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通道内镜腰椎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0~84(69.8±4.7)岁。60例患者均采用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术中是否应用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分为2组:非强化组患者32例,在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后,直接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强化组患者28例,采用经中空椎弓根螺钉注入骨水泥后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腰痛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邻近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丢失等指标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其中强化组3例患者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各1例患者术中发生神经根外膜撕裂,经处理或观察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0~18(12.8±2.6)个月。组内比较,强化组和非强化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VAS评分、ODI、邻近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术前分别为(7.3±1.5)分和(7.5±1.3)分、33.3%±5.1%和34.0%±4.8%、(6.62±1.37)mm和(6.59±1.47)mm,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1.7±0.8)分和(2.4±0.6)分、14.7%±2.9%和15.1%±2.8%、(6.12±1.29)mm和(5.96±1.11)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1.0)分和(1.5±0.9)分、9.2%±2.9%和10.1%±2.2%、(4.32±0.97)mm和(5.22±1.10)mm;固定节段Cobb角明显升高,术前分别为15.20°±3.38°和14.73°±2.48°,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27.06°±1.55°和26.58°±2.2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42°±1.51°和23.43°±2.15°: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邻近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0、3.36、6.14, P值均<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非骨水泥强化的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相比,应用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的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同样能够实现椎管的有效减压,且有助于维持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的椎间稳定性,但可能加速邻近椎间隙的退变,不应常规作为预防螺钉松动的处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14例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4.57±1.69)岁(范围12~17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1型2例、B2型3例、B3型1例、C1型2例、C2型5例、C3型1例;Torode-Zieg分型,Ⅲb型2例、Ⅳ型12例;Young-Burgess分型,APCⅡ型1例、APCⅢ型1例、LCⅠ型2例、LCⅢ型2例、VS型8例。记录骶髂螺钉通道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骨盆不对称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评分、螺钉置入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骨盆不对称性和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螺钉8例、辅助行三角固定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85±10.26)个月(范围12~51个月)。S 1骶髂螺钉通道高度(14.85±3.59)mm(范围8~22 mm),宽度(13.78±2.64)mm(范围9~19 mm);S 2骶髂螺钉通道高度(14.07±3.08)mm(范围8~21 mm),宽度(12.64±2.84)mm(范围7~19 mm)。手术时间(63.57±21.61)min(范围20~120 min),术中出血量(65.71±41.83)ml(范围20~20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复位满意率为93%(13/14)。骨盆不对称性,术前(18.14±6.07)mm(范围9~33 mm),术后1周(5.43±2.44)mm(范围3~13 mm),末次随访时(4.64±2.27)mm(范围3~1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21, P<0.001)。VAS评分,术前(6.93±1.21)分(范围5~9分)、术后1周(3.93±0.99)分(范围3~6分)、末次随访时(1.21±0.97)分(范围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0.89, P<0.001)。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为(86.14±7.35)分(范围70~95分),其中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13/14)。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置入均位于骨质内,螺钉置入准确率100%。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仅1例患者诉钉尾部不适感。 结论:对青少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机器人辅助骨盆后环通道螺钉内固定具有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是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脊柱外科提出的要求,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应运而生。现阶段脊柱机器人手术系统主要应用于辅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用场景单一。本文对脊柱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优势和局限性、脊柱机器人辅助置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应用脊柱机器人的关键技术、X线辐射暴露、学习曲线和成本收益分析、脊柱机器人拓展应用和未来技术进行综述。未来机器人辅助自主置钉、椎板切除减压、肿瘤活组织检查及切除、对骨质疏松患者智能规划置钉、软组织识别和反馈及微创手术通道建立是对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的更高要求。脊柱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颈椎、脊柱骨盆固定、脊柱肿瘤、脊柱畸形手术等方面发挥其精准、稳定、微创的优势,同时提高手术效率和成本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伏隔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1在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 CCI)方法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探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内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 TRPA1)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10只雄性昆明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建模后第7天两组小鼠NAc内TRPA1表达变化。另2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CCI小鼠注射A967079(A96)组(CCI+A96组)、CCI小鼠注射PBS组(CCI+PBS组)、SHAM小鼠注射A967079组(SHAM+A96组)和SHAM小鼠注射PBS组(SHAM+PBS组)。建模后第7天于手术对侧NAc内注射TRPA1拮抗剂A967079或其溶剂PBS,检测各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后2、4、6 h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 latency, TWL)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CCI组小鼠手术对侧NAc脑区TRPA1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加( P<0.05)。与CCI+PBS组比较,CCI+A96组小鼠给药后2、4 h TWL明显升高( P<0.05),并于给药后6 h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状态( P>0.05);SHAM+A96组与SHAM+PBS组之间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Ac TRPA1参与坐骨神经CCI所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松质骨的衰减和弥散——超声引导脊柱导航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结合Micro-CT扫描数据了解椎体松质骨的声学特性,以此作为脊柱融合手术中超声导航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块牛脊椎松质骨块和2块人同种异体脊椎松质骨块模拟椎弓根螺钉通道内松质骨的情况,用Micro-CT扫描获得各骨标本的CT参数,用中心频率分别为2.2、2.5、3、12 MHz的无聚焦宽频换能器,分别对其进行超声透射实验,通过水听器检测穿过骨块样品的超声波振幅、声衰减和声速数据,计算骨块样品对不同频率超声波的衰减及声速影响。结果:高密度人同种异体骨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高于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均 P<0.05),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低于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均 P<0.05)。4块骨样本在4个不同频率下,超声波振幅随骨块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均 P<0.05),声衰减随骨块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均 P<0.05)。随着频率的增加,低频超声(2.2、2.5、3 MHz)下2 mm薄牛松质骨的声衰减逐渐减小[( r(牛骨1)=0.95, r(牛骨2)=0.89,均 P<0.05],4块骨样本声速均逐渐增大[ r(牛骨1)=0.71, r(牛骨2)=0.81, r(高密度人同种异体骨)=0.35, r(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0.61,均 P<0.05]。牛松质骨中,在相同的低频超声(2.2、2.5、3 MHz)下,声速随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均 P<0.05)。 结论:松质骨骨块的CT参数特征和多种频率超声透射下的声学特性具有相关性,为超声导航系统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盆与髋臼的解剖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因此,就创伤骨科医生而言,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处理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急诊处理、骨折分型、手术时机、骨折复位质量、合并伤及医师的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骨折的预后。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正在发生转变,同时计算机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给骨盆与髋臼骨折的诊治带来了新的推动。本期共有6篇骨盆与髋臼骨折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到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髋臼骨折前方手术入路的改良、骨盆与髋臼骨折的通道螺钉技术及老龄化问题等,希望对读者的临床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和“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dult spine deformity”“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检索2022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OLIF的解剖学优势、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以及解剖学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共98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通过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的天然间隙放置工作通道,从椎间隙斜前方直达手术节段完成间接减压,避免了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感染风险。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的脊柱畸形,但矫形能力相对有限;可通过置入带角度的融合器及合理规划融合器置入区域矫正腰椎前凸角,有效恢复躯干平衡。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时需注意,由于其特殊的手术入路,操作时会对腰交感链及腰丛神经、腰椎节段动脉及髂血管、终板等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结论:OLIF是微创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及恢复躯干平衡,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等优势。由于其对脊柱畸形的矫形能力相对有限,为避免OLIF解剖学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完善CT、MRI及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circRNA表达谱及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子痫前期(PE)孕妇胎盘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谱,构建cir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揭示PE发病的相关通路及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的42例PE孕妇(PE组)和3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胎盘组织。(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其中5对PE组和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circRNA谱。(2)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其中6个差异表达circRNA在PE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靶miRNA和分析共表达mRNA,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并对差异表达circRNA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Kendall tau-b相关分析检验3个差异表达circRNA与PE发生风险、临床特征的相关性。(5)选择circRNA_05393进行后续功能研究,使用小分子干扰RNA、过表达质粒分别敲低或提高滋养细胞系HTR-8/SVneo细胞中circRNA_05393的表达水平,采用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体外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成管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管能力。结果:(1)高通量测序发现了72个差异表达circRNA,其中35个上调,37个下调。(2)qRT-PCR技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E组孕妇胎盘组织中circRNA_00673(分别为1.306±0.168、2.059±0.242; t=2.356, P=0.021)和circRNA_07796(分别为1.275±0.232、1.954±0.230; t=2.018, P=0.047)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circRNA_05393(分别为1.846±0.377、0.790±0.094; t=3.138, P=0.00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3)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中包含3个circRNA、8个miRNA和53个mRNA。GO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铁离子稳态、动作电位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动作电位等通路,细胞组分方面主要富集于皮质细胞骨架,质膜成分等,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电压门控钠通道活性、碱性氨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相互作用网络中的mRNA主要富集于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p53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rcRNA_05393表达下调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 OR=0.044,95% CI为0.003~0.596; P=0.01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ircRNA_05393与PE孕妇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相关( P均<0.05)。(5)敲低或过表达circRNA_05393显著降低或增加HTR-8/SVneo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P均<0.05),但对细胞成管能力、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 P均>0.05)。 结论:胎盘组织中circRNA表达谱的构建、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的探索为揭示特定circRNA在PE发生中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可能。抑制circRNA_05393可能通过减少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来参与PE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7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的5例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81、86、77、91、87岁;左侧1例,右侧4例。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1例,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6、10、5、7 d。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1∶1模型定制具有大转子钩、环扎线缆通道及类骨小梁微孔结构的个体化钢板、患侧股骨与关节假体,虚拟术中操作并制定手术计划。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5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2、7、10、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浅表及假体深部感染。5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3、2.0、3.3 h,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1、30、38、27、30 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0、300、300、500、60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8、9、15、14、11 d。4例患者术中输血,输血量分别为300、900、150、1 050 mL。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心脏疾病而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脑梗死出现对侧肢体活动不利,术后7个月因再发脑梗死而死亡。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6、77、69分。所有患者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肢体功能,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钆增强MRI检测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积水的技术操作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梅尼埃病的诊断过去一直缺乏客观依据,钆增强颞骨MRI检测内淋巴积水技术的应用使得在临床上确诊梅尼埃病成为可能。本文描述了钆增强MRI检测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的研究背景与相关基础、临床操作方法、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对梅尼埃病临床研究的影响,还介绍了其他内耳疾病的内淋巴积水检测情况。钆对比剂投放的方法包括鼓室注射法和静脉注射法,前者药物从鼓室经过卵圆窗的镫骨环韧带和圆窗膜、以及从血液经中轴的Schwalbe耳蜗血管球等通道进入内耳外淋巴腔隙。图像采集一般采用基于3T磁共振成像仪的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脉冲序列,图像重建采用实部数据或幅度重建算法。经鼓室注射投放钆效果较好,临床适用人群广泛,但对操作要求较高;静脉注射钆对比剂的操作方便,但是内耳增强效果总体欠佳,且有潜在的肾脏毒副作用,肾脏功能不良者无法接受该检查。内淋巴积水程度的评估方法包括半定量的各个分区面积或体积比值法和形态学判定法,其中半定量法存在较大误差,形态学判定法使用较为简便,但是,前提条件是要排除潜在的技术性问题导致的假阳性。近期报道的新的形态学判定法有较大改进,其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钆增强MRI检测内淋巴积水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国内外梅尼埃病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