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1 855份具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来自德国、英国、乌克兰、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9个国家,采样时间为2021年1月3日至9月22日。对这些样本分别采用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抗原阳性例数/核酸阳性例数)×100%]、阴性符合率[(抗原阴性例数/核酸阴性例数)×100%]、总符合率[(抗原和核酸检测一致的例数/总例数)×100%]和Kappa 值。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样本、不同特征样本和不同突变株样本的抗原检出率。结果:所有样本SARS-CoV-2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8%(569/627),阴性符合率为99.7%(1 224/1 228),总符合率为96.7%(1 793/1 855),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924;各国间的阳性符合率(除含Ct值>30样本较多的马来西亚外)、阴性符合率(除不含阴性样本的法国外)和总符合率(除法国外)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1%和6%。当Ct值<25时抗原检出率可达83.3%~100%(变异系数为6%),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出现7 d内样本总体检出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3.4%(428/458)和5%,对SARS-CoV-2突变株的总检出率为97.5%(119/122),对20份其他病毒感染样本(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肠道萨奇病毒A组16、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EB病毒和腺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真实性好,且其各指标在9个国家间差异较小,可满足大规模早期筛查SARS-CoV-2感染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东盟主要植物数据库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前,世界各国对药用植物的价值与传统医药知识资源保护越来越重视,致力于寻找药用植物的保护途径,多国已建立数据库以保存本国药用植物信息资源。对比分析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6个国家的药用植物数据库,发现目前东盟各国和中国的药用植物数据库所含内容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数据库间难以实现整合与共享,给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使用带来一定难度,建议将构建多国共同药用植物数据库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系统整理海量信息,增进各国关于传统药用植物的交流,实现药用植物信息共享,还需建立共享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优化、维护和更新方面工作量,为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持续或间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脓毒症危重患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脓毒症危重患者中,持续输注与间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病死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确定。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国、开放性的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脓毒症危重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进行持续输注,与间断输注相比能否在90 d内降低全因病死率。研究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瑞典和英国共104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纳入2018年3月26日至2023年1月11日ICU收治的患者,并于2023年4月12日完成随访。研究对象为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治疗的重症脓毒症成人患者(≥18岁)。符合条件者被随机分配至两组:一组接受连续输注(3 498例),另一组接受间断输注(3 533例)。两组均给予等量24 h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剂量。输注时长由临床医生根据治疗需求确定,或持续至患者自ICU出院,以较早者为准。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分组后90 d内的全因病死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随机分组后14 d内的临床治愈率;14 d内新出现的多重耐药菌获得、定植或感染,或艰难梭菌感染;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结果显示:经过随机分配,7 03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16)岁;女性占比35%〕符合初始分析的纳入标准,占总患者数的97.6%。在90 d的观察期内,持续输注组(3 474例患者)中有864例(24.9%)死亡,而间断输注组(3 507例患者)中有939例(26.8%)死亡。两组间病死率的绝对差异为-1.9% 〔95%可信区间(95% CI)为-4.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0.91(95% CI为0.81~1.01), P=0.08。此外,持续输注组3 467例患者中有1 930例(55.7%)临床治愈,间断输注组3 491例患者中1 744例(50.0%)临床治愈,绝对差异为5.7%(95% CI为2.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其他次要结局指标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脓毒症危重患者,经过初始分析显示,持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90 d内的病死率与间断输注相比差异并不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效应的95% CI表明连续输注在此类患者中可能并无显著效果,但仍可能让患者在临床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尼帕病毒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尼帕病毒病(NVD)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致死率达40%~7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20多年来国际高度关注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尼帕病毒(NiV)是NVD病原体,其自然宿主是狐蝠科的果蝠。NiV可致人和动物感染,临床谱广泛,包括无症状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致命性脑炎甚至死亡。NiV自1999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被发现以来,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流行。NiV主要通过蝙蝠-猪-人、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际传播。目前,尚无NVD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我国目前没有NVD病例报道,但我国与NVD主要流行国家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频繁,并且已在我国相关蝙蝠体内也检测到了NiV抗体,我国存在NVD输入与本地流行潜在风险。本文围绕NVD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等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NV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发热患者标本检测到人畜共患的亨尼帕病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于2022年8月4日在线发表文章,题目为中国发热患者标本检测到人畜共患的亨尼帕病毒(A Zoonotic Henipavirus in Febrile Patients in China)。科研工作者在山东省医院采集的发热患者咽拭子中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到一种新型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命名为琅琊亨尼帕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简称琅琊病毒。随后在山东和河南的发热患者标本和当地食虫目动物(鼩鼱,shrew)标本中也检测出琅琊病毒。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亨尼巴病毒属病毒可以分为两大组,其中第一组含两个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毒,包括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可以引起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以及在马来西亚发现的可以引起人类病毒性脑炎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以上两个病毒是亨尼帕病毒属的最重要成员,蝙蝠为以上两种病毒的中间宿主。本次发现的琅琊病毒则与另外一些在鼩鼱和啮齿类动物中发现的病毒形成亨尼帕病毒属的第二组病毒。这也是首次发现该组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乙脑:乙脑预防控制的新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于200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15岁以下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之后我国儿童型乙脑发病人数大幅度降低。但是自2006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成人型乙脑的暴发流行,对当地形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此外,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出现大量成人型乙脑,成人型乙脑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国内外成人型乙脑的流行现状,并对成人型乙脑预防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马来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君主立宪联邦制国家。导致民众死亡前3位的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脑卒中,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结肠直肠癌、AD发病率明显增加。马来西亚医保体系公私互补,传统医学包括马来医学、中医学、印度医学、顺势疗法及伊斯兰医学等。尽管中医药、针灸尚未纳入医保,但在华人的带动下应用较为广泛。目前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医药接受度有待提高,中医药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科研有待拓展和深入。希望未来通过推动中医立法,提高民众认知度,着重教育与培训、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等,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4年5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2024年5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5月监测到12种传染病在全球36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低风险事件39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32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登革热,埃塞俄比亚、刚果(金)、津巴布韦、喀麦隆、科摩罗、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的猴痘,安哥拉、乍得、阿富汗、尼日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尼日尔的脊髓灰质炎,玻利维亚的黄热病,刚果(金)的埃博拉出血热,也门的白喉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无重点关注疫情,建议出国旅行者一般关注中国周边亚洲国家(孟加拉国、新加坡、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阿根廷、危地马拉和布基纳法索的登革热疫情,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金)、喀麦隆、科摩罗、索马里和津巴布韦的霍乱疫情,安哥拉、乍得、阿富汗、尼日利亚、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和尼日尔的脊髓灰质炎,刚果(金)、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猴痘、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的炭疽,刚果(金)的埃博拉出血热,沙特阿拉伯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也门的白喉,美国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玻利维亚的黄热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4年4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对2024年4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4月监测到29种传染病在全球43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27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22个,中风险事件33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登革热,柬埔寨和美国的猴痘,埃塞俄比亚、也门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巴西的黄热病,巴西和阿根廷的基孔肯雅热,格鲁吉亚、捷克、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百日咳,俄罗斯的麻疹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建议出国旅行者重点关注中国周边亚洲国家(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尼泊尔、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新加坡)、马里、阿根廷、巴西、法国和秘鲁的登革热疫情,也门、索马里、刚果(金)和莫桑比克的霍乱疫情,阿根廷和巴西的基孔肯雅热,尼日利亚的拉沙热,亚美尼亚的猩红热以及巴西的黄热病疫情,一般关注格鲁吉亚、捷克、俄罗斯、拉脱维亚的百日咳疫情,苏丹、智利、孟加拉国、萨摩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登革热疫情,马拉维、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阿富汗、巴西和科摩罗的霍乱疫情,索马里、南苏丹、也门、刚果(金)、乍得和尼日利亚的脊髓灰质炎疫情,美国、柬埔寨和刚果(金)和刚果(布)的猴痘疫情,俄罗斯、布基纳法索、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阿富汗的麻疹疫情,阿根廷的鹦鹉热疫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基因组挖掘策略的链霉菌活性天然产物发现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利用基因组挖掘策略在链霉菌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方法 首先,全测序获得马来西亚链霉菌(Streptomyces malaysiensis DSM 41697)全基因组序列.利用 antiSMASH等在线工具对马来西亚链霉菌编码的潜在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初步预测.利用 Blast、2ndFind 等网站,确认基因簇中各基因的边界并对其功能进行注释,寻找目标基因簇.其次,尝试不同的发酵条件,并通过 HPLC、LC-MS初步确定目标化合物是否产生.最后,分离和纯化目标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结果 来自马来西亚链霉菌基因组的两个基因簇分别被命名为帕达酰胺生物合成基因簇和苯扎他汀生物合成基因簇.结合 Blast 和 2ndFind 软件分析,对基因簇进行边界确定和功能注释.通过尝试多种发酵条件,分离纯化获得了 3 种帕达酰胺类化合物和 1 种苯扎他汀类化合物.它们分别被鉴定为帕达酰胺 A、帕达酰胺 B、帕达酰胺 A'和马来霉素.结论 以基因组挖掘策略为指导,从微生物基因组中发现可能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通过多种发酵条件确定目标基因簇对应的产物是可行的.该策略为解决各类天然产物的来源及发现新结构天然产物提供了新思路,为活性化合物的寻找及其合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