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小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常见的小儿脑损伤主要包括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创伤性脑损伤、脑瘫、脑出血等,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较难治疗,可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导致严重的后遗症.脑损伤发病机制复杂,普遍认为神经炎症、缺血、细胞凋亡是引起脑损伤的关键因素.基于小儿大脑未成熟时有强大的神经重塑性,故小儿脑损伤已成为再生医学上有吸引力且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来自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MSC-Exos)在无细胞治疗方面隐藏着巨大的潜能,在不久的将来是替代细胞和药物治疗的新策略和新突破.本文将以hUMSC-Exos通过介导不同的信号通路及表达因子等分子机制减少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再生、刺激血管生成、抗细胞凋亡修复脑损伤的过程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5岁以上,择期进行了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研究期间共6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年龄65~72岁,男性、女性各3例(50%).其中5例(83%)患者为恶性肿瘤,4例(67%)为胶质母细胞瘤;5例(83%)患者肿瘤最大径≥40 mm;5例(83%)患者合并高血压,其中2例(33%)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33%)合并糖尿病.术中有2例(33%)患者发生低血压.6例(100%)患者术后首次发现的缺血性卒中为隐匿性卒中,2例(33%)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于脑出血前,3例(50%)患者脑出血发生在术后48h内,1例(17%)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且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17%)患者自动出院,NIHSS评分为25分,深昏迷状态;其他患者出院时有2例(33%)NIHSS评分为1分,其余3例(50%)NIHSS评分为0分.结论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预后欠佳,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本研究中发现的缺血性卒中多为隐匿性,提示对老年患者需注意围手术期卒中轻微或可疑症状的观察,及时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泌体减轻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临床上采用外科手术干预较多,但是患者在治疗后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继发性损伤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外泌体概念的引入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向.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外囊泡,能够携带细胞内物质,在细胞间发挥信息传递功能,更重要的是外泌体能自由穿过血脑屏障,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发挥调控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外泌体减轻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损伤的4种病理生理机制——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保护血脑屏障以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并总结了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云南白药对凝血功能及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曲焕章医生在1902年发明云南白药[1].它对外伤、手术、支气管扩张、结核、胃溃疡穿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效果[2],并且不增加血栓风险.除此之外,云南白药通过对血小板的功能的影响、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具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1云南白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1.1止血功能与机制云南白药在发挥有效止血作用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肌瘤"术后病理证实子宫恶性肿瘤32例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术中或术后发现子宫恶性肿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0.6±7.6)岁;临床症状出现异常子宫出血16例(50.00%),出现尿频便秘等压迫症状6例(18.75%),自触及下腹包块2例(6.25%),体检发现"子宫肌瘤"8例(25.00%);病程平均(16±5)月.超声或磁共振提示最大结节平均直径为(10.5±4.5)cm.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内含回声不均的实性肿块,有时可见不规则囊性区、肿块周边或内部血流丰富.磁共振提示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术后病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12例,上皮样平滑肌肉瘤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1例,腺肉瘤5例,癌肉瘤1例,恶性间叶瘤1例.32例患者术前均因"子宫肌瘤"接受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术12例,全子宫切除术20例,二次补充手术14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1例.术后复发2例,截至2024年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子宫恶性肿瘤主要是子宫肉瘤,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如患者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应积极行内膜活检取样.如为绝经后患者、有恶性肿瘤发病高危因素、术前超声或磁共振提示肿瘤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血运丰富者需引起警惕,必要时需请放射科医生会诊再次共同阅片,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及入路,术中应仔细剖视标本,及时送冰冻病理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创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胃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能进展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门静脉高压被认为与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肝静脉压力梯度是临床上评估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但因其检测为有创性,至今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的方法来准确评估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进而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某口腔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非计划再手术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的再手术原因类型、病种、并发症、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住院天数等分布特征,以期减少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方法 全样本抽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非计划再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8年-2022年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0.43%,呈逐年上升趋势,共计11类原因,以皮瓣障碍为主;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9类疾病以口腔良恶性肿瘤为主(61.45%),并发症患病率16.87%,均为高血压,性别比3.61∶1,四分位年龄50(38,57)岁;非计划再手术主要发生在术后0天~2天,主要为术区出血和皮瓣障碍,植入物感染等三类发生时间较晚;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较低,但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原因为游离皮瓣手术病例的持续增加;临床科室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职能部门应制定非计划再手术监管制度,减少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残端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8例因腹痛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再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RCP操作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腹痛缓解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结果 8例患者结石直径(1.12±0.35)cm,结石数为(1.03±0.25)个,总操作成功率100%(8/8),一次结石取净率87.5%(7/8),总结石取净率100%(8/8).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ERCP术后出血,8例患者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期间1例患者复发结石;1例患者复查发现早期壶腹肿瘤,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RCP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TnI)、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脑钠肽(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VR术患者132例.术后行1年随访,分析随访情况并分组;比较无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为识别影响CVR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筛选NYHA分级、LVEF、hsTnI、Hcy和BNP等潜在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随后,采用逐步前进法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结果 132例接受CVR术治疗的患者在随访终止时,101例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即无不良事件组),3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即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中,人工瓣膜功能衰退2例、瓣周漏1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1例、再次更换瓣膜1例、出血6例、血栓栓塞3例、恶性心律失常15例、出现死亡2例,共计发生率为23.48%(31/132).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LVEF、hsTnI、Hcy、BNP是影响CV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为Ⅲ~Ⅳ级、LVEF<45%、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升高是影响CVR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CVR术患者术后预后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术前上述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提高CVR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覆膜金属支架在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在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FCMS治疗的22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FCMS首次置入成功率、FCMS二次置入成功率、FCMS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狭窄解除率、FCMS取出成功率,胆总管残端结石消失率、溶解率及清除率,以及结石复发率.结果 FCMS首次置入成功率为72.7%(16/22)、二次置入成功率为100.0%(6/6),FCMS留置92~205 d,中位时间176 d,术后未发生急性胰腺炎、出血、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狭窄解除率为90.9%(20/22),FCMS取出成功率为100%(22/22),胰管结石消失率为68.2%(15/22),胰管结石溶解率为85.7%(6/7),胰管结石清除率为100%(7/7).随访16~50个月,胆总管残端结石复发率为4.5%(1/22),再次行ERCP成功取出结石.结论 FCMS治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安全、有效,在解除胆总管狭窄的同时可引起结石的溶解、消失,进而提高结石清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