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30 d不同预后老年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2月广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58例≥65岁老年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资料,根据30 d预后情况分成存活组(34例)与死亡组(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老年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41.4%(24/58例),两组感染菌株均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为主,分离菌株对体外药敏试验耐药率低,两组的不同菌株占比、药物敏感性、感染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增高,血清蛋白降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蛋白降低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00,95%CI 0.676~0.946).血培养报阳后48 h内未使用抗真菌治疗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结论 老年患者因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是念珠菌血流感染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预后差、死亡率高,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 n=23)、非血栓组( 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发病率最高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而IPMN发生癌变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40%。因此,早期识别恶变病例并手术切除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各临床指南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推荐了IPMN恶变的相关因素,其中主胰管扩张≥10 mm、存在实性成分或强化的壁结节及梗阻性黄疸等是公认的高危因素。然而,临床实践表明,现有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对预测IPMN恶变的准确率并不高,主要问题在于指南推荐的危险因素特异度较低,使可随访观察的病例接受了非必要的手术切除。近年来,基因组学、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极大推动了IPMN的研究进展。内镜超声下肿瘤囊液穿刺结合DNA、RNA等分子检测及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建模等均在提高恶变IPMN的预测准确率方面展现了优越性,未来将成为辅助IPMN诊疗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危妊娠护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高危妊娠可能导致难产及或危及母婴者。与正常妊娠孕妇相比,高危妊娠孕妇具有更高危险性,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对母婴预后或其家庭均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对高危妊娠患者进行相关研究可针对性开展临床护理,以此改善母婴预后。分析高危妊娠发生因素,能够积极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取得良好预后尤为关键。高危妊娠护理应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综合分析各因素风险,并权衡实施相关护理的利弊关系,体现干预的临床价值。本文从高危妊娠发生因素及发生特点、护理重要性及护理现状等角度对高危妊娠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CI后高危患者的常规功能测试或标准治疗: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极少,学者们尚无法制定出一套针对心肌血运重建后的特定随访监测方案。比如包括常规功能测试在内的后续策略是否能改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高危患者的临床结果尚不确定。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1 706名接受过PCI的具有高风险解剖或临床特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在PCI后1年进行常规功能测试(核负荷试验、运动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策略或仅接受标准治疗。主要结局是2年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的复合结局发生率;关键的次要结局包括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和重复血运重建。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7岁,21.0%有左主干病变,43.5%有分叉病变,69.8%有多支病变,70.1%有弥漫长病变,38.7%有糖尿病,96.4%使用了药物洗脱支架。2年时,功能测试组849例患者中的46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5.5%)和标准治疗组857例患者中的5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6.0%)发生了主要结果事件〔风险比为0.90,95%可信区间(95% CI)为0.61~1.35, P=0.62〕;主要结果的组成部分没有组间差异。2年时,功能测试组12.3%的患者和标准治疗组9.3%的患者接受了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差异为2.99%,95% CI为-0.01~5.99),两组分别有8.1%和5.8%的患者接受了重复血运重建(差异为2.23%,95% CI为-0.22~4.6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接受PCI的高危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常规功能测试的随访策略并没有改善患者2年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脓毒症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脓毒症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方法,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入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入院的脓毒症心肾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确诊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等资料。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确诊后30 d内死亡。运用Python软件构建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运用构建的最优模型筛选疾病相关风险因素,构建可视化决策树模型和半朴素贝叶斯(sNB)模型。 结果:340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14例(33.5%)患者确诊后30 d内死亡。支持向量机(SVM )、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树(GBDT) 、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轻量梯度提升(LGBM)5种模型的 AUC值分别为0.652、0.868、0.870、0.754和0.852,其中GBDT模型预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 AUC值最优。依据GBDT模型特征重要度评分筛选出前10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总评分、神经系统SOFA评分、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史、高敏肌钙蛋白(cTNI)、年龄、肌红蛋白(MYO)、循环系统SOFA评分、慢性肾脏病史、心率和基线血肌酐值等参数,建立可视化决策树模型,模型共4层,15个节点,8个终端节点。依据SOFA总评分、MYO变化率、基线血肌酐值和年龄等4项影响因素建立决策树流程,模型预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 AUC值为0.690。sNB模型提示总SOFA总评分与神经系统SOFA评分、SOFA总评分与血管活性药物、cTNI与基线血肌酐值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患者的短期预后。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脓毒症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提示,高SOFA评分仍然是预测脓毒症心肾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的首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决策树模型和sNB模型可在疾病早期针对高危患者进行临床判断,为脓毒症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预测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城乡居民第1位死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血脂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血脂指南的修订势在必行。由于人群血脂合适水平随ASCVD危险分层的级别不同而异,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所谓“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则属明显升高。因此,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经认真讨论后,决定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新指南仍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新指南涵盖了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旨在通过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继发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相关肺曲霉菌病(CAP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60岁以上、重型COVID-19感染MHD患者。根据是否确诊或拟诊CAPA将患者分为CAPA组和无CAPA组,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诊疗情况等差异,分析老年MHD患者发生CAPA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组患者56例,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66.0(60.0~75.0)岁,透析龄24(66~144)个月,20例(35.7%)合并糖尿病。30 d内总体死亡率为18/56(32.1%)。12例(21.4%)在病程中发生CAPA。距离确诊重型COVID-19感染的中位数时间为16(9~23) d。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咯血、胸闷、C-反应蛋白持续恶化、抗生素低反应性。8例(66.7%)死亡。年龄( OR=1.119,95% CI:1.025~1.890)和应用糖皮质激素( OR=6.228,95% CI:1.079~39.954)是继发CAPA的独立危险因素;CAPA与死亡独立相关( OR=6.979,95% CI:1.455~33.476)。 结论:老年MHD重型COVID-19感染患者是继发CAPA的高危人群,预后极差;需要临床医生格外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绝经后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子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病理诊断为HSIL,后行子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其中资料完整、诊疗过程符合宫颈癌诊疗规范、既往无宫颈手术史的患者594例,根据绝经情况将患者分为未绝经组(463例)和绝经组(131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HR-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出绝经后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阳性率[12.98%(17/131)]、HR-HPV阳性率[77.86%(102/131)]与未绝经组[11.45%(53/463)、80.56%(373/4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3、0.46; P值分别为0.632、0.496)。绝经组患者子宫颈表面柱状上皮移位的比例[43.51%(57/131)]、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比例[87.79%(115/131)]均低于未绝经组[64.36%(298/463)、93.74%(434/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46、5.16; P值分别为<0.001、0.023)。绝经组ECC阳性率[62.60%(82/131)]、子宫颈Ⅲ型转化区[73.28%(96/131)]、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9.92%(13/131)]、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24.43%(32/131)]均高于未绝经期患者[46.22%(214/463)、26.78%(124/463)、1.73%(8/463)、5.40%(25/4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5、94.68、20.11、42.62, 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颈Ⅲ型转化区的比例高( OR=6.569,95% CI 4.130~10.446)、ECC阳性率高( OR=1.978,95% CI 1.250~3.128)、锥切切缘阳性率高( OR=4.581,95% CI 2.386~8.794)、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率高( OR=4.612,95% CI 1.557~13.668)及宫颈外观光滑的比例高( OR=0.464,95% CI 0.294~0.731),是绝经后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 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006、0.001)。 结论:绝经后妇女HSIL与未绝经妇女存在差异,临床症状和筛查表现存在不典型性,并且病变易累及宫颈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病理升级的比例高,所以对诊断为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女性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12月新诊断且完成二代测序的776例MDS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RAS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及分子学特征,并比较不同突变状态对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共52例(6.7%)患者伴有RAS基因突变,NRAS突变38例(4.9%),KRAS突变18例(2.3%),4例(0.5%)同时伴NRAS及KRAS突变,全部NRAS突变及65%的KRAS突变位于第12、13及61号密码子。RAS基因突变与PTPN11、FLT3、U2AF1、RUNX1、WT1、ETV6及NPM1突变呈显著正相关( Q<0.05),且常为亚克隆突变。伴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诊断为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的比例(82.7%)明显高于无RAS突变患者(35.2%)( P<0.001)。与无RAS基因突变患者相比,伴RAS基因突变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WBC:4.33(0.98~20.42)×10 9/L对2.71(0.61~21.17)×10 9/L, P<0.001;ANC:2.13(0.18~17.37)×10 9/L对1.12(0~16.00)×10 9/L, P<0.001],血小板水平明显减低[48(2~430)×10 9/L对62(2~694)×10 9/L, P=0.048],骨髓粒系比例有升高的趋势(47%对40%, P=0.085),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对2%, P<0.001)。按照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预后分层,RAS基因突变患者中较高危分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的比例显著增高(71.1%对37.9%, P<0.001)。单因素分析中,NRAS突变与更短的OS显著相关( P=0.011),经多因素校正后,NRAS突变对OS的影响失去显著性,突变基因中仅PTPN11及SETBP1为独立的不良OS因素。 结论:RAS基因突变常作为亚克隆发生在MDS疾病晚期且常与转录因子及信号转导相关的突变伴随发生。RAS通路相关的PTPN11突变在MDS中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