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分子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小建中汤治疗胃溃疡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并结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收集小建中汤各药物包含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TCMSP,PubChem,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小建中汤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筛选胃溃疡相关的靶点,绘制维恩图,筛选出小建中汤与胃溃疡的交集靶点(关键靶点);再使用Cytoscape 3.7.1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君药饴糖治疗胃溃疡的关键靶点.结果 共收集到方剂潜在活性成分 142 种及靶点 282 个,潜在疾病靶点 711 个,关键靶点 111 个,度值排名靠前的关键靶点有ALB,AKT1,TP53,IL-6,TNF,IL-1β,JUN,VEGFA.GO功能富集分析得1 894 种功能,其中生物学过程 1 685 种,分子功能 133 种,细胞组成 76 种,主要包括细胞运动的正调控、蛋白激酶结合、胞质囊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 178 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君药饴糖主要通过作用于VEGFA,STAT3 等靶点促进溃疡愈合.结论 小建中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对胃溃疡发挥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张仲景运用生姜汁的经验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仲景对于药物运用之掌控可谓药尽其用、炉火纯青,如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增加芍药的用量另加饴糖即成治疗虚劳的小建中汤,增加桂枝的用量即为治疗奔豚气的桂枝加桂汤.故张仲景之用药,必须详细审视,方能见其奥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古法制备饴糖工艺论述及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饴糖古法制备方法,建立药用饴糖制备工艺.方法:对古籍中药用饴糖的性状、制备方法、制作原料进行了调研,并对古法饴糖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药用饴糖以糯米为原料最好,且唯有软胶饴适宜入药.《齐民要术》是对饴糖制备过程记录较为详细的古籍,其工艺主要包括制蘖、蒸米、混合、糖化发酵、熬糖五步.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了古法制备饴糖工艺中料液比、麦芽添加量、糖化时间、糖化温度对麦芽糖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1、麦芽添加量为20%、糖化时间10 h、糖化温度55 ℃时麦芽糖得率最高,为最佳工艺条件.结论:本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可为药用饴糖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麻黄汤和桂枝汤证治推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麻黄汤和桂枝汤均为经典老方,其有很强的代表性,组方精练,思路清晰,给后世医者在治疗外感病方面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然而在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基础上又衍变了不少方剂,如:桂枝汤重白芍,加饴糖即小建中汤,原本治外感病的方剂即成了治内伤虚劳的祖方.证治范围也逐渐扩大,方义不免被后人误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建中汤中饴糖的替代品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建中汤是临床常用经典方剂之一,其中饴糖是小建中汤用量最大的一味药,且为君药,但目前药房普遍不能供应饴糖,导致小建中汤温补中焦的功效无法发挥.分析饴糖制法及其性味功效,发现山药与麦芽同用可糖化发酵成麦芽糖,从而代替饴糖行使温中补虚的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饴糖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饴糖,性温、味甘,为药食同源之品,应用较广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饴糖仍存在名称混淆及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金匮要略》等专著,对饴糖的功效、在保健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古今制法及相关质量标准进行综述,以期为饴糖的新发展、新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唐以前黄芪建中汤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唐以前医籍中黄芪建中汤类方的初步考释,结合出土医药简帛与传世医学文献,可知汉唐称“中”者,非如宋之后仅指脾胃中气,实乃言一切胸腹中脏腑.“建中”为一种治法,而不拘于饴糖一药,当随具体病证施之.从魏晋至隋唐,黄芪建中汤逐渐减少饴糖而增量黄芪,或代以黄芪为君药,方名改称黄芪汤.宋之后内伤杂病中黄芪应用日广或发端于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黄芪建中汤及其组方单味药化学成分与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芪建中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全方由黄芪、白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7味中药组成.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通过回顾近年来黄芪建中汤及其组方单味药的研究文献,对黄芪建中汤及其组方中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体内代谢途径、代谢反应和代谢产物进行综述,为黄芪建中汤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方治验医案5则
编辑人员丨2023/8/5
医家张仲景的经方,将其运用于临床中,常获效如桴鼓之功,现整理几则运用黄芪建中汤、五苓散、吴茱萸汤、真武汤及桂枝汤治疗疑难杂病的医案,以飨同道.例1:黄芪建中汤治疗脐热案刘某,女,51岁,2018年5月12日初诊.饥饿时自觉肚脐发热1年余,在院外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诊见:时有头昏,乏力,伴失眠,饮食一般,查体:脐左侧按之有硬条索,痛连胃部,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舌淡红、苔微黄,脉沉细数.考虑中焦气虚,阴火上潜所致,予降逆建中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桂枝、生姜、大枣各10 g,白芍、炙甘草、龟板各20 g,黄芪30 g,饴糖50 g,2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建中汤证治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建中汤为临床治疗虚劳常用方剂,文章从3则临床病案(室女月水不行案、腹痛案、便秘案)探讨小建中汤的临床证治思路及加减方法,并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原文,提炼出小建中汤的证治特点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临床应用指征以虚损病后,身体瘦削,面萎疲乏,腹部拘急,喜温喜按,四体沉冷,腰背强痛,五心烦热,纳呆神钝,心悸咽干,失精梦交,喜爱甜食,脉弱无力为主;临床使用禁忌为呕家、实热、阴虚火旺及痰湿内盛者所不宜;且小建中汤中饴糖不可去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