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与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与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累及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髓炎伴骨缺损的患者资料。根据骨缺损修复方式不同分为2组:改良组14例(接受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治疗),男9例,女5例;年龄为(39.4±7.3)岁;传统组20例(接受传统骨搬运技术治疗),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1.2±6.6)岁。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固定戴架时间(EFT)、外固定指数(EF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和应用协会(ASAMI)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评估骨缺损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34例患者术后获18~32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改良组EFT[(3.9±1.6)个月]显著短于传统组[(9.8±2.2)个月],EFI[(0.48±0.09)个月/cm]显著低于传统组[(1.42±0.32)个月/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SAS评分[(48.1±4.7)分]显著低于传统组[(61.2±6.2)分]、人均并发症数[(0.8±0.4)种/例]显著少于传统组[(1.4±0.3)种/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愈合结果和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满意分别为13、12例,不满意分别为1、8例;Ⅱ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8例,未发现分别为13、12例;Ⅲ级钉道感染分别为1、9例,未发现感染分别为13、1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讨论:与传统骨搬运技术相比,踝关节融合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的改良混合骨搬运技术在治疗胫骨远端节段性骨缺损方面展现出更好的效果,具有EFT短、EFI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45.3±14.1)岁;骨缺损侧别:左侧13例,右侧5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1例,胫骨7例。骨髓炎病程为1.0(1.0,3.5)年。骨缺损长度为8.35(6.50, 9.84)cm。采用个性化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修复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大段骨缺损。术后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采用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价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量表(LEFS)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12.2±0.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后行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其余1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为2.0(1.0,4.0)分,显著低于术前[(6.1±2.3)分];LEFS评分为54.00(34.50,69.25)分,显著高于术前[(18.50(9.00,26.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价标准评定骨愈合情况:优16例,良1例,差1例;骨断端与假体整合良好。 结论: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良好,具有减轻患者疼痛、恢复患者肢体功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离断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严重离断伤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评估保肢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0例小腿中下段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挤压伤2例;离断处创面缺损面积9.0 cm×5.0 cm~24.0 cm×6.0 cm,血管缺损长度3.0~10.0 cm,平均5.7 cm,胫、腓骨缺损4.0~8.0 cm,平均5.6 cm;均急诊手术,一期采用游离对侧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覆盖创面、桥接血管重建血运,供区一期拉拢缝合;胫骨缺损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安装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再植术后1个月行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去除加胫骨高位截骨骨搬运,带架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游离皮瓣成活情况、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质量Paley评分、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骨性愈合指数(BHI)、Likert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2例因皮瓣臃肿后期行皮瓣修整,血管彩超检查桥接的血管通畅;所有患者骨搬运延长段骨矿化良好,6例搬运骨会师断端清理加压骨性愈合,4例搬运骨会师后行软组织清理并植骨加压内固定后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来院复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Likert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3例,满意6例,一般1例。骨延长区域矿化平均300 d,骨延长长度平均5.6 cm,带架时间平均12个月,BHI平均30 d/cm。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无增生。结论: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离断伤,安全有效,既恢复了血供,又覆盖了创面,骨搬运治疗长段骨缺损安全性更高,非短缩再植下肢功能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1840年法国巴黎Malgaigne医生首次应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以来,经过180余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日渐成熟,临床上用于各种复杂骨折、骨不连、骨缺损、骨髓炎、肢体延长及畸形矫正、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骨外固定研究与应用始于1976年,期间外固定支架的构型不断简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骨搬运技术已成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金标准"。诚如徐永清教授所言,"'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任何技术的运用都要因势利导"。本期特邀请徐永清教授再次组织"外固定支架技术"重点刊,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理念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旨在引导骨科医生准确掌握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核心内容和治疗原则,进而推动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应用,提高临床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创伤骨科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术治疗21例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46.3 ± 11.3)岁。骨缺损原因:外伤骨缺损5例,外伤骨不连硬化骨切除9例,骨感染切除6例,骨肿瘤切除1例。骨缺损长度为(8.3 ± 1.7)cm。术后10~12 d开始搬运骨段,搬运速度1 mm/d,分4次完成,每2周复查X线片,随访记录骨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戴架时间(EFT)、外固定支架指数(EFI)、对接端处理情况和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3.5 ± 5.5)个月。本组患者的新生骨均矿化良好,骨愈合时间为(9.6 ± 2.2)个月;EFT为(10.3 ± 4.0)个月;EFI为(1.3 ± 0.4)个月/cm。对接端均愈合,行对接端清理者14例,其中单纯外固定支架加压5例,对接端植骨者9例。术后钉道感染6例,胫骨力线偏移1例,足下垂畸形5例,马蹄内翻足畸形1例,足趾屈曲畸形3例,1例拆除外固定支架后矿化区再骨折。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ley评分骨性结果:优16例,良5例;功能结果:优10例,良7例,一般4例。结论:单边外固定支架骨搬运术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骨髓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骨髓炎作为常见的骨科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内固定失败、死骨和窦道形成、长期排脓、甚至最终恶变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骨髓炎的治疗手段由过去的清创术转为现在的清创+Masquelet骨重建术或截骨+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但缺点是手术次数多、疗程长、手术创伤和风险增加,暨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慢性骨髓炎根治困难的原因包括自体免疫水平紊乱(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局部血供差、耐药细菌出现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等因素,其中细菌生物膜作为细菌在体内的定植存在形式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显著,包括屏障抗生素、抵抗免疫清除、提高细菌耐受性、播散细菌和促进细菌间信号沟通,针对其中的关键因子和通路为靶点进行研究和干预是骨髓炎研究和治疗的热点和趋势。现对研究生物膜与慢性骨髓炎的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便于了解生物膜对慢性骨髓炎的影响机制和相关靶点,为慢性骨髓炎的防治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期骨搬运及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一期骨搬运、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取一期骨搬运、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患儿进行随访分析。所有患儿均一期行胫骨骨搬运术,胫骨延长速度为每日0.5 mm,每2周复查1次,监测骨痂情况适时调整延长速度。延长过程中加强膝、踝关节功能锻炼,配合使用胫骨延长辅助支具。待胫骨假关节断端对合后,行二期胫骨假关节切除、包裹式植骨术。胫骨假关节和延长段均初步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记录骨搬运长度、骨搬运时间、搬运段骨愈合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器固定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6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5±3.1)岁,均获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6例均分两期完成手术,骨搬运总长度(6.7±2.8)cm,骨搬运时间(138.7±58.1)d,搬运段骨愈合时间(328.7±103.4)d,骨搬运段愈合指数(46.7±12.8)d/cm,外固定器固定总时间(275.0±74.3)d。所有患儿胫骨延长段及胫骨假关节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发生针道感染3例(3/6),经口服头孢克肟抗感染治愈;髓内棒尾端自足底脱出1例(1/6),予再次手术将髓内棒向胫骨近端推进,稳定延长段;延长段提前愈合1例(1/6);截骨段成角1例(1/6),行外固定器调整后胫骨力线改善。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或骨髓炎。末次随访时,1例(1/6)患侧胫骨短缩4 cm,其余患儿胫骨短缩均小于1 cm。随访过程中无胫骨延长段及胫骨假关节段再骨折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一期骨搬运及二期包裹式植骨术尽管延长段愈合指数大,外固定时间长,但愈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X线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X线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术后病理确诊的25例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患者的X线表现。其中缝纫工针头刺伤19例,采石工铁锤致伤4例,搬运工重物压伤2例。病程5~96个月,平均(42±5.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15.0±3.5)个月。囊肿位于左手18例,右手5例,其中小指末节9例,中指末节8例,环指末节6例;右足部2例,其中第3趾趾末节1例,小趾末节1例;囊肿最大直径0.8~2.5 cm,平均(1.7±1.2) cm,其中7例<1.0 cm,16例1.1~2.0 cm,2例>2.1cm。25例骨质均呈囊状吸收,圆形15例,椭圆形10例。10例中心性囊肿,骨壁吸收变薄,囊壁完整;15例偏心性囊肿,压迫骨壁吸收,囊壁不完整。骨质破坏、缺损的边缘锐利,未见骨膜反应,破坏缺损区内无钙化,15例骨质破坏边缘轻度硬化,10例破坏边缘无明显硬化。本组中18例软组织有不同程度肿胀。结论: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多为单房囊肿;X线显示骨质囊状破坏,边缘锐利,无骨膜反应;中心性病灶囊壁吸收变薄而完整,偏心性病灶囊壁吸收缺损而囊壁不完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中滑移段外固定取出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 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 ?) 回缩距离(mm)=27.081-2.805 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 X骨搬运长度(cm)( R2=0.805, F=13.256, P<0.01)。 结论: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其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对于疑有胸骨后纵隔脓腔的患者,咬除未愈合胸骨全部松质骨,充分暴露胸骨后纵隔,清除感染源及肉芽组织,采用单侧胸大肌翻转填塞胸骨缺损;对于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姑息性清除坏死组织及少量坏死胸骨,采用双侧胸大肌推进对接覆盖胸骨缺损。将供区皮肤减张缝合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4 h后开始加行持续均匀滴注灌洗。用盔甲式胸带固定胸廓,引导患者腹式呼吸,同时用外科约束带固定双上肢于侧胸壁。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术中观察的创面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滴注灌洗天数、每日灌洗液体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创面愈合耗时。出院后随访,评估创面愈合质量、胸廓外形、胸廓和双上肢活动功能;复查CT,观察胸骨稳定性及闭合情况。结果:入院时,3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中33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术中观察显示,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26例,疑似有胸骨后纵隔脓腔患者10例。术中,1例患者在接受纵隔探查时无名静脉破裂出血约3 0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为100~1 000 mL。术后滴注灌洗4~7 d,灌洗液体量为3 500~4 500 mL/d。除因于术后3 d护理中从腋窝处搬移1例患者致该患者缝合口裂开外,其余患者创面术后均顺利愈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耗时为7~21 d。出院后随访3~9个月显示,前述从腋窝处搬运致缝合口裂开的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2周去除盔甲式胸带,未限制肩关节活动,致缝合口局部破溃,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恢复日常生活。经胸大肌翻转治疗患者胸大肌缺损处局部皮肤轻微凹陷、低于对侧胸廓,而经胸大肌推进对接治疗患者未见明显胸廓畸形;所有患者胸廓及双上肢活动可,受限轻微或正常。10例患者接受了CT复查,结果显示胸骨稳定,局部胸骨闭合或覆盖完全,未见腔隙或缺损。结论: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一旦形成,应尽早对其行个体化精准清创、选择不同转移方式的胸大肌肌瓣覆盖缺损、术后持续滴注灌洗并行严格的胸廓和肩关节约束制动,该治疗策略可使创面良好愈合且不影响供区外形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