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患。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骨矿化促进药、骨吸收抑制药和骨形成促进药,可供选择种类仍然有限,亟待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本文将阐述骨质疏松基础领域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1)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骨重塑过程中的免疫调节(RANK/RANKL通路和WNT通路);(2)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研究(抗骨硬化蛋白Romosozumab)与骨质疏松;(3)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骨质疏松;(4)转录因子(GATA4、SFRP1、Tph1和DDK1)与骨质疏松;(5)干细胞与骨质疏松;(6)其他:"骨骼-肠道菌群"调节轴和miRNAs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C3肾小球病合并系统性硬化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C3肾小球病合并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为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不全,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发现单克隆IgG-κ轻链,骨髓细胞学及活检均未见异常,肾活检光镜示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免疫荧光示补体C3(4+),IgA(-),IgG(-),IgM(-),电镜示多节段电子致密物沉积,持续存在抗Scl-70抗体强阳性,且整个病程逐渐进展为系统性硬化症。本文通过文献复习,阐述两者之间的可能相关联系,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两种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FDG PET/CT诊断巨细胞动脉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86岁,主诉贫血2年,纳差6个月,视野缺损3个月。患者2年前体检时发现贫血,当时无特殊不适,未予重视;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野缺损及视力减退,本院眼眶MRI示:视神经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眼科门诊诊断:考虑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个月前患者进食时双侧咬肌处疼痛,进食量较前减少,食欲不佳。本院胸腹盆部CT平扫提示右肺下叶实性结节;血常规示WBC、PLT大致正常,Hb 104(正常参考值范围:120~160) g/L;便潜血阳性(×1次);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92(正常参考值范围:0~15) mm/1 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22.23(提示急性炎性反应:>8.00) mg/L,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 test, T-SPOT.TB)阴性,抗核抗体阴性,肿瘤标志物正常。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10余年,糖尿病6年,高脂血症10余年,经药物治疗病情控制尚可;发现前列腺增生4年余。体格检查:双侧颈部、锁骨上可闻及血管杂音。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左侧颈外动脉轻度狭窄;右侧椎动脉阻力增高。临床为明确右肺结节性质及探查全身情况行 18F-FDG PET/CT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误诊为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内脏利什曼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患者,男,74岁,农民,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2023年1月因咳嗽、咳痰伴全身乏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支原体、新型冠状病毒等合并肺部感染伴轻度贫血,予持续吸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暂时好转.后患者仍因反复全身乏力,于多家医院治疗长达6月余,7月10日至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就诊.入院查体:间断低热,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搔抓后瘢痕伴色素沉着,腹软、膨隆,肝、脾大,双下肢轻度水肿.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4× 109/L,血红蛋白62.0g/L,红细胞计数2.09× 1012/L,血小板计数94 × 109/L;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腹部CT示,肝硬化、肝大、脾大;腹部彩超示,腹腔积液;肝脏瞬时弹性硬度值24.7.初步诊断为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行骨髓穿刺,涂片示粒细胞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未见利什曼原虫.7月17日复查,ELISA检测结果示丙型肝炎病毒抗原及抗体均为阴性,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为丙型肝炎病毒核酸低于1.0×103IU/ml,发现初诊有误.患者曾多次因贫血输血,有多次流浪犬接触史,白蛉叮咬史不详.血清经内脏利什曼病rK39免疫层析试纸检测为阳性,全血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示利什曼原虫属DNA序列数检出4 101条,其中婴儿利什曼原虫DNA序列数检出95条,最终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予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肌肉注射1疗程(6ml/d,10d),同时保肝、补充人血白蛋白、输注浓缩红细胞、补液、利尿等治疗共15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B超检查示肝脏及脾脏体积明显缩小,皮肤瘙痒及皮损改善,病情稳定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及Dickkopf-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及Dickkopf-1(DKK-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6例SLE患者为SLE组,依据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将SLE组患者又分为轻度活动组(n=46)、中度活动组(n=42)和高度活动组(n=38);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组血清Sclerostin和DKK-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SLE组血清Sclerostin、DKK-1水平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L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clerostin、DKK-1评估SL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SLE组血清Sclerostin、DKK-1、红细胞沉降率、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补体C3及C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组患者血清Sclerostin、DKK-1水平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补体C3及C4呈负相关(P<0.01),与红细胞沉降率、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P<0.01).高度活动组患者血清Sclerostin、DKK-1水平高于中度活动组和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患者血清Sclerostin、DKK-1水平高于轻度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clerostin、DKK-1升高是影响SLE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clerostin联合DKK-1对SLE疾病高度活动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95%CI:0.862~0.956),高于血清Sclerostin、DKK-1的0.833(Z=4.978,95%CI:0.809~0.851,P<0.001)、0.841(Z=4.213,95%CI:0.810~0.867,P<0.001).结论 SLE 患者血清Sclerostin、DKK-1表达水平升高,二者与SLE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是影响SLE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clerostin联合DKK-1对SLE疾病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硬骨素(Sclerostin)是由硬化性骨病(sclerosteosis,SOST)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LRP5/6)结合达到拮抗Wnt蛋白并抑制成骨的作用,已经作为新的药物靶点用于抗骨质疏松药物研发.目前,围绕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已经进行了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该类药物可以提高骨量、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对于骨质疏松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该类药物应用后的副反应,对骨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数据尚不足,有待完善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D137信号通过抑制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促进载脂蛋白E-/-小鼠斑块钙化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D137信号是否通过抑制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促进动脉粥样斑块钙化的形成.方法 (1)体内实验:分别采用激动型或抑制型CD137抗体激动或抑制CD137信号,将15只6~8周龄载脂蛋白(Apo)E-/-小鼠分为3组(每组5只):对照组(腹腔注射IgG2b 200μg),CD137激动组(腹腔注射激动型CD137抗体200 μg),CD137抑制组(腹腔注射抑制型CD137抗体200 μg,24 h后注射激动型CD137抗体200 μg).(2)细胞实验: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CD137激动组(激动型CD137抗体10 μg/ml),CD137抑制组(预孵抑制型CD137抗体10μg/ml 60 min后+激动型CD137抗体10 μg/ml).细胞及斑块钙化采用von Koss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斑块中LC3B、Beclin 1及p6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骨形成蛋白-2(BMP-2)、Runx2、LC3Ⅱ/Ⅰ及p62蛋白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流,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形成.结果 (1)体内实验结果:CD137激动组Apo E-/-小鼠斑块钙化面积比率大于对照组[(3.01±0.45)%比(0.27±0.06)%,P<0.01],而CD137抑制组斑块钙化面积比率少于CD137激动组[(1.23±0.39)%比(3.01±0.4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37激动组及抑制组自噬早期标记蛋白LC3B、Beclin 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激动组更高(P<0.05);同样CD137激动组晚期标志蛋白p62表达水平高于CD137抑制组(P<0.05).(2)细胞实验结果:CD137激动组和抑制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比值及p6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激动组p6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抑制组(P<0.05).细胞钙化诱导实验中,CD137激动组BMP-2及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D137抑制组BMP-2、Runx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D137激动组(p<0.05).结论 激动CD137信号能抑制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从而促进Apo E-小鼠动脉粥样斑块钙化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发性骨髓瘤是B淋巴细胞来源的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而骨髓瘤骨病(MBD)是其进展的重要临床表现.MBD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成骨细胞功能受抑制有关.随着MBD致病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MBD的临床治疗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进展到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现阶段已逐渐出现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或靶向治疗药物,如卡非佐米、骨硬化蛋白抗体、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抗体等.这些药物能明显延缓MBD的进展,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未来,明确MBD的致病机制、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及多靶联合治疗成为MBD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治疗骨质疏松和骨折何时联用或介入抗骨质疏松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骨折,且部分患者因骨折才首次诊断骨质疏松症,因而明确抗骨质疏松药物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总结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是否有影响,以促进其临床应用.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骨营养补充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骨双向调节剂、新靶点药物"或"osteoporotic fracture、healing、bone nutrition supplements、anti-resorptive agents、anabolic agents、dual effect agents、new targeted agents"为检索词,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有关文献.选择文章内容与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有关者,同一领域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现有的多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常用的有以下4类:骨营养补充剂(钙剂、维生素D);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狄诺塞麦、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汀类以及降钙素);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素);骨双向调节剂(雷奈酸锶);②钙剂和维生素D是治疗的基础,骨吸收抑制剂抗骨质疏松效果确切,新靶点的药物如组织蛋白酶 K 抑制剂、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等将为治疗了提供更多选择;③部分抗骨质疏松药物会抑制骨折破骨细胞活性,如果早期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能会对骨折修复产生不良影响;④关于治疗骨质疏松和骨折何时联用或介入抗骨质疏松治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的作用效果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拮抗骨硬化蛋白可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刺激成骨活动,增加骨合成代谢.目的:观察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得到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成脂诱导7 d后油红O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用含50 μg/L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Scl-scFv)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等量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第7天Real-Time PCR检测Col1、ALP、RUNX2、OPN、OCN 的mRNA表达,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第4,7,10天Western blot检测Col1和OPN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骨钙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橘红色油滴;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实验组Col1、ALP、RUNX2、OPN、OCN的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碱性磷酸酶染色强于对照组;④实验组Col1、OPN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可以促进其向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