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椎体强化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是否合并术后椎体感染、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1年是否残余腰背痛等信息.根据术后1年患者是否残余腰背痛,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术后残余腰背痛组和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先对2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02例OVCF患者,其中术后残余腰背痛组患者52例、术后无残余腰背痛组550例.2组患者是否有脊柱外伤史、是否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情况、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062,P=0.000;x2=6.453,P=0.011;(3.65±0.70)mL,(4.25±0.94)mL,t=-2.249,P=0.031;x2=12.366,P=0.000;(30.93±3.97)%,(23.21±4.02)%,t=6.917,P=0.000;12.41 °±3.69°,6.82°±2.63°,t=0.065,P=0.0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 Kümmell 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1年椎体高度压缩比偏大、术后1年椎体后凸Cobb角偏大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1年仍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β=1.682,P=0.031,OR=0.153;β=0.893,P=0.047,OR=2.202;β=0.635,P=0.014,OR=0.359;β=0.721,P=0.040,OR=0.762).结论:合并Kümmell病、骨水泥分布不理想、术后椎体高度和椎体后凸畸形矫正不佳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残余腰背痛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通道内镜腰椎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0~84(69.8±4.7)岁。60例患者均采用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术中是否应用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分为2组:非强化组患者32例,在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后,直接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强化组患者28例,采用经中空椎弓根螺钉注入骨水泥后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腰痛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邻近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丢失等指标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其中强化组3例患者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各1例患者术中发生神经根外膜撕裂,经处理或观察未发生严重后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0~18(12.8±2.6)个月。组内比较,强化组和非强化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VAS评分、ODI、邻近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术前分别为(7.3±1.5)分和(7.5±1.3)分、33.3%±5.1%和34.0%±4.8%、(6.62±1.37)mm和(6.59±1.47)mm,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1.7±0.8)分和(2.4±0.6)分、14.7%±2.9%和15.1%±2.8%、(6.12±1.29)mm和(5.96±1.11)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1.0)分和(1.5±0.9)分、9.2%±2.9%和10.1%±2.2%、(4.32±0.97)mm和(5.22±1.10)mm;固定节段Cobb角明显升高,术前分别为15.20°±3.38°和14.73°±2.48°,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27.06°±1.55°和26.58°±2.2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42°±1.51°和23.43°±2.15°: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邻近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0、3.36、6.14, P值均<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非骨水泥强化的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相比,应用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的单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同样能够实现椎管的有效减压,且有助于维持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的椎间稳定性,但可能加速邻近椎间隙的退变,不应常规作为预防螺钉松动的处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或伤椎置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PSV)与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PSIS)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所有关于对比PSV与PSIS治疗OTL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病例对照试验(CCT)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行Meta分析。按照治疗术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PSV组和PSI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早中远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早中期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术后早中远期Cobb角、术后早中远期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VBH)及内固定物失效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870例,其中PSV组433例,PSIS组4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 WMD=7.07,95% CI -4.00,18.13, P>0.05)、术中出血量( WMD=0.62,95% CI -7.19,8.43, P>0.05)、术后切口感染率( OR=0.65,95% CI 0.10,4.08, P>0.05)、术后早期Cobb角( WMD=-0.19,95% CI -0.43,0.05, P>0.05)、术后早期VBH( WMD=0.91,95% CI -1.30,3.13,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早期VAS( WMD=-0.59,95% CI -1.02,-0.15, P<0.05)、术后中期VAS( WMD=-0.41,95% CI -0.65,-0.16, P<0.05)、术后远期VAS( WMD=-0.51,95% CI -0.59,-0.43, P<0.05)、术后早期ODI( WMD=-6.26,95% CI -9.65,-2.87, P<0.05)、术后中期ODI( WMD=-2.44,95% CI -3.43,-1.45, P<0.05)、住院时间( WMD=-2.65,95% CI -4.61,-0.68, P<0.05)、术后中期Cobb角( WMD=-1.40,95% CI -2.41,-0.39, P<0.05)、术后远期Cobb角( WMD=-1.06,95% CI -1.59,-0.52, P<0.05)、术后中期VBH( WMD=3.06,95% CI 1.31,4.81, P<0.05)、术后远期VBH( WMD=4.11,95% CI 2.44,5.77, P<0.05)及内固定物失效率( OR=0.26,95% CI 0.11,0.59, P<0.0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SV较PSIS治疗OTLF,虽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感染率,但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维持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降低内固定物失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不同重建方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髂骨周围(Ⅰ区、Ⅰ+Ⅱ区、Ⅰ+Ⅳ区)恶性肿瘤的切除、不同重建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3例髂骨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骨盆肿瘤切除钉棒系统以及半骨盆重建,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对患者的临床效果、生存率、并发症、肢体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0~79个月)。11例生存,1年总生存(OS)率82.6%(19/23)、3年OS率65.2%(15/23)、5年OS率52.2%(12/23);未涉及髋臼者3年OS率70.6%,涉及髋臼者3年OS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82,P=0.041);合并有伤口不愈合、脱位等并发症共7例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方式患者术后功能评分(23.6±1.3)分,普通半骨盆及钉棒半骨盆重建患者术后功能评分(18.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1)。 结论:髂骨周围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椎弓根钉棒固定重建的临床效果优于钉棒半骨盆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普通髓内钉与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普通髓内钉与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威海卫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予普通髓内钉内固定,观察组予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33、0.19、0.34、0.58、0.37,均 P >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80.21±6.52)min]长于对照组[(75.92±8.15)min],骨折愈合时间[(9.25±1.12)周]短于对照组[(10.05±1.3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9、3.37,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2/53),低于对照组的16.98%(9/53)(χ 2=4.97, P=0.025);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2.84±6.58)分、(85.55±7.9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8.35±7.54)分、(79.92±9.94)分( t=3.26、3.22,均 P < 0.05)。 结论: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可改善髋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 OR=2.45,95% CI 1.81~7.50, P<0.01)、手术方式( OR=4.56,95% CI 1.86~8.44, 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 OR=5.77,95% CI 2.85~9.20, P<0.01)、骨水泥黏度( OR=7.36,95% CI 1.01~1.77, P<0.01)、骨水泥弥散比( OR=6.84,95% CI 1.69~13.39, P<0.01)、骨水泥交织度( OR=8.97,95% CI 2.29~14.97, 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 OR=6.39,95% CI 1.06~9.47, 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 OR=7.93,95% CI 1.64~11.84, 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 OR=6.78,95% CI 1.84~6.96, 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 OR=9.55,95% CI 2.26~9.38, 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 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方式治疗高龄腰椎不稳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方式治疗高龄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高龄腰椎不稳症患者65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心组( n=35)、空心组( n=30)。实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骨水泥强化普通实心螺钉,空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分级、融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体变形指数。 结果:空心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实心组( 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空心组坚强骨融合率(93.33%)与实心组(9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空心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实心组,Cobb角、椎体变形指数小于实心组( P<0.05);术后3、6个月空心组VAS及ODI评分低于实心组,JOA评分高于实心组( P<0.05);术后1个月空心组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实心组( P<0.05);空心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与实心组(2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水泥强化普通实心螺钉、空心螺钉均骨融良好,术中失血量相当,但骨水泥强化空心螺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并可有效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减轻疼痛及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腰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质骨轨道螺钉与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 3/4或L 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48、12.004, 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 4 2枚椎弓根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 结论:与TT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应证的影像解剖学观察及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肋骨入路行椎体强化术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数据库2019年1—12月100例患者的胸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20~70岁。利用CT影像模拟经肋骨入路沿通道中心轴插入直径4 mm穿刺针,观察穿刺针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可到达椎体内的位置。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和武威市人民医院骨科临床应用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治疗的胸椎疾病患者26例共35个胸椎节段,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41~88岁,包括胸椎压缩骨折18例、血管瘤5例、转移性肿瘤3例。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影像解剖学观察:横断面上仅T 5~10节段模拟穿刺针100%能够到达椎体中矢线中央,但矢状面上模拟穿刺针均不能到达椎体下部。(2)临床应用:26例患者单侧穿刺9个节段、双侧穿刺26个节段,骨水泥注射剂量3.0~8.0 mL,术后疼痛均缓解。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8.0 ± 1.6)、(2.4 ± 0.8)和(1.2 ± 0.7)分,ODI分别为85.1%±10.2%、13.4%±5.9%和12.4%±5.8%,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2.4%±12.4%、82.2%±13.7%和80.7% ± 12.0%,椎体后缘相对高度分别为58.8% ± 15.5%、86.3% ± 13.2%和84.6% ± 10.7%;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DI均下降,椎体前、后缘相对高度增加,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后1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椎旁静脉、邻近软组织内或椎间隙内骨水泥渗漏共5例7个节段,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和神经损伤。 结论:经肋骨入路椎体强化术适用于T 5~10椎体中、上部压缩骨折或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患者,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尤其适合局部麻醉手术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强化与常规麻醉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局部强化与常规麻醉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m-ASOT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91例m-AS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55例;年龄55~80岁[(67.4±7.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8例,Ⅱ级52例,Ⅲ级21例。损伤节段:T 6~T 10 23例,T 11~L 2 47例,L 3~L 5 21例。患者均行PVP治疗。45例采用局部强化麻醉(强化麻醉组),46例采用局部常规麻醉(常规麻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心率、术中平均动脉压(MAP)、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总注射量;术前,术后1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1、6及12 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前及术后1 d前缘椎体高度(AVH)、中央椎体高度(MVH)、椎体后凸角(VKA);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8±2.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心率、术中MAP、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总注射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强化麻醉组术后1 d、1个月VAS分别为(2.5±0.4)分、(1.8±0.3)分,均低于常规麻醉组的(3.5±0.4)分、(2.0±0.5)分( P<0.01);强化麻醉组术后1 d、1个月ODI分别39.8±3.3、26.5±5.0,均低于常规麻醉组的43.8±7.5、30.3±6.4( 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ODI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术后1、6及12 h 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6 h的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6 h的MMSE评分较术后1 h提高( P<0.05),术后12 h的MMSE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AVH、MVH及V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强化麻醉组术后1 d的AVH、MVH分别为(22.4±4.2)mm、(22.7±3.7)mm,均高于常规麻醉组的(19.3±3.7)mm、(20.1±6.3)mm( P<0.05或0.01);强化麻醉组术后1 d 的VKA为(13.9±3.7)°,低于常规麻醉组的(15.8±4.1)°( P<0.05)。两组术后1 d的 AVH、MVH、VKA均较术前改善( P<0.05)。强化麻醉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6.7%(3/45),低于常规麻醉组的21.7%(10/46)( P<0.05)。 结论:与局部常规麻醉相比,局部强化麻醉下PVP治疗m-ASOTLF在术后早期缓解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