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吸引作用及诱集效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吸引作用,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田间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980,10,0.1和0.001 g/L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对黄胸蓟马成虫及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的吸引率,测定980,10和0.1 g/L香叶醇对南方小花蝽和黄胸蓟马成虫吸引作用的时间效应以及吸引率;并进一步在田间大棚条件测定10 g/L香叶醇诱集的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成虫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石蜡油)比,测试的各浓度茉莉酸甲酯对黄胸蓟马成虫和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吸引率差异不显著,980 g/L芳樟醇对黄胸蓟马成虫吸引率显著提高,但测试的各浓度芳樟醇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的吸引率无显著变化;香叶醇纯品(980 g/L)对黄胸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提高,高浓度(10和0.1 g/L)香叶醇对南方小花蝽成虫的吸引率均显著提高,但对南方小花蝽若虫的吸引率变化不显著.不同浓度香叶醇诱集的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且980和10 g/L香叶醇在处理后2 h时诱集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浓度香叶醇诱集的,并且无论是否被黄胸蓟马成虫为害,980和10 g/L香叶醇处理的青椒苗对南方小花蝽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与对照组(喷洒清水)比,田间大棚喷洒10 g/L香叶醇的处理组在5 h内诱集的黄胸蓟马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但诱集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显著提高.[结论]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吸引率存在差异,10 g/L香叶醇能够在5 h内有效诱集南方小花蝽成虫,但不显著吸引黄胸蓟马,这些结果为利用香叶醇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UHPLC-Q-TOF/MS、GC-MS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治疗"痰、咳、喘"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陈皮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痰、咳、喘"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UHPLC-Q-TOF/MS和GC-MS结合诊断特征滤过和标准谱库比较的分析方法,表征陈皮的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陈皮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痰、咳、喘"相关的靶点;将陈皮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与"痰、咳、喘"相关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10.0软件绘制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结果 共鉴定了 108个非挥发性成分和28个挥发性成分;陈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紫苏醛、(1R,5S)-香芹醇、癸醛、(+)-α-松油醇、(-)-4-萜品醇、芳樟醇、壬醛、桔皮素、甜橙黄酮、异橙黄酮、香叶木素、枸橘苷、日当药黄素;陈皮可能通过热休克蛋白(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SCR蛋白激酶(SRC)、磷酸化蛋白激酶(AKT1)、磷酸肌醇激酶(PIK3CA)、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STAT1)等关键靶点,协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止咳平喘祛痰的治疗作用.结论 分析获得了陈皮发挥止咳平喘祛痰功效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可为其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产地白术挥发性成分HS-SPME/GC-MS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白术挥发性成分差异,为白术产地溯源、加工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联合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对不同产地11批白术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从白术样品中共鉴定出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7种,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的88.31%以上;不同产地白术8种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VIP>1,P<0.05),其中包含4种品质挥发性成分;浙江和河北白术特征品质挥发性成分为苍术酮,湖南白术特征品质挥发性成分为莪术烯、α-桉叶醇和大根香叶烯B,安徽和重庆白术特征品质挥发性成分为α-桉叶醇.结论 不同产地白术特征品质挥发性成分可为产地溯源、加工和品质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盐橘核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研究橘核Citri Reticulatae Semen盐炙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盐炙橘核 8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D101 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橘核及其盐炙品乙醇提取物、所得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16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柠檬苦素(1)、黄柏酮(2)、诺米林(3)、去乙酰基诺米林(4)、山柰酚(5)、川陈皮素(6)、香叶木素(7)、异樱花素(8)、橙皮素(9)、表儿茶素(10)、trans-p-menthane-1α,2β,8-triol(11)、白当归素(12)、香草醛(1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4)、4-[(1-ethoxy-2-hydroxy)ethyl]phenol(15)、儿茶酚(16).化合物 10 显示出较强的 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其 IC50 值为(0.015±0.001)μmol/mL,以及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为(0.010±0.005)μmol/mL.结论 化合物 8、11、15~16为首次从柑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12、14 为首次从橘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0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橘核经盐炙后,其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和网络药理学研究银甲片治疗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研究银甲片治疗盆腔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文献与对照品比对鉴定银甲片的化学成分.将化学成分和盆腔炎疾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可视化图;利用Maestro 11.9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银甲片中共鉴定 58 个化学成分,包含黄酮类、有机酸类、萜类、生物碱类.PPI分析得到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热休克蛋白 90α家族A类成员 1(HSP90AA1)、磷脂酰肌醇 3-激酶调节亚基 1(PIK3R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APK3)5 个核心靶点;KEGG 结果显示银甲片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I3K-Akt)、MAPK 等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山柰酚、木犀草素、香叶木素等成分与 SRC、HSP90AA1、PIK3R1 等 5 个核心靶点的对接构象稳定.结论:银甲片可能通过木犀草苷、山柰酚、木犀草素、香叶木素、芹菜素等活性成分调控PI3K-Akt、MAPK等通路发挥治疗盆腔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金雀花碱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通过促透剂单用及联用2种方案设计金雀花碱经皮给药系统,旨在提高金雀花碱的经皮促透量.采用卧式双室透皮扩散仪进行体外渗透试验,以筛选对金雀花碱透皮效果较好的促透剂,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和分子模拟技术初步探究该方案的促透机制.结果显示,香叶醇、薄荷醇以及二者分别与肉豆蔻酸异丙酯联用时,均有显著的促透效果(P<0.05);其中,5%香叶醇+5%肉豆蔻酸异丙酯联合应用时促透效果最佳,24h经皮累积透过量是空白组的2.02倍.促透机制的初步研究表明,最佳促透剂组合通过增加金雀花碱贴剂的释放量及与神经酰胺的紧密结合而增大药物透过量.上述方法有望应用于金雀花碱贴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组织中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从UCSC Xena平台下载LUSC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标准化和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UALCAN数据库进行验证;采用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LUSC患者中GGPS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探究LUSC患者GGPS1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基因相关系数及风险评分.通过列线图和校正曲线评价GGPS1对LUSC的诊断价值.采用STRING、GeneMANIA数据库构建GGPS1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R语言挑选与GGPS1 相关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USC患者GGPS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通过TIMER2.0数据库检索到GGPS1在多数肿瘤中表达均升高,且在LUSC中呈高表达.UCSC Xena、UALCAN数据库中GGPS1在LUSC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发现GGPS1在指标分期较晚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更高,且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显示LUSC患者GGPS1高表达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短(P<0.05).基于LASSO回归评估LUSC患者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构建LUSC患者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具有最佳预测准确度.GO、KEGG结果显示,GGPS1相关基因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调节脂质和胆固醇代谢过程、尼古丁成瘾、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GGPS1的代谢功能可能促进肿瘤发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GGPS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LUSC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GGPS1高表达与LUSC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且GGPS1表达高的患者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GGPS1可作为LUS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相较于正常肺组织,GGPS1在LUSC中表达显著升高,尤其在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阳性及晚期的患者中表达升高更明显;且GGPS1过表达是LUS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子.GGPS1有望成为新的LUSC诊治和预防的分子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木香及川木香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及川木香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切制、清炒、麸炒、纸煨方法炮制木香与川木香,测定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样品成分组成.结果:经炮制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减少,且随辅料的加入,油量变更少.鉴定出化合物木香生品38 种、清炒品36 种、麸炒品34 种、纸煨品34 种;川木香生品32 种、清炒品35 种、麸炒品35 种、纸煨品34 种.木香经过炮制后,水芹烯、桧烯、石竹烯等一些芳香成分含量降低,去氢木香内酯、石竹素、香叶基丙酮等药效成分含量逐渐升高.川木香成分变化与木香相似,但芳香成分更少.木香与川木香的相同成分有去氢木香内酯、单紫杉烯、榄香烯、木香醇、α-木香醇;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木香与川木香的含量差异物质有二氢去氢木香内酯、mokkolactone、α-木香醇、γ-木香醇、α-bergamotenol、萘、单紫杉烯、α-selinene、2-isoprope-nyl-4a,8-dimethyl-1,2,3,4,4a,5,6,7-octahydronaphthalene、(3Z,3a R,7a S)-3-ethylidene-1,2,3a,4,5,6,7,7a-octa-hydroindene、榄香烯.结论:木香与川木香挥发油中约60%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与生品相比,炮制后二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均有变化,但二者成分的差异减少.其中纸煨法对木香及川木香的化学成分影响最大,辛香气味化合物的减少与一些药效成分的增多可能是纸煨品实肠止泻的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宽叶山蒿叶与艾叶的挥发性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比较宽叶山蒿叶和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宽叶山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叶中的挥发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宽叶山蒿叶和艾叶的挥发性成分,对其共有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宽叶山蒿叶中挥发油得率在 0.16%~0.23%,平均得油率仅为 4 种艾叶的 12.03%~25.33%.2 种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 59 种和 64 种组分,共有组分 10 种,部分共有组分21 种.宽叶山蒿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艾叶中为桉油精、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聚类分析将宽叶山蒿叶的湖北蕲春种源 1(S1)和蕲艾(S8)聚为一类,其余 3 种宽叶山蒿叶和 3 种艾叶分别聚为一类.结论:宽叶山蒿叶和艾叶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艾叶中桉油精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宽叶山蒿叶,宽叶山蒿叶中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艾叶.宽叶山蒿叶中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艾叶,艾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宽叶山蒿叶;宽叶山蒿叶中含有呋喃类成分,但艾叶中未检测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玫瑰花露香气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建立了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玫瑰花露香气组分的方法,为玫瑰花露香气组分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考察了样品量、超声辅助萃取时间、萃取剂种类及其用量、分散剂种类及萃取剂与分散剂的体积比等因素对玫瑰花露香气组分萃取效果的影响.选用HP-INNOWAX色谱柱,分散液液微萃取的最优参数为:样品量7.0 mL、超声辅助萃取时间3 min、萃取剂及用量为二氯甲烷200 pL、分散剂为乙腈、萃取剂与分散剂的体积比为1∶2.结果表明:玫瑰花露香气组分共鉴定出62种香气成分,其中玫瑰细胞液鉴定出52种、玫瑰花水42种、鲜花花水46种、腌渍花水47种,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香茅醇、羟基香茅醇、丁香酚、芳樟醇、α-松油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甲基丁香酚等.玫瑰细胞液和玫瑰花水、鲜花花水和腌渍花水、不同生产厂家的玫瑰花水香气成分在其相对含量和成分组成上均存在差异.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用于玫瑰花露香气组分的测定,具有操作简单、有机溶剂用量少、快捷灵敏等优点,适合大批量样品的高通量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