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髌骨侧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5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38例;年龄(15.0±0.9)岁;左侧23例,右侧27例;术前脱位次数为(2.5±0.9)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贴面组(行髌骨侧贴面固定重建MPFL)25例;隧道组(行髌骨侧隧道固定重建MPFL)25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外侧髌股角(LPFA)、髌股适合角(CA)、髌骨倾斜角(PTA)、髌骨外移度(LPT)。结果:贴面组和隧道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0例患者术后获(24.1±5.1)个月随访。术后贴面组和隧道组患者均未出现髌骨骨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再次髌骨脱位。末次随访时贴面组患者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LPFA、CA、PTA、LPT分别为(87.8±4.3)分、(88.3±4.7)分、9.5°±1.1°、10.8°±1.4°、9.6°±1.0°、(9.2±1.3)mm,以上项目隧道组患者分别为(86.0±4.4)分、(87.7±4.2)分、9.5°±1.1°、11.0°±1.6°、9.0°±1.8°、(9.2±1.3)mm。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项目同一组内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髌骨侧贴面固定与隧道固定重建MPFL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均能改善青少年髌股关节对位关系,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及髌骨稳定性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3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需行MPF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18.3,29.0)岁;脱位次数2.5(2.0,3.0)次。根据在MPFL重建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定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和对照组(19例,采用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导针定位次数、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 d的髌骨倾斜角(PTA)、术后1~3 d的股骨隧道中心点与股骨理想Sch?ttle点的距离,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的膝关节主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0 (10.3,13.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4.1±16.7) min]、导针定位次数[1.0 (1.0,2.0)次]、疼痛VAS [2.5(2.0,3.0)分]、股骨隧道插入点与理想插入点间的距离[(4.7±1.2) 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4.2±19.7) min、3.0 (2.0,4.0)次、3.5 (3.0,4.0)分、(6.1±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MPFL重建术中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与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相比,机器人辅助定位能够减少导针定位次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建立股骨隧道的精准度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用于膝关节韧带断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用于膝关节韧带断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单县海吉亚医院收治的120例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可吸收组和金属组,每组60例,可吸收组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治疗,金属组采用金属螺钉联合骨隧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Lysholm膝关节评分、骨隧道增宽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可吸收组优良率为93.33%(56/60),高于金属组的80.00%(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2, P<0.05)。术后3、6个月,可吸收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金属组[(78.42 ± 5.26)分比(70.41 ± 4.28)分、(92.57 ± 6.34)分比(88.26 ± 6.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可吸收组股骨正位、股骨侧位、胫骨正位及胫骨侧位骨隧道增宽程度小于金属组[(2.34 ± 0.55)mm比(3.18 ± 0.71)mm、(2.31 ± 0.42)mm比(3.20 ± 0.61)mm、(2.80 ± 0.77)mm比(3.23 ± 0.72)mm、(2.82 ± 0.51)mm比(3.22 ± 0.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吸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金属组[5.00%(3/60)比16.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23, P<0.05)。 结论:可吸收界面螺钉联合骨隧道用于ACL断裂,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膝关节的康复,减轻术后骨隧道增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2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儿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8~15岁(平均8.5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9例,10膝)和切开组(11例,12膝)。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切开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两组术式均为膝关节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及髌韧带半腱转移。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资料、髌股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之间差异。结果:20例患儿(22膝)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4个月(18~36个月),患儿均恢复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无一例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切开组再脱位1例,关节镜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关节镜组与切开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镜组与切开组手术时间[95.5(94.3,97.8)min比99.0(95.0,111.3)min]、出血量[(23.00±5.89)mL比(50.83±8.21)mL]、切口长度[(6.60±0.70)cm比(13.50±2.39)cm]、住院时间[7.0(7.0,9.0)d比9.0(7.0,10.0)d]、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65.50±6.43)d比(75.83.00±11.25)d]、完全负重时间[(8.70±0.95)周比(10.58±2.02)周]、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95.00(92.75,95.25)分比90.00(86.25,94.2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髌股适合角[(-8.2±1.75)°比(-8.5±2.32)°]、外侧髌股角[(6.80±1.87)°比(7.17±1.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辅助治疗儿童习惯性髌骨脱位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切开方式,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且不会出现术后再脱位,是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血供阔筋膜重建兔腱骨连接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切取带血供阔筋膜重建兔髌骨-髌腱腱骨连接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6只、无血供阔筋膜重建腱骨连接组24只和带血供阔筋膜重建腱骨连接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均建立左膝髌骨-髌腱缺损模型,无血供重建组切取游离阔筋膜折叠固定于髌骨残端与髌腱残端,带血供重建组切取带血管蒂阔筋膜折叠局部转移固定于髌骨残端与髌腱残端,保留阔筋膜血供。空白对照组直接处死,无血供组与带血供组于术后4周及8周处死,取髌骨-阔筋膜-髌腱复合体,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带血供组炎性细胞均少于同期无血供组,改良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红染面积均增加( P<0.05)。韧带成熟度评分手术组均低于空白组,带血供组评分均优于同期无血供组( P<0.05);带血供组纤维软骨细胞密度、新生软骨面积、纤维软骨厚度均大于同期无血供组( P<0.05);带血供组最大载荷及刚度均大于同期无血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带血供阔筋膜是修复腱骨连接缺损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腱骨重建血供恢复,促进腱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DP)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37膝)骨骺尚未闭合的HD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2膝)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方式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14岁,平均(12.1±1.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临床查体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平片的适合角及外侧髌骨角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10例(12膝)患儿平均随访23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7±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6( t= ?23.155, 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的72.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的-7.5°±4.8°( t=21.392, P<0.01),外侧髌股角由-64.6°±9.4°改善为6.5°±3.7°( t=-22.874, P<0.01)。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十字韧带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力学特征及近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重建的有限元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0.5±4.6)岁(范围18~50岁)。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ACL重建手术。通过术后有限元分析、术中Pivot shift试验及Lachman试验、手术前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 Committee,IKDC)评分、Lyshlom评分、KT-2000侧侧差值、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膝关节MRI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移植物的状态及临床疗效。结果:有限元分析中髌骨应力集中在髌尖区域,健侧最大值为(1.62±0.07)MPa、患侧最大值为(1.64±0.02)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 P=1.22);股骨滑车区域应力集中在上极,健侧最大值为(0.73±0.15)MPa、患侧最大值为(0.72±0.14)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 P=0.93)。重建后即刻Pivot shift试验均转为阴性,Lachman试验1例Ⅰ度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术后CT三维重建示股骨隧道位于ACL股骨止点直接纤维足印区,术后2年MRI矢状面抑脂像示ACL双束呈均匀低信号、连续性及走行良好。Lysholm评分由术前(56.5±3.6)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61.9±3.2)分、术后2年的(88.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4.72, 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3±2.8)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58.0±2.0)分、术后2年的(92.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 256.66, P<0.001);KT-2000侧侧差值由术前(5.6±0.7)mm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6±0.5)mm、术后2年的(1.5±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9.14, P<0.001)。 结论:ACL股骨直接纤维止点双束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力学环境,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性和软组织性髌骨脱位模型中滑车发育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股骨截骨术增大股骨前倾角和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失平衡手术制作髌骨脱位模型,观察股骨滑车局部形态和骨小梁结构的变化。方法:取40只3个月龄的新西兰幼兔,分别对其右膝进行两种手术方式(每组20只):①截骨组,接受股骨旋转截骨术,股骨远端内旋来增大股骨前倾角;②软组织组,行髌骨内侧支持带松解和外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所有左膝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观察4个月至骨骼成熟,将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滑车形态:外侧髁、滑车沟和内侧髁的高度,滑车沟角,滑车的外侧和内侧关节面倾斜角等,并对骨小梁进行分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和骨密度等。相关指标的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截骨组中1例发生髋关节脱位,而髌骨未发生脱位;3例在屈膝状态下出现完全性的髌骨脱位;16膝在膝关节被动伸直时,髌骨发生脱位。软组织组中15膝在屈膝状态下出现完全性的髌骨脱位,5膝未发生髌骨脱位。截骨组的股骨滑车在滑车入口处伴有局部的突起形成,称为"骨突",而滑车关节面比较光滑,未出现明显的软骨破裂等,而软组织组的股骨滑车未见"骨突"形成,滑车关节面出现软骨破裂、缺损等关节炎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截骨组和软组织组的滑车均变浅和变宽,滑车沟高度和滑车沟角变大,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截骨组骨小梁发生汇聚,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小梁厚度增大,内侧髁骨小梁数量减少,而软组织组表现为骨质疏松,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都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增大。与软组织组相比,截骨组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都较大,骨小梁分离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股骨截骨术增大股骨前倾角和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失平衡手术可成功构建髌骨脱位的骨性和软组织型模型,并继发形成不同的滑车形态学改变和骨小梁结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髌股关节置换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是膝关节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其中髌股关节置换术(PFA)即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具有创伤小,截骨少,不损伤胫股关节,保留半月板及前后交叉韧带等优点,是年轻患者、高要求患者理想的治疗选择。早期PFA因临床疗效差,假体远期生存率低,一直备受争议。随着假体设计理念的更新,患者选择的优化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现代PFA临床疗效可靠,假体远期生存率提高,成为治疗单纯PFOA的有效治疗手段。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PFA研究的相关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命名,并探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与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影像学观察、测量:收集我院影像中心数据库200例患者的CT扫描三维重建资料,观察"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股骨髌股关节面上孔"的普遍性,并进行影像学定位、测量。解剖及组织学观察:通过1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及60例尸体解剖,实物证明其存在,并对"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具体位置、孔道周围结构、孔道近端覆盖情况、孔道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切取瘤段解剖、组织及病理学观察:通过对股骨远端及胫骨恶性肿瘤切取瘤段的研究,包括原发以及骨转移瘤通过此通路向骨内传播转移,通过解剖与组织学以及影像学分析,观察孔道结构与肿瘤的关系;判断肿瘤通过孔道隐匿及双向传播情况;肿瘤复发与孔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病变孔口滑膜分析,尤其影像疑似滑膜受累及的病例,观察滑膜是否肿瘤浸润。结果:"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存在,200例均观察到该结构,其生理功能为膝中动脉分支进入股骨髁间窝及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血管孔;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孔口与关节腔之间由滑膜组织间隔,并且其由滑膜组织、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与关节腔形成立体间隔。膝关节侵袭性肿瘤侵犯到孔道结构后,并非即刻突入关节腔,而在孔道中隐匿,以其特定的生物学行为对滑膜进行侵犯,滑膜病变顺序:反应性水肿、增厚,退变、钙化、玻璃样变(部分病例观察到浸润),滑膜破裂,肿瘤侵犯关节腔。往往在滑膜破裂之前,临床上已观察到肿瘤或观察到肿瘤复发。肿瘤有沿膝中动脉传播至腘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淋巴管的趋势,影像表现为腘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色结、其他部位肿瘤也可经此孔道侵入或转移至骨内。结论:"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膝中动脉分支的滋养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这组特定的孔道结构是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很重要的传播、隐匿途径及复发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