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抗高血压创制新药221s(2,9)脂肪乳的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本研究以抗高血压创制新药221s(2,9)为研究对象制备脂肪乳,对其进行处方工艺优化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221s(2,9)脂肪乳(221-LE),以粒径、粒径分布等为评价指标对处方进行筛选及工艺优化,同时对制备的 221-LE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为油相(长链三酰甘油∶中链三酰甘油=1∶4):10%、蛋黄卵磷脂:2%、油酸:0.05%和F68:0.1%;初乳剪切转速和时间分别为15 000 r·min-1和5 min;高压均质压力和次数分别为80 MPa和10 次.该工艺所制脂肪乳平均粒径为(131.50±1.53)nm,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12±0.01),电位为-(27.87±0.73)mV,包封率>85%;无溶血现象,稳定性良好.结论:制备的221-LE稳定性好,安全性符合要求,为221s(2,9)临床前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青海血蜱唾液腺重组Hq001蛋白表达及纯化条件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对青海血蜱唾液腺重组Hq001蛋白的表达条件(表达菌株及诱导条件)及纯化方式(非变性及变性纯化)进行优化.方法 将重组质粒pET-30a-Hq001分别转化至不同感受态菌株[E.coil BL21(DE3)、E.coil Rosetta(DE3)、E.coil ArcticExpress(DE3)pRARE2],确定最适表达菌株后,对 IPTG 终浓度(0、0.5、1.0 mmol/L)、诱导温度(20、25 ℃)及诱导时间(0、2、4、6、8 h)进行优化.最佳诱导条件表达的菌体经高压均质破碎后,采用非变性(变性-复性-过柱)及变性(变性-过柱-复性)两种方式进行Ni-NTA亲和层析纯化.表达及纯化产物均经12%SDS-PAGE分析.结果 重组Hq001蛋白最适表达菌株为感受态E.coil BL21(DE3);最适诱导条件为:IPTG终浓度0.5 mmol/L,诱导温度25 ℃,诱导时间4 h.非变性纯化方式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8 800的目的蛋白,大小与预期相符.结论 采用优化的表达条件及纯化方式可获得青海血蜱唾液腺重组rHq001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吡非尼酮亚微乳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制备吡非尼酮亚微乳(pirfenidone submicronemulsion,PFD-SE),优化PFD-SE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PFD-SE,并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PFD-SE处方;以透析法考察PFD-SE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PFD-SE的最优处方为PFD 0.250%,中链甘油三酯 2.500%,大豆卵磷脂S100 0.237%,聚氧乙烯 40 氢化蓖麻油 0.311%,超声时间 8.9 min;PFD-SE体外释药遵从一级动力学方程,与吡非尼酮溶液相比,PFD-SE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稳定性结果显示PFD-SE在常温和 4℃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PFD-SE稳定性良好,可达到缓释的目的,为PFD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亚微乳的制备与质量标准及初步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同时探究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亚微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研磨法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并经红外光谱(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鉴定所得固体复合物;采用两步高压乳匀法制备复合物亚微乳,应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考察该制剂对HCT-116细胞的作用效果.结果 复合物中紫杉醇3 312.76 cm-1和3 513.92 cm-1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消失,且DSC分析显示在154.56℃处出现一个明显的新的吸收峰,表明紫杉醇可能与天然冰片偶联,形成新的复合物.复合亚微乳最佳处方为10%脂肪酸甘油酯,原料药0.44%[紫杉醇-天然冰片(1∶3)],3%混合乳化剂[蛋黄卵磷脂-泊洛沙姆188(1∶2)],2.0%甘油,0.3%油酸;最佳工艺为80 ℃乳化,60 MPa高压均质10次,再于100 ℃水浴灭菌45 min.细胞MTT实验中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75 μg·mL-1,细胞克隆实验结果中,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原料药及紫杉醇-天然冰片亚微乳的划痕愈合面积分别为(36.44±3.35)%、(13.59±9.28)%、(8.30±4.09)%(P<0.05);平板克隆实验中,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原料药组,亚微乳组细胞克隆率分别为(37.92±0.729)%、(9.16±1.335)%、(3.36±1.065)%(P<0.05).结论 紫杉醇-天然冰片亚微乳注射液处方及工艺合理,质量稳定.细胞实验表明,该亚微乳注射剂能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聚乙二醇修饰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修饰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XRPD进行晶型分析,考察体外释药、稳定性.24 只大鼠随机分为 4 组,分别灌胃给予杨梅苷、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聚乙二醇硬脂酸酯、聚乙二醇修饰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 0.5%CMC-Na 混悬液(15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杨梅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药脂比 1∶15,单硬酯酸甘油酯与聚乙二醇硬脂酸酯比例 10∶1,泊洛沙姆 188 浓度 0.8%,均质次数 8 次,包封率为 81.75%,载药量为 5.04%,粒径为207.56 nm,PDI为 0.092,Zeta电位为-14.79 mV.杨梅苷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中,18h内累积释放度为 64.71%,模拟胃液中 2h内、模拟肠液中 12h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tmax延长(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 4.60 倍.结论 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改善杨梅苷稳定性,促进其口服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与磷脂复合物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测定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磷脂复合物解离率、累积释放度.24 只大鼠随机分为4 组,分别灌胃给予柚皮素及其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 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 0、0.25、0.5、1、1.5、2、3、4、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柚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磷脂复合物用量 50 mg,稳定剂PVP K30+ TPGS(1 ∶ 1),稳定剂与磷脂复合物用量比例 3 ∶ 1,均质压力 100 MPa,均质次数 10 次.所得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呈类球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260.53±25.86)nm、0.160±0.024、(-31.08±1.37)mV.柚皮素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中,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磷脂复合物解离率升高,4 h内累积释放度达 90%以上.与原料药、纳米混悬剂比较,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 tmax缩短(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 4.38 倍.结论 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可提高柚皮素溶解度、溶出度,促进其体内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白藜芦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白藜芦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Res-NLCs),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特性的考察.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高压均质法制备Res-NLCs,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得的Res-NLCs进行理化性质考察;通过HPLC建立白藜芦醇体外释放方法学,采用动态透析法对Res-NLCs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Res-NLCs的最优处方为:双硬脂酸甘油酯用量为0.0356g,大豆磷脂用量为0.3918g,Tween-80的质量浓度为4.25%,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用量为0.0475 g.经透射电镜观察Res-NLCs呈规则圆球状,分散均匀.测得Res-NLCs的平均粒径为(81.87±0.14)nm,多分散系数为(0.099±0.02),Zeta 电位为(-8.09±0.75)mV,包封率为(98.43±0.07)%,载药量为I(11.04±0.14)%.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溶液在8h释放97.31%,而Res-NLCs则缓慢持续释放,并在48 h后达到释放平台,累计释放的白藜芦醇为80.69%.结论 通过乳化蒸发-高压均质法制备的Res-NLCs粒径小,分散均匀,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并可显著延长白藜芦醇释放的时间,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制备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与药物比例、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测定溶解度、稳定性,进行晶型分析.18 只大鼠随机分为 3 组,分别灌胃给予葫芦素B、物理混合物、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喷雾粉的 0.5%CMC-Na混悬液(10 mg/kg),于 0.5、1、2、3、4、8、10、12 h采血,UPLC-MS/MS法测定葫芦素B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稳定剂羟丙基纤维素+十二烷基硫酸钠(1 ∶ 1),稳定剂与药物比例 3 ∶ 1,均质压力 80 MPa,均质次数 12 次,平均粒径为 200 nm,PDI为 0.140,Zeta电位为-32 mV.纳米混悬剂溶解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在 6 个月内稳定性良好.葫芦素B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 4.32 倍.结论 纳米混悬剂可改善葫芦素B溶出度、口服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青海血蜱Hq012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优化青海血蜱重组Hq012蛋白(rHq012)包涵体的诱导表达和纯化条件.方法 从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中克隆到1个在GenBank中无同源序列的新基因Hq01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Hq012并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rHq012.高压均质机裂解细菌,用6 mol/L盐酸胍溶解包涵体.比较先复性后纯化和先纯化后复性2种方法所得目的蛋白的产量.先复性后纯化即用稀释法复性后再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先纯化后复性即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再进行透析法复性.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结果 Hq01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759 bp,包含1个48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8500的蛋白质.诱导表达以浓度为0.1 mmol/L的IPTG诱导8 h蛋白表达量最高,包涵体用6 mol/L盐酸胍溶解.与先纯化后复性相比,先复性后纯化收获的rHq012产量相对较高.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000,与预期的结果一致.结论 0.1 mmol/L IPTG诱导8 h是青海血蜱rHq012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先复性后纯化的方法是蜱源重组蛋白rHq012更优的纯化方法,研究为包涵体蛋白的纯化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黄芩苷-甘草酸纳米晶的制备工艺优化及体外释放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优化黄芩苷(BCN)-甘草酸(GA)纳米晶(BCN-GA-SN)的制备工艺,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放考察.方法 根据经典药对"黄芩-甘草"配伍比例,固定BCN和GA的配伍比例为6∶1(m/m),采用沉淀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BCN-GA纳米混悬液.以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为评价指标,以稳定剂的种类及用量、搅拌转速和时间、高压均质压力和次数为考察因素,优化BCN-GA纳米混悬液制备工艺;再以平均粒径、PDI、再分散系数(RDI)为评价指标,以冻干保护剂种类和用量为考察因素,优化BCN-GA纳米混悬液的冻干固化工艺,进而制备BCN-GA-SN;然后对BCN-GA-SN的理化性质表征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结果 BCN-GA-SN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先以15%十二烷基硫酸钠为稳定剂,1 000 r/min搅拌15 min,100 MPa高压均质20次制备BCN-GA纳米混悬液;再以5%甘露醇(相对于BCN的用量)冻干固化.所制得的BCN-GA-SN的平均粒径为(442.2±5.7)nm,PDI为0.225±0.015,RDI为1.055±0.013,呈不规则球形,大小较为均匀;该纳米晶中BCN的载药量为(62.5±0.7)%,GA的载药量为(9.4±0.2)%;体外释放结果表明,BCN-GA-SN的累积溶出度均高于BCN、GA的物理混合物.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BCN-GA-SN,其粒径大小均一、分布均匀,可有效提高BCN的体外溶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