108)]、主动脉压迫[23.1%(25/108)]、孤立食管静脉瘤压迫[13.9%(15/108)]和胃黏膜下静脉及静脉瘤压迫[12.0%(13/108)],内镜下表现形态多样。以上结果提示,血管及血管瘤引起的上消化道隆起多由管腔外血管外压所致,但异位黏膜下动脉、孤立静脉瘤也不罕见,其分布广、胃镜下表现各异,EUS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可联合彩色多普勒技术、CT平扫及血管重建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2022年诊断的8例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及随访信息总结分析。结果:8例中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68.5岁(59~82岁);2例位于食管中段,5例位于下段,1例位于贲门处(Siewert Ⅱ型)。平均直径2.4 cm(0.6~4.5 cm)。肿瘤镜下呈腺样形态,具有双层上皮结构,包含内层腔面上皮与外层基底上皮。内层腔面上皮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CK18均阳性。外层基底上皮p40、p63与CK5/6均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Calponin、CD117均阴性。双层上皮均可见p53呈突变型(弥漫强阳性6/8;缺失表达2/8)。所有病例表面鳞状上皮均未见柱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以及胃黏膜异位。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5~51个月),其中7例存活,1例术后31个月因肿瘤复发及肝转移去世。结论:伴导管分化的食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食管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80例的临床表现和食管动力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180例伴食管外症状的GERD住院患者,分为咽喉症状组(65例)、气道症状组(58例)和混合症状组(57例)。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胃镜下表现,以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24 h食管pH联合多通道阻抗监测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40、40~60和>60岁的患者分别占12.8%(23/180)、53.3%(96/180)和33.9%(61/18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30, P=0.017)。有18.9%(34/180)的患者不伴典型的反流症状。咽喉症状组、气道症状组和混合症状组胃镜下食管胃黏膜异位或巴雷特食管发生率[分别为21.5%(14/65)、5.2%(3/58)、8.8%(5/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78, P=0.014)。咽喉症状组、气道症状组和混合症状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和远端收缩积分[分别为(8.57±0.76)、(8.87±0.79)、(10.51±0.97) mmHg(1 mmHg=0.133 kPa),(44.75±2.86)、(42.81±4.06)、(39.14±3.20) mmHg,(506.13±64.30)、(432.59±78.10)、(682.99±82.28) mmHg·s·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咽喉症状组、混合症状组和气道症状组的DeMeester评分分别为(14.33±2.09)、(21.94±5.30)、(30.47±5.85)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26, P=0.043)。多通道阻抗监测结果显示,患者反流物以酸反流和弱酸反流为主,分别占55.5%(76/137)和34.3%(47/137),87.6%(120/137)的患者以立位时段反流为主,12.4%(17/137)的患者以平卧位时段反流为主。 结论:伴食管外症状GERD的发病与年龄有关。食管胃黏膜异位或巴雷特食管更多见于以咽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气道症状为主的GERD存在更多的酸暴露和病理性酸反流,立位弱酸反流在伴食管外症状GERD的反流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与咽喉反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在临床工作特别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且好发部位靠近食管入口处,因此常常被医患所忽视。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HGMUE与咽喉反流症状相关,并因此开始对HGMUE加以关注,但是关于其临床症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存争议。针对HGMUE临床症状的研究能够明确该病变与咽喉反流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GMUE的文献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 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 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 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学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 +/K +-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 +/K +-ATP酶阴性。 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以单发为主,多为中等及较大病灶。组织学分型以胃底腺为主型,免疫组化H +/K +-ATP酶阳性多见,推测酸分泌可能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超声内镜与螺旋CT在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经电子胃镜检查后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患者分别选用小探头及大探头EUS、影像学检查,并与病理对比研究.结果:105例中,食管和胃间质瘤48例,食管和胃平滑肌瘤37例,食管囊肿5例,食管脂肪瘤1例,食管恶性间质瘤1例,胃异位胰腺4例,胃脂肪瘤3例,胃囊肿1例,胃类癌1例,胃恶性间质瘤2例,食管和胃壁外压迫2例.EUS诊断与CT诊断符合率为72.38%,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32%,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17%.<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小探头EUS诊断和CT诊断符合率为46.23%,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74%,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1.43%;1~2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小探头EUS诊断和CT诊断符合率为77.31%,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34%,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26%;>2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大探头EUS诊断和CT诊断符合率为83.52%,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63%,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76%.结论:EUS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诊断准确有效.EUS诊断<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准确性优于CT检查,EUS诊断1~2 cm的病变与病理符合率最高,EUS诊断>2 cm的病变时与CT影像诊断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内镜检查方法对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不同内镜检查方法对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2016年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行内镜检查的疑似HGMUE患者45618例,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普通内镜组(n=10510)、染色内镜组(n=31481)和窄带成像(NBI)内镜组(n=3627).比较各组患者HGMUE检出率及不同内镜检查确诊的HGMUE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普通内镜组患者检出HGMUE 103例,检出率为0.98%;染色内镜组患者检出HGMUE 77例,检出率为0.24%;NBI内镜组患者检出HGMUE 78例,检出率为2.15%.普通内镜组和NBI内镜组患者HGMUE检出率高于染色内镜组,NBI内镜组患者HGMUE检出率高于普通内镜组(P<0.05).不同内镜检查确诊的HGMUE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变距门齿距离、病灶直径、病灶位置、病灶形态及病灶形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相比,NBI内镜对HGMUE的检出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化内镜诊断食管胃黏膜异位检出率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不同消化内镜模式对于诊断胃粘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门诊行胃镜检查的45618名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或意愿分为无痛白光内镜组,无痛染色内镜组和无痛NBI组,比较各组食管胃粘膜异位症的检出情况.结果:HGMUE的总检出率为0.55%,HGMUE的内镜下表现:食管黏膜病变距门齿距离为(18.1+2.5)cm,病灶平均直径为(16.3+7.6)mm,多位于食管右侧壁(占比49.3%),平坦型多见(占比89.2%),7.9%患者合并Barrett食管;三组检出的HGMUE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用药史、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以及伴发Barrett食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痛NBI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痛白光组和染色内镜组,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痛NBI对于食管黏膜异位症的检出率高,在临床诊断HGMUE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F-UE260-AL5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GF-UE260-AL5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行常规CT、GF-UE260-AL5超声内镜下微创内镜及病理确诊的胃食管及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 分析超声内镜用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的价值.结果:食管黏膜下病变32例, 胃黏膜下病变28例, 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2例.肿瘤直径 (0.38±0.07) cm, 61例均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根据肿瘤来源、病变性质及肿瘤大小采用套针、高频电切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微创内镜成功清除病灶, 1例由于操作中穿孔行钛夹夹闭.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及脂肪瘤符合率显著高于CT诊断 (P<0.05).不同病理类型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检查存在特征性表现.术后随访3个月时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 创面形成白色溃疡瘢痕, 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GF-UE260-AL5超声内镜下微创内镜诊疗技术用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肿瘤切除治疗术后愈合良好, 且安全性高, 不易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再出血原因的分析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再出血的比例为10%,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次形成并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症胃黏膜病变、胃窦部血管扩张和异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各自出血的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诊断和治疗策略也不同,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从而降低再出血所致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