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关节感染患者2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骨关节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体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诊断为骨关节感染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25例患者中,四肢与其他部位骨髓炎占75.6%(170/225),化脓性关节炎占16.0%(36/225),脊椎骨髓炎占8.4%(19/225);非植入物相关感染占80.4%(181/225),植入物相关感染占19.6%(44/225)。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48.4%(109/225)]、肢体运动障碍[47.6%(107/225)]、局部肿胀[28.9%(65/225)]、发热[28.0%(63/225)]、脓性渗出物增多[24.9%(56/225)]为主。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局部疼痛[55.8%(101/181)比18.2%(8/44)]、发热[31.5%(57/181)比13.6%(6/44)]比例较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更高,而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脓性渗出物增多比例[50.0%(22/44)]较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18.8%(34/181)]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9、5.60、18.45,均 P<0.050)。225例患者中63例(28.0%)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主要为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225份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58.5%,62/106),34.0%(36/106)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1.3%(12/106)。40.4%(91/225)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2.9%(74/225)的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非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43.6%(79/181)比27.3%(12/44)]和C反应蛋白[37.6%(68/181)比13.6%(6/44)]升高比例高于植入物相关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9.19, P=0.047、0.002)。 结论:骨关节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肢体运动障碍、局部肿胀、发热、脓性渗出物增多为主,易合并软组织感染和血流感染,常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假体用于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精准重建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3D个体化假体在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1年9月,回顾性分析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上肢显微修复皮瓣覆盖后遗留骨和关节缺损患者12例,其中腕部不完全离断1例,手指、掌骨缺损2例,指骨间关节缺损4例,桡腕关节骨缺损4例,月骨缺损1例。其中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3.0 cm~12.0 cm×18.0 cm,骨缺损长度2.5~8.5(平均3.64) cm。对于不完全离断和完全离断肢体采取一期断肢(指)再植,二期行软组织修复,三期对遗留的骨和关节缺损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手指软组织缺损给予一期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二期采用3D打印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术后根据X线片结果,按照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骨和关节缺损断端与假体的骨整合情况。同时测量前臂及手部各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TAM)。出院后1、2、3、6、9、12个月于门诊复查患肢正、侧位X线片,此后根据软组织及骨组织康复情况于门诊复查。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无坏死及感染,骨关节缺损处无感染,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结果优10例,良2例,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5例,可2例。植入桡骨远端及桡骨干假体患肢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42°(平均37.3°),腕关节屈曲40°~55°(平均43.5°);掌指骨假体指、腕关节活动度为60°~70°(平均65.7°)。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是安全和精准有效的,可有效恢复上肢骨和关节缺损处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骨关节感染诊断的潜在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骨关节感染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胸科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月至12月临床确诊为骨关节感染的37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穿刺或手术途径获取感染病灶核心部位组织样本,分别对样本进行分枝杆菌、需氧菌和厌氧菌常规培养,结核分枝杆菌(MTB)-DNA扩增检测及mNGS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mNGS和常规培养病原体及单纯细菌感染检出率。以临床确诊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培养、mNGS和MTB-DNA扩增检测对骨关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三种方法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7例患者年龄32~90岁。感染部位:31例为脊柱,6例为其他骨关节。入院前症状:12例患者表现为感染部位疼痛和发热,11例表现为疼痛,5例表现为疼痛和活动受限,5例表现为疼痛、发热、乏力及食欲减退,2例表现为疼痛、发热及活动受限,1例表现为疼痛伴体质量减轻,1例表现为疼痛、发热伴腹泻。mNGS共发现3类病原微生物,累计检出频次为42例次,其中细菌39例次(包括10个菌属),占92.8%(39/42);真菌2例次,占4.8%(2/42);柯克斯体1例次,占2.4%(1/42)。37例患者中单纯细菌感染29例,占78.4%(29/37);单纯真菌感染2例,占5.4%(2/37);单纯柯克斯体感染1例,占2.7%(1/37);5例患者同时检测出两种及以上病原体,占13.5%(5/37)。37例患者mNGS和常规培养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100.0%(37/37)和67.6%(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87, P<0.05);29例单纯细菌感染患者mNGS和常规培养检出率分别为100.0%(29/29)和69.0%(2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913, P<0.05)。常规培养、mNGS和MTB-DNA扩增检测诊断骨关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95% CI:0.866~1.000, P<0.05)、1.000(95% CI:1.000~1.000, P<0.05)和0.958(95% CI:0.866~1.000, P<0.05),诊断效能均较好。37例患者均根据mNGS及常规培养结果进行针对性抗感染药物治疗,其中28例接受手术干预。随访至2020年4月30日,1例患者死亡。随访3个月后患者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分别为(5.5±1.5)×10 9/L、(41±38)mm/h和(5.0±4.6)mg/L,均低于抗感染治疗前水平[(8.0±2.9)×10 9/L、(79±42)mm/h和(63±5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36、8.302和6.373, P均<0.05)。 结论:mNGS对于骨关节感染的鉴别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肌腱外露的患者6例,均应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ALTF修复。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60(46.0±8.1)岁,损伤原因:5例交通事故损伤,1例机器挤压伤。4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中,2例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例伴髌骨缺损及腓骨骨折,1例伴腓骨骨折;2例上肢软组织缺损均伴骨和肌腱外露,无骨折;创面面积为25.0 cm×12.0 cm~35.0 cm×19.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ALTF覆盖创面,采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来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面积为26.0 cm×13.0 cm~36.0 cm×15.0 cm。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游离皮片植皮覆盖。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近端部分坏死。随访6~24(16.7±5.0)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无磨损破溃。皮瓣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评定标准,4例恢复到S 3,2例恢复到S 2。2例上肢损伤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良;4例下肢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3例为优,1例为良,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2例为优,2例为良。供区均无感染,无功能缺失。 结论:游离ALTF穿支较恒定,皮瓣修复时可重建部分感觉,利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穿支血管可靠,是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多形核细胞比例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液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多形核细胞(polymorphonuclear cells,PMN)比例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9例(92膝)患者,男13例(20膝)、女46例(72膝),年龄(65.17±7.49)岁(范围48~79岁),体质指数(27.64±3.74)kg/m 2(范围17~36 kg/m 2)。单膝26例,双膝33例;左侧46膝,右侧46膝;诊断为骨关节炎54例(84膝),类风湿关节炎5例(8膝)。患者住院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前30 min、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检测术中(反映术前正常水平)、术后第2、5和35天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分析其变化规律。术中取切开关节囊后未混血的关节液,术后第2、5和35天以髌骨外上缘为穿刺点抽取关节液。研究终点为诊断为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或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完成90 d的随访。 结果:术后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术前、术后第2天、第5天、第35天关节液WBC计数分别为0.222(0.100,0.567)×10 9/L、20.011(14.573,29.129)×10 9/L、6.080(3.676,8.797)×10 9/L、0.533(0.394,0.749)×10 9/L,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7.34, P<0.001);关节液PMN比例分别为19.9%(15.0%,30.0%)、96.0%(95.0%,97.0%)、91.0%(89.0%,93.0%)、20.5%(15.6%,26.9%),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2.52, P<0.001);术前和术后第35天关节液WBC计数与PM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液WBC计数和PMN比例短期内快速升高,然后以不同速率下降至术前水平。急性应激期(术后5 d内)参考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推荐阈值诊断感染可造成假阳性;术后第3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可作为排除早期感染的依据,关节液PMN比例可能比WBC计数更具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8膝),女性14例(14膝),年龄65.7岁(范围:54~83岁)。患者在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关节外畸形。手术采用髌旁外侧入路,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先垂直截骨,再水平截骨;股骨髁采用摆锯手工切除外髁残存软骨直至软骨下骨。选择合适假体,术中反复确认间隙的松紧度及关节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个月(范围:8~40个月)。术后未发现切口渗出、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及术后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KS由术前的(46.5±3.1)分降至(22.4±3.3)分( t=13.4, P=0.00),KSS由术前的(69.5±8.7)分升至(90.2±7.4)分( t=16.9, 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外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创伤小等优势,近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使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69足)DIA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22~61岁[(47.2±8.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2足,Ⅲ型15足,Ⅳ型12足。根据Essex-Lopresti分型:舌形骨折43足,关节面塌陷型23足,无法分型3足。30例(35足)采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辅助、经皮或经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A组),30例(34足)采用传统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复位质量通过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及B?hler角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2±11.3)个月]。A组术前等待时间为(3.4±1.3)d,低于B组的(6.9±1.9)d( P<0.05);A组手术时间为(91.7±10.3)min,B组为(92.8±11.5)min( P>0.05);A组住院时间为(7.0±1.4)d,低于B组的(12.7±1.7)d( 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复位丢失。A组跟骨高度为(48.9±2.0)mm,B组为(49.3±2.6)mm( P>0.05);A组跟骨长度为(83.2±2.9)mm,B组为(83.5±2.7)mm( P>0.05);A组跟骨宽度为(35.8±2.3)mm,B组为(35.1±1.3)mm( P>0.05);A组B?hler角为(24.7±6.4)°,B组为(25.9±5.8)°( 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评分为(87.1±8.5)分,B组为(86.7±7.8)分( P>0.05);A组优良率为89%(31/35),B组为88%(30/34)( P>0.05)。A组Maryland评分为(85.3±9.5)分,B组为(84.9±9.5)分( P>0.05);A组优良率为86%(30/35),与B组85%(29/34)( P>0.05)。A组VAS为(2.3±1.5)分,B组为(2.5±1.5)分( P>0.05)。A组无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B组1足出现切口浅表感染,3足出现切缘皮肤坏死,1足出现深部感染( P<0.05)。 结论: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器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DIACFs,可以取得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术前等待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相关并发症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证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对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内代偿截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股骨侧关节外畸形(EAD)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系统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伤科接受一期TKA的9例合并有股骨侧EAD的终末期KO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19~77岁);单纯冠状面畸形5例(内翻10°~27°,平均18.2°),单纯矢状面畸形3例(向后成角15°~35°,平均22.6°),冠状面与矢状面联合畸形1例(内翻16°,向后成角31°);血友病发育不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8例。比较术前及术后患侧膝关节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5~47个月,平均33.2个月,机械轴角度由术前的12.4°±4.1°恢复至末次随访的1.4°±0.9°( t=7.954, P<0.01),HSS由术前的28±14提高到87±7( t=-11.174, P=0.013),ROM由56°±22°增加至99°±8°( t=-5.480, P=0.010)。期间无关节不稳、感染、骨折、腓总神经损伤和早期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伴有股骨侧EAD的KOA患者,关节内代偿截骨与同期TKA能有效恢复患肢的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通过术前测量、软组织评估和3D打印等系列措施,可提高手术精准度、降低手术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形态学测量在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形态学测量在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8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44例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1例;年龄60~88岁,平均67.2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5例,Ⅲ型9例。均行三维形态学测量评估跟骨后关节面损伤情况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固定更换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跟骨的三维形态学参数,包括跟骨水平长度、跟骨后关节面高度、跟骨前部长度及高度、Gissane角、B?hler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17.1个月。31例跟骨后关节面塌陷>2 mm,13例跟骨体及后关节面外侧部整体后移>3 mm,均伴有跟骨外侧壁骨折。手术时间55~105 min,平均85.1 min。术中出血量30~130 ml,平均74.9 ml。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5~8次,平均6.5次。术中均未更换内固定。术后2例出现皮肤切口感染。末次随访的跟骨水平长度[(76.9±4.1)mm]、后关节面高度[(24.2±2.1)mm]、Gissane角[(124.8±7.2)°]、B?hler角[(29.0±6.2)°]较术前[(75.5±5.2)mm、(22.5±2.9)mm、(107.6±8.5)°、(18.3±5.5)°]均有明显改善( P<0.01)。而跟骨前部长度及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VAS[(1.1±0.9)分]和AOFAS踝-后足评分[( 86.4±6.2)分]较术前[ (4.4±0.9)分、(49.9±6.3)分]明显改善( P<0.01)。其中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13例,良26例,一般5例,优良率为87%。 结论:三维形态学测量可充分评估跟骨骨折的损伤情况,为老年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术前设计提供数据参考,进而有效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缓解疼痛及改善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解剖及在膝前外侧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解剖研究,并探讨其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对4例8侧成人下肢冰鲜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并记录穿支蒂长、穿支起始部外径及皮肤穿出点位置。临床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5例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3.4岁;其中2例合并韧带损伤和(或)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0 cm~8.0 cm×5.0 cm,切取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面积10.0 cm×5.0 cm~13.0 cm×6.0 cm,术前行微泡超声造影寻找膝上外侧动脉优势穿支血管并标记皮肤穿出点,术中使用CDU确认优势血管皮肤穿出点,根据膝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设计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缺损区。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按照Bai-ly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解剖发现,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蒂长(8.2±0.9)cm,起始部外径(1.1±0.2)mm。临床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3个月,皮瓣术后2周Ⅰ期愈合,均未出现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外形无明显臃肿,皮瓣色泽、弹性同周围皮肤相近,膝关节功能评定:优4例,良1例,膝关节屈、伸范围100°~150°,患者对膝关节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管径、蒂长理想,其螺旋桨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外观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