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应用于中晚期膀胱癌(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BC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规范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 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4.28%(26/35),对照组为48.57%(17/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BC的治疗效果好,能够显著减缓肿瘤生长,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早期宫颈癌组织HIF-1α、JMJD2 B及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早期宫颈癌(CC)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2B(JMJD2B)及病灶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 92 例CC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静脉化疗)和观察组(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比较两组化疗前、后CC组织HIF-1α、JMJD2B表达水平和表达阳性率、病灶血流灌注情况、疗效及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5 年复发情况.结果 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两组HIF-1α、JMJD2B mRNA表达、上升时间、峰值强度、HIF-1α和JMJD2B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降低,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年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CC患者病灶血流灌注,下调HIF-1α、JMJD2B表达,有利于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介入治疗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GTN患者28例,其中18例经氟尿嘧啶+更生霉素(5-Fu+KSM)方案化疗2个疗程,β-HCG下降缓慢或无明显下降,子宫病灶无明显缩小;10例应用依托泊苷+放线菌素-D+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长春新碱+环磷酰胺(EM A-CO)方案化疗2个疗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及严重胃肠道反应,无法进行下一周期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子宫动脉和/或卵巢动脉化疗灌注(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2个疗程,同时应用可吸收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和/或卵巢动脉,观察β-HCG值的变化及其子宫病灶缩小情况,并观察患者介入治疗前及随访1年内性激素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应用子宫动脉和/或卵巢动脉化疗灌注及栓塞治疗操作顺利,髂内动脉造影均发现明显肿瘤染色,其中20例患者行双子宫动脉化疗灌注及栓塞,8例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并单侧卵巢动脉化疗灌注及栓塞,介入术后第18天测定β-HCG及病灶大小,结果发现2周期治疗后β-HCG下降明显,22例降至正常范围,子宫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激素水平在介入治疗前及随访1年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介入治疗GTN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菝葜颗粒联合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复方菝葜颗粒联合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92例,按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接受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观察组则另给予复方菝葜颗粒治疗,化疗结束后3周进行手术治疗.化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及化疗结束后第1天,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3+及CD4+)含量.化疗期间,密切监测两组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情况.手术期间,观察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输血量.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P<0.05),且外周血IgG、IgA、IgM、CD3+及CD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期间,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轻度转氨酶增高、白细胞计数降低及血小板降低等毒副作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期间,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菝葜颗粒联合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放疗联合植入式导管药盒系统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放疗联合植入导管药盒系统 (PCS) 同期化疗治疗局部晚期 (ⅡBⅢB期) 宫颈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1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 其中放疗联合同期PCS化疗54例患者纳入治疗组, 常规同期放化疗5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一侧子宫动脉行栓塞术, 将PCS导管导入后留置在髂内动脉用于化疗至放疗结束.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6个月.治疗组患者近期有效率为92.6%, 对照组为77.2%;治疗组患者肿瘤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9个月, 对照组为53个月;治疗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11.1%, 对照组为26.3%;治疗组患者Ⅲ度以上消化道和血液学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和远期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放疗联合同期PCS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好, 肿瘤局部控制率高, 不良反应较轻,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宫颈癌患者增殖基因、侵袭基因、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宫颈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宫颈癌根治术,研究组患者接受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常规宫颈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宫颈癌组织中增殖基因、侵袭基因、EMT标记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宫颈癌组织中增殖基因Prdx4、YAP1、TLR4、hTERT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侵袭基因MACC1、HDAC1、RbAp48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EMT标记基因E-cadherin、N-cadherin、Twist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可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程度,为后续根治术获得良好疗效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动脉造影解剖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造影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子宫动脉栓塞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的115例患者子宫动脉造影资料,观察子宫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等影像学解剖特点.结果:收集115例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其中产后出血25例,异位妊娠73例,其他诊断类型17例.子宫动脉在髂内动脉有前干、后干、主干3处起始部位;子宫动脉起始段可呈锐角、直角、钝角3种方式发出;子宫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卵巢支、子宫圆韧带支、子宫颈支、输卵管支、阴道支;子宫动脉起始处左侧横径为(2.77±0.96) mm,右侧横径为(2.74±0.92) mm;子宫动脉起始处至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距离左侧为(73.06-±25.14) mm,右侧为(77.67±34.62) mm;产后出血病例中,子宫动脉起始处横径为(2.37±0.64) mm;异位妊娠病例中,子宫动脉起始处横径为(2.89±1.00) mm.异位妊娠,产后出血两种病例间双侧子宫动脉起始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子宫动脉起始处至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子宫动脉起始处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悉子宫动脉造影的解剖学特点,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正确选择栓塞方法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肿瘤相关指标水平和5年生存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肿瘤相关指标水平和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70例MIBC患者均实施保留膀胱术,根据术后化疗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6例行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B组34例行全身化疗.观察化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估近期疗效,治疗前后采集血清标本检测肿瘤指标水平,并调查随访所有患者5年生存情况.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A组近期疗效优于B组,两组近期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A组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A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63.88%,略高于B组的52.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可提高MIBC的临床治疗疗效,降低患者血清DKK、VEGF、FGF、MMPs肿瘤相关指标水平,并有望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在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的应用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很高的复发和进展风险.明确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IAC)经尿道电切术后辅助措施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该类患者38例,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术后规律膀胱灌注治疗(卡介苗或表柔吡星/吡柔吡星),根据是否接受IAC分为IAC组及对照组.IAC组在电切术后2周内接受第1疗程IAC,再间隔3~4周行第2疗程IAC,化疗方案:顺铂60 mg/m2,吡柔比星25 mg/m2.术后随访指标包括无复发生存时间、随访期间进展率及切除膀胱率等.结果 IAC组12例,对照组26例,平均随访时间(30.1±12.4)个月.IAC组与对照组在主要观察指标上的比较如下:无复发生存时间(20.3±14.1)个月比(8.9±7.2)个月,(P=0.002),1年无复发生存率66.7%比26.9%,(P=0.02),2年无复发生存率33.3%比7.7%,(P=0.07),随访期间进展率33.3%比46.2%,(P=0.46),切除膀胱率25.0%比46.2%,(P=0.21).结论 对于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经尿道电切术后辅助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有助于延缓疾病的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高龄高危浸润性膀胱癌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应用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radical transurethral photoselective vaporization of bladder tumours,RPV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高龄、高危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因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而接受RPVBT或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radical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s,RTUR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10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资料.根据已实施术式不同,分为RTURBT组47例,RPVBT组61例,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孔反射情况、住院时间、生存率,复发率、以及总体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绘制总体生存及无进展生存曲线.结果 RPVBT组与RTURBT组患者年龄、Karnofsky评分、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量、肿瘤分布位置、病理级别构成、性别构成等观测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VBT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时间、住院时间各观测变量显著优于RTURBT组患者,且未出现闭孔神经反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累积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累积复发率情况,RPVBT组分别为68.0%、43.3%、38.9%,RTURBT组分别为69.8%、47.8%、4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特点以非浸润性复发为主(46.8%、42.6%),肌层浸润性复发率低(4.3%、4.9%).总体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低、耐受性好.结论 RPV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方案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更微创、更小的不良反应、易耐受性、安全有效,有较满意的远期总体生存率,可作为高龄、高危无法耐受或不愿意接受根治手术患者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