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诊断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病例1 男,54岁.因无明显诱因呼吸困难伴胸闷20d,不伴撕裂样疼痛、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及意识尚失等.于外院诊断为"肺炎,冠心病,心力衰竭",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1周无明显缓解来我院就诊.心电图: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段改变.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未见狭窄及阻塞,右冠近段可见粥样斑块,未见狭窄,中远段未见明显狭窄;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壁增厚(图1A),二尖瓣叶及房间隔稍增厚(图1B~C),左心室壁运动欠协调(心尖运动尚可)(图1G),左心室限制型舒张功能障碍(图1D~F),心包腔少量积液(图1A);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卵圆孔未闭;考虑心脏淀粉样变可能.心脏MRI示:心脏淀粉样变性,左心室壁心内膜下弥漫性延迟强化.尿液Ig轻链定量为λ型 M 蛋白,Lambda U:56.2 mg/L,Kappa U:54.3 mg/L;皮下脂肪活检示:刚果红染色阳性,骨髓穿刺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图1H).诊断: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介绍一种骨髓活检组织脱钙方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髓活检是血液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多种良、恶性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均具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其诊断价值包括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辅助检测。由于骨髓活检组织本身的特殊性,脱钙是前期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的是将骨组织中钙盐去掉,保留完整的胶原纤维成分,以利于组织切片以及避免染色时掉片。如果骨髓活检脱钙不充分,则难以制片,但如果脱钙过度,又会严重破坏组织抗原活性,因此,一种脱钙效率高且抗原破坏小的脱钙方法对于临床病理骨髓活检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一种高效且抗原破坏较小的骨髓活检组织脱钙方法:12%甲酸-8%盐酸脱钙液室温摇床脱钙,供广大同仁参考和指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方案(LD方案)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 deposits,PGNMI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LD方案治疗的PGNMI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活检并接受LD方案治疗≥3个月的患者共6例。随访6~19个月,肾脏缓解3例,缓解率为50%(3/6)。所有患者肾脏病理光镜: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单一κ型IgG3沉积于系膜区和血管袢。在服用LD方案前,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7.76(1.27,14.57)g/24 h,中位血肌酐118.5(70.7,289.1)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4.5(22.4,37.5)g/L。5例血清游离κ、λ轻链浓度升高,但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2例血补体C3下降。6例行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2例单克隆浆细胞升高,所占比例分别为0.7%和0.5%。1例患者血M蛋白阳性,为κ型IgG3。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3.33(0.33,11.23)g/24 h,中位血肌酐108.7(80.4,160.9)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5.9(24.5,45.6)g/L。5例血清游离轻链浓度升高患者中,4例浓度较服药前下降。2例补体C3下降的患者升高至正常浓度,另2例患者补体C3略有下降。随访期间,1例患者的血M蛋白阳性未见转阴。所有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四肢麻木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本文首次报道LD方案用于治疗PGNMID可能有效,但需进一步关注来那度胺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1)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8岁(范围:26~33岁);主诉为腹痛3例(其中2例伴有盆腹腔巨大肿块并多发转移),咳嗽2例(其中1例伴上腔静脉闭塞综合征),面部肿痛1例,食欲差并发现上腹部肿物1例;自出现症状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30 d(范围:15~188 d)。(2)孕期仅3例明确诊断,分别为右鼻前庭区肿块活检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1例、肺穿刺活检1例,活检后病理检查诊断为NHL;1例为孕期行骨髓穿刺,疑为脾边缘区淋巴瘤,于剖宫产术后37 d因脾脏明显肿大伴腹胀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余3例均为剖宫产术中同时行病灶活检或部分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NHL。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脾边缘区淋巴瘤1例,鼻腔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分期:Ⅱ期1例,Ⅳ期6例。6例晚孕期终止妊娠患者中,4例分娩后胎盘送病理检查,其中1例肿瘤转移至胎盘。(3)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中,中期引产1例;晚孕期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5例,均为早产;足月产钳助产1例。6例新生儿均健康存活。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中,终止妊娠后5例接受化疗(其中1例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治疗),1例接受化疗+鼻咽部放疗,这6例患者随访期内(随访至2022年10月)均无复发;另1例为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于剖宫产术后18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妊娠合并NHL孕期诊断困难,需重视孕妇主诉,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当病变累及多器官时,需考虑淋巴瘤可能。妊娠合并NHL对化疗敏感,即使为晚期患者,经规范化治疗仍能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7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门诊治疗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门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及疗效。方法:评估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治疗176例AA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患者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中位时间7(5~120)个月,就诊原因包括出血(52.3%)、贫血(51.7%)、感染(6.8%)。诊断流程中168例(95.5%)患者完成髂骨骨髓穿刺(骨穿),仅22例(17.1%)完善了多部位骨穿(胸骨分类);骨髓活检完成率85.1%(143/168);只有59.5%(100/168)和58.9%(99/168)完成了骨髓流式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86例(48.5%)完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筛查;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查完成率最低,仅45例(26.8%)。环孢素A(CsA)联合雄激素及左旋咪唑为最常见治疗方案,总计77例(43.8%),其次为CsA联合雄激素45例(25.6%),单用CsA者24例(13.6%),单用雄激素者16例(9.1%),14例(7.9%)患者确诊后选择中药或未治疗。根据门诊复诊频率将176例患者分为复诊规律组(每年≥4次)130例(73.9%)和复诊欠规律组(每年<4次)46例(26.1%)。复诊规律组6个月有效率较高(52.5%对28.0%, P=0.005),12个月高质量缓解率更好(40.7%对16.7%, P=0.027),24个月复发率更低(4.4%对36.4%, P=0.001)。 结论:真实世界治疗的AA患者诊断流程需重视多部位骨穿检查并完成PNH克隆筛查、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查;门诊规律复诊患者可获得高质量缓解,复发率低,推荐每年至少复诊4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BOi肾移植术后74天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功能丧失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结合文献总结ABO血型不相容(ABO-incompatible,ABOi)肾移植在稳定期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导致移植肾切除的受者诊疗经验。方法:2019年11月于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ABOi肾移植术1例,O型受者接受B型母亲右肾捐献,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及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术后给予抗排异、抗凝及预防感染等治疗。结果:手术顺利,术后1周血肌酐降至76 μmol/L;术后15 d血红蛋白降至52 g/L,人类细小病毒B19阳性,骨髓穿刺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予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并调整他克莫司为环孢素A抗排斥反应治疗。术后发生3次泌尿系感染及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术后55 d麦考酚钠肠溶片更换为咪唑利宾片。受者术后74 d出现高热及突然无尿、移植肾区胀痛及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血型抗体效价IgM、IgG、IgM+IgG最高分别为1∶512,1∶512,1∶4 096,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双重血浆置换、IVIG及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佳,移植肾血流逐渐消失,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血流终止,于术后78 d行移植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抗体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结论:ABOi肾移植术后在稳定期也可以出现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严重排斥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ET/CT、骨髓活检及骨髓涂片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应用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PET/CT、骨髓活检(BMB)、骨髓涂片(BMA)在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且同时具有PET/CT、BMB、BMA结果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髂骨骨髓SUVmax与正常肝脏组织SUVmax比值≥1为诊断PET/CT骨髓受累的标准。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32例,中位年龄53(17~79)岁。PET/CT阳性者16例,BMB阳性者12例,BMA阳性者13例。BMB与BMA在诊断DLBCL骨髓侵犯方面具有良好一致性( κ=0.943),PET/CT与BMB( κ=0.763)及BMA( κ=0.776)的一致性略差。中位随访52(0~82)个月,BMB及BMA阳性是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 P值分别为0.037和0.007),PET/CT阳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P值均>0.05)。 结论:PET/CT、BMB、BMA对于诊断DLBCL骨髓侵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为有效的检测手段。BMB和BMA的预后判断价值优于PET/C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足患者骨髓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可疑DFO患者60例,入院后行骨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骨培养确定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此外,取患者创面基底部组织行细菌培养,与骨培养结果做对比。结果:60例患者行骨活检后确诊为DFO。在60例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同时行骨培养及基底部组织培养,两者结果一致的共有24例,占53.3%。骨培养阳性率为55.0%,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6株)。骨培养阳性组中糖尿病足病程、白蛋白(ALB)、入院前抗生素使用率低于骨培养阴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骨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 1C、肌酐(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较敏感。 结论:对可疑DFO患者应及时行骨活检及骨培养明确病原菌,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规范留取骨组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02例 全身浮肿—毛细血管扩张—发热—骨髓噬血细胞现象—下肢无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临床罕见,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往往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本文报道了1例以全身浮肿、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起病,病程中出现发热、下肢无力、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中噬血细胞现象,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无恶性征象,外院按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最后通过皮肤活检明确诊断。希望通过本例提高对IVLBCL的认识,同时重视病史,不过分依赖辅助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