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于此类病例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简单的脚踝扭伤.如果患者存在特定的损伤机制,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目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尚无标准化共识,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踝关节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关节镜技术、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稳定性.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1名正常成人的跟骨进行扫描及三维重建,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建立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模型,然后分别模拟3种不同的微创固定方式:方式A单纯采用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固定;方式B采用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2枚从跟骨结节向跟骨前部置入的纵向螺钉进行辅助固定;方式C采用跟骨微创锁定接骨板结合1枚从跟骨结节外侧至跟骨前部,另1枚从跟骨结节内侧至内侧关节面方向置入的螺钉进行辅助固定.通过对距下关节面模拟加载640 N应力后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记录各骨块、内置物最大移位及von Mises应力值,以评估不同微创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应力加载后,联合螺钉辅助固定后的各骨块及内置物最大移位均小于单纯微创锁定接骨板固定.3种固定方式的骨块最大移位均位于载距突处,且内置物最大移位亦位于载距突处.采用方式C固定后,关节面骨块最大移位均小于其他2种固定方式,且内置物最大移位亦最小.3种微创固定方式的内置物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屈服强度,而采用方式C固定后的内置物最大应力值最小,且各骨块最大应力值亦均小于单纯接骨板固定.结论:联合螺钉辅助固定可能有助于提高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固定的稳定性,而采用自跟骨结节外侧至跟骨前部及跟骨结节内侧至内侧关节面2枚螺钉进行辅助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可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新型成人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7例成人的CT图像,在图像上依次测量内倾角0°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侧倾斜角与此时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的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两侧经后弓侧块螺钉进针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寰椎后弓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椎弓上表面的距离,分析数据并设计优化一种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的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①所有受试者两侧的内倾角0°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倾角度、最大内倾角螺钉轨迹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进钉点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距离、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棘突上表面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在男性与女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研究成功设计了新型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内固定系统适合寰椎后弓解剖学特征,既可有效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又可保留枕寰枢关节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距骨后突内结节骨折术后疼痛:1例报告和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也称为Cedell撕脱性骨折或Cedell骨折,临床极为罕见,易漏诊.本文结合1例临床病例,并对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Cedell骨折,运动损伤最多61.3%,高能量损伤次之38.7%,初诊时漏诊率64.5%.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块切除术、支具或石膏固定术,根据现有研究还不能指出Cedell骨折的典型创伤机制,也不能提出哪一种治疗方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骨科共收治5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7~62岁,平均46.2岁.单纯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者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X线摄片及三维CT检查以明确受伤情况,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于伤后1周左右(第4~10天)行经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3个月(8~14个月).5例均无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4分(57~94分).1例于术后1年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安全可靠,术中可清晰暴露,复位固定良好,避免了内踝截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2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9例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移位骨折.切口近端在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踝关节线上方约3 cm,弧形经过内踝下方至远端舟骨结节内侧处,骨折复位良好后,用2枚双头或无头空心钉垂直骨折线进行加压固定.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6(11~18)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85.1(58~95)分,疼痛VAS评分平均1.6(0.8~2.7)分.术后1年2例出现创伤后距下关节炎,1例因疼痛和行走障碍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恢复良好,1例给予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充分显露距骨后突部及周围粉碎骨块,有利于骨折固定;同时加压空心钉固定可靠,有利于踝关节与距下关节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踝后内侧入路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采用踝后内侧入路结合Herbert?3.0?mm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内侧结节(PM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MTT骨折患者术前均行踝关节、足部的X线片和CT检查以明确骨折类型及足部其他骨折情况,均采用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术后处理结合自制特色中药洗剂"下肢洗方"熏洗.术后10~12周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4(11.5±1.6)周.1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9.5±1.7)个月,未出现骨折移位、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60~95(88.5±10.2)分,优良率为90%;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3±1.1)分降至(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距下关节炎,4例行走后足踝略肿胀,经中药洗剂熏洗、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经踝后内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PMTT骨块,有利于骨折固定,Herbert螺钉固定方便、可靠,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载距突解剖形态学分型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载距突,探讨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及特征,为螺钉植入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支持.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3月,经纳入标准排除后,最终共收集336例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成年人跟骨CT三维重建图像,依据载距突冠状位轴线与跟骨轴线的夹角(β)进行分型,研究参数:β、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内侧中点的距离(AB),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AC),载距突内侧中点冠状位轴线与跟骨最外侧交点的距离(AD),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内侧突中点的距离(AE),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中点的距离(AF),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外侧突中点的距离(AG),根据分型和男女、左右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β,我们将载距突分为3型:Ⅰ型(β<70°,68例,20.24%)、Ⅱ型(70°≤β<80°,153 例,45.54%)、Ⅲ 型(80°≤β<90°,115 例,34.23%).其中 Ⅲ 型与其他型别在 β、AB、AF 上具有差异(P<0.05),Ⅲ型和Ⅰ型在AE上具有差异(P<0.05).此外,男性和女性的载距突在AB、AC、AD、AE、AF、AG上均具有差异(P<0.05),左右两侧的载距突在β、AB上具有差异(P<0.05).结论 载距突可以分为3型,以Ⅱ型为主,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时,螺钉植入角度可以尽量在70°~80°,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螺钉植入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讨论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利用CT确诊5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病例。对累及距下关节面的3例患者,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例因拒绝手术而行保守治疗。另外2例,1例给予石膏固定6周,1例行骨块切除术。结果:本组初诊确诊4例,漏诊1例,平均随访24个月。1例漏诊患者因6个月后骨折不愈合伴疼痛、足底麻木而行骨块切除,术后疗效满意;其余4例中3例疗效满意,1例接受保守治疗者疗效较差。结论: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临床少见,容易漏诊。若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防止骨折不愈合及踝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