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学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婴幼儿常见的髋关节疾病.近年来已证实早期诊断及治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致残.随着对DDH诊断的重视程度增加,超声及X线应用于婴儿DDH疾病筛查,CT评估股骨头于髋臼位置关系指导手术治疗,MRI反应髋关节软组织情况为手术提供信息并可进行术后效果随访.除常规影像技术,各种新型影像技术也开展应用于DDH诊疗服务.本文总结各影像技术诊断DDH的方式及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视化智能辅助髋臼镜像重建技术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镜像重建理念在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visual treatment solution,VTS)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接受初次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67例。按旋转中心重建位置不同进行术前规划及手术,依照对侧正常关节旋转中心重建(镜像组)37例,男8例、女29例,年龄为(40.9±13.1)岁;选取骨量丰富区域直接高位重建(高位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为(38.3±11.1)岁。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患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组间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分别为(113.9±22.9)min、(287.8±181.6)ml、(12.8±1.8)个月,高位组分别为(118.0±26.2)min、(293.3±125.8)ml、(13.7±2.3)个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术后12个月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16.1±3.8)、(17.7±5.2)、(34.4±5.1)mm,与健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84.3±6.3)、(9.4±2.5)分,较术前的(32.3±5.3)、(76.9±5.4)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22, P<0.001; t=64.486, P<0.001);高位组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27.9±3.7)、(25.4±7.9)、(35.4±6.2)mm,较健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06, P<0.001; t=-6.494, P<0.001; t=-2.555, P=0.016);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79.5±4.9)、(13.9±3.3)分,较术前的(30.9±4.8)、(78.7±5.3)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339, P<0.001; t=64.375, P<0.001)。镜像组与高位组术前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4, P=0.001; t=-6.315, P<0.001)。至末次随访所有假体与组件均稳定在位,无患者出现并发症或二次手术。 结论:与高位重建相比,VTS导航辅助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镜像重建术后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临床与影像学结果,镜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实现THA术后恢复原生关节解剖结构与功能状态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后残余畸形并接受骨盆截骨矫形的81例(85髋)DDH患儿资料,其中男6例,女75例,年龄(17.0±4.7)个月。在骨盆正位X线上评估T?nnis分度、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股骨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末次随访时根据Severin评级分为满意组(Severin Ⅰ/Ⅱ)和不满意组(Severin Ⅲ/Ⅳ)。采用 t检验、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骨盆截骨治疗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末次随访时,根据Severin分级,Ⅰ级57髋(67.0%),Ⅱ级22髋(25.9%),Ⅲ级5髋(5.9%),Ⅳ级1(1.2%)。结局满意组有79髋(92.9%),不满意组有6髋(7.1%)。满意组骨盆截骨前的RI(31.1±12.6)%显著低于不满意组(49.1±8.9)%, P=0.001。总AVN发生率为25.9%(22/85),无AVN的患儿末次随访时100%(63髋)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有AVN的患儿72.7%(16/22)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P<0.001)。结局满意组和不满意组的复位年龄、性别、侧别、T?nnis分度、复位前AI、骨盆截骨时间、截骨前AI和C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N和骨盆截骨前的RI是结局不满意的风险因素。骨盆截骨前RI<33%的47髋100%获得满意的结局。骨盆截骨前RI>33%的38髋中,接受切开复位患儿(9髋)末次随访时的满意率(7髋,77.8%)与没有接受切开复位的患儿(29髋)的满意率(25髋,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3);接受股骨截骨的患儿(25髋)末次随访时的满意率(19髋,76%)与没有接受股骨截骨的患儿(13髋)的满意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6)。 结论:对于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单纯骨盆截骨术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截骨矫形前的RI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骨盆截骨前RI>33%的患儿,额外的切开复位和股骨截骨并不能显著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或borderline hip dysplasia,BHD)是一个从定义、诊断到治疗都颇具争议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无症状人群中符合BDDH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比例约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3.5倍,在特定人群如女性大学生运动员中患病率更高,可超过40%。BDDH的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髋关节镜手术及髋臼周围截骨等。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导致症状加重并加速髋关节退变。通过文献综述从定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回顾国内外BDDH的研究进展。骨盆正位X线片上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e-edge angle,LCEA)是定义BDDH的必要非充分指标,仅反映髋臼外侧覆盖,而BDDH患髋前方及后方的覆盖状况存在很大变异。既往研究发现LCEA<20°的髋关节将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因此建议使用LCEA 20°~25°作为BDDH初步诊断的影像学标准,再结合症状与体征进一步评估髋关节是否存在不稳定和(或)撞击。对以髋关节不稳症状为主的患者应考虑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或联合髋关节镜处理盂唇损伤及股骨侧凸轮畸形;对以撞击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髋关节镜手术。两类手术的适应证选择至关重要,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截骨术对骨产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对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骨产道影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2例行单侧PAO手术的育龄女性DDH患者,采集手术前后骨盆CT的"DICOM"数据,用最大内切球法在医学影像交互软件(the medical imaging interaction toolkit,MITK)上测量25层骨产道的大小(即最大内切球直径)。于手术前后骨盆站立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髋臼倾斜角(T?nnis角)和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根据LCE角大小将患者分为严重组(LCE≤0°)和非严重组(0°
0.05)。其中髋臼截骨块前上缘(1~13层)变窄明显(手术前后差值的均值范围为4.23~5.95 mm);髋臼截骨块前缘耻骨支下缘与闭孔后缘上部之间的区域(5~10层)变窄最多(5.62~5.95 mm)。手术前后骨产道最窄位置均在坐骨棘平面(20层),术前最大内切球直径为(105.34±7.16)mm,术后为(104.47±7.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8, P=0.032)。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与1~20层骨产道变窄呈正相关,T?nnis角变小与1~10层骨产道变窄呈正相关,LCE增大与2~5层骨产道变窄呈负相关( P<0.05)。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对1~20层骨产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β=0.27~0.50, P<0.05)。身高与术前、术后骨产道最窄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 r=0.565, r=0.586, P<0.001)。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手术前后骨产道及骨产道变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5~0.655, P>0.05)。 结论:单侧PAO引起坐骨棘以上骨产道变窄,轻度影响骨产道最窄位置(坐骨棘水平)。单侧PAO不会影响骨产道正常的DDH育龄女性患者正常胎儿的正常分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18例、女62例;年龄(55.7±10.4)岁(范围41~72岁)。三维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下肢全长CT扫描数据在三维重建软件上规划假体型号及安装角度并计算下肢长度差和股骨偏距;常规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胶片测量法进行术前规划,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及术中双下肢比对的方法计算下肢长度差。比较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偏心距、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一随访至术后3个月。三维规划组的手术时间为(70.9±7.7)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2.78±1.31)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2.43±1.41)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5.67±3.35)分;对照组为手术时间为(81.6±13.3)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5.35±2.15)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5.50±2.83)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35±4.21)分。三维规划组优于常规规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1, P<0.001; t=-5.74, P<0.001; t=5.75, P<0.001; t=12.33, P=0.002)。三维规划组术中使用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95%、股骨柄为90%,而常规规划组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75%、股骨柄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1, P=0.023;χ 2=14.92, P=0.005)。80例患者术中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有利于恢复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偏心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接受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的青少年单侧脱位型DDH患者28例,男4例、女24例,年龄(16.5±5.0)岁(范围10~25岁),体质指数(21.2±1.1)kg/m 2(范围18.7~24.1 kg/m 2)。DDH分型:TonnisⅢ型10例、Ⅳ型18例。测量术后外侧中心边缘角、髋臼覆盖率、股骨前倾角及双下肢长度差。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1±5.2)个月(范围60~84个月)。手术时间为(81.6±4.3)min(范围70~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77.5±12.6)ml(范围160~200 ml),住院时间为(6.8±0.7)d(范围6~9 d)。患者术前髋关节VAS评分为(1.8±0.6)分,末次随访为(2.3±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45, P=0.224)。患者术前HHS评分为(57.1±5.9)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7.3±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41, P=0.001)。末次随访时股骨前倾角为17.0°±1.5°,小于术前的4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868, P=0.008);双下肢长度差为(10.2±2.3)mm,小于术前的(26.4±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92, P<0.001);外侧中心边缘角为28°(26°,30°),髋臼覆盖率为78%(76%,79%);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分为24(16.7,25.7)分,其中优7例、良14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21/28)。 结论: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中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影像学指标改善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avlik吊带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9年7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DDH患儿66例68髋,其中男4例4髋,女62例64髋;年龄30~180(90.4±38.2)d。患儿治疗前均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确诊,依据超声检查Graf分型标准分型:髋关节未脱位48髋(未脱位组),其中Ⅱa(-)型2髋、Ⅱb型24髋、Ⅱc型22髋;脱位20髋(脱位组),其中D型7髋、Ⅲ型5髋、Ⅳ型8髋。患儿均采取Pavlik吊带治疗。观察患儿佩戴吊带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成功和失败患儿起始治疗年龄的差异;将患儿分为≤60 d、61~90 d、91~120 d、>120~180 d 4个年龄段,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成功率;对比未脱位和脱位2组患儿治疗成功率,观察治疗有效患儿结束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臼发育残余畸形等发生情况。结果:66例68髋吊带佩戴时间2~22(10.2±4.0)周,治疗成功50例51髋、失败16例17髋,成功率75.0%(51/68)。吊带治疗成功患儿开始治疗年龄为(83.0±34.5)d,明显小于治疗失败患儿的(115.1±3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8, P=0.002)。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情况比较,年龄≤60 d 患儿治疗成功率最高(20/21,髋),年龄>120~180 d患儿治疗成功率最低(3/12,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2.38, P<0.001)。未脱位48髋治疗成功40髋(83.3%),脱位20髋治疗成功11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04, P=0.014)。吊带治疗成功48例49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患儿关节外观及活动度正常,可行走者步态正常,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髋臼发育残余畸形发生。 结论: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DDH患儿治疗成功率高,治疗年龄早、髋关节未脱位者治疗效果好,可作为6个月内DDH患儿的首选方法,但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0.0±3.0)岁。术前已经过1~2次手术治疗15例;因多发创伤后漏诊2例;经长期牵引、外固定保守治疗后骨折仍不愈合2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15例。记录患儿骨折分型、治疗经过、术中操作、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并对手术前后股骨颈干角、Pauwel角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儿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后均达到骨折愈合。合并骨质缺损4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术后愈合时间为(8.2±2.4)个月。本组术前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10.3°±18.8°和56.4°±12.0°,术后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42.3°±12.6°和25.3°±5.9°,组间比较,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年龄(外展截骨手术时)与骨折不愈合无显著相关,而Garden分型和Delbet分型均与骨折不愈合相关( P=0.039和0.001)。术后发生下肢机械轴外移5例,1例采用股骨远端外侧骺阻滞治疗,其余4例观察;内固定断裂1例,再次手术治疗;切口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愈合。双下肢不等长15例,未行进一步治疗。股骨近端骨骺早闭8例、股骨颈短颈畸形4例、继发股骨头骺滑脱2例,随访至股骨近端骨骺闭合未进一步加重,未行进一步治疗。继发髋臼发育不良2例,目前随访观察中。 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治疗困难,并发症多。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可以改变骨折线应力方向,增加骨折端压应力,有效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影像探究儿童髋臼指数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 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