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氢杨梅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多柔比星引起的大鼠心肌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对多柔比星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多柔比星组、多柔比星+DHM 100组、多柔比星+DHM 200组。第6周末麻醉处死大鼠,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WGA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bax、bcl-2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明显下降,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加;与多柔比星组相比,多柔比星+DHM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均上升,收缩期左心室内径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径均下降( P<0.05)。组织学发现,多柔比星组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表现,而多柔比星+DHM组显著抑制了多柔比星引起的大鼠心肌损伤。同时,在多柔比星组出现了明显的心肌细胞肥大,而多柔比星+DHM组显著抑制了心肌细胞肥大。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bax/bcl-2比值增加,而多柔比星+DHM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 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多柔比星组NLRP3、caspase-1、IL-1β水平升高( P<0.05);而多柔比星+DHM组NLRP3、caspase-1、IL-1β水平明显降低( P<0.05)。 结论:DHM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心肌细胞凋亡,对多柔比星所致大鼠心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杨梅苷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杨梅苷对高糖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HRME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其中杨梅苷组细胞在含杨梅苷的高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分别采用pcDNA和pcDNA-circZNF292转染HRMECs后使用含25 mmol/L D-葡萄糖的高糖培养基培养24 h,作为pcDNA组和pcDNA-circZNF292组。分别采用siR-NC和siR-circZNF292转染至HRMECs后加入含50.0 μg/ml杨梅苷和25 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作为杨梅苷+siR-NC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ircZNF292和miR-23b-3p的基因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ircZNF292与miR-23b-3p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蛋白(bax)蛋白表达量。结果:正常对照组、高糖组及12.5 μg/ml、25.0 μg/ml、50.0 μg/ml杨梅苷组细胞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SOD活性值以及circZNF292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5.707、111.835、74.515、109.651、135.020、219.919、116.304,均 P<0.001)。随着杨梅苷剂量的逐渐增加,细胞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MDA浓度和miR-23b-3p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SOD活性值和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不同剂量杨梅苷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共转染野生型载体WT-circZNF292细胞中,miR-23b-3p组细胞中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为0.35±0.03,低于miR-NC组的0.9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137, P<0.001)。与pcDNA组比较,pcDNA-circZNF292组细胞中circZNF292相对表达量、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DA浓度明显升高,miR-23b-3p相对表达量、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SOD活性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高糖组和杨梅苷+siR-circZNF292组比较,杨梅苷组和杨梅苷+siR-NC组miR-23b-3p、bax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和MDA浓度明显降低,circZNF29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SOD活性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杨梅苷可通过调控circZNF292/miR-23b-3p表达而抑制HRMECs凋亡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高糖诱导的HRMECs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猴耳环双标多测法及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快速筛选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猴耳环中5个成分的双标多测法及其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双标线性校正法准确定位猴耳环中5个成分色谱峰,以没食子酸为参照物,计算没食子酸与其余4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对各成分进行定量,将所得结果与外标法进行比较.采用离线DPPH-HPLC法及亲和超滤液相联用法快速筛选猴耳环中具有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结果:双标线性校正法相比于相对保留时间更能准确地预测待测组分在未知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相对校正因子法和外标法结果的RSD<2.00%.采用离线DPPH-HPLC法及亲和超滤液相联用法可以快速筛选出猴耳环中7-没食子酰基特利色黄烷、杨梅苷等不同程度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双标多测同时测定猴耳环中5个成分的方法准确可行,采用离线DPPH-HPLC法及亲和超滤液相联用法能快速、灵敏、高通量筛选猴耳环中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解析赤皮青冈叶片黄化变异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离子(POS)、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检测出正常植株和突变体之间存在 257 个和 357 个显著差异代谢物(SCMs),其中槲皮素、白矢车菊素、杨梅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衍生物(吡喃酮啡肽A、异鼠李素 3-葡糖苷酸等)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而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则显著下降.(2)转录组测序检测出 4 146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 1 711 个基因上调表达,2 435 个基因下调表达.(3)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综上表明,突变体叶色黄化可能是受到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发育异常及黄酮物质合成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MYB和bHLH家族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证实该两类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叶色功能基因挖掘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刀豆化学成分及其雌激素样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刀豆化学成分及其雌激素样活性.方法 刀豆 75%乙醇提取物采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稳定转染雌激素受体报告基因(ER-Luc)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评价雌激素样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洋槐糖苷(1)、kaempferol 3-O-[O-β-D-apio-D-furanosyl(1→2)-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side(2)、山柰酚-3-O-(2′-O-β-D-葡酰)-β-D-洋槐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5)、异杨梅苷(6)、杨梅素-3-O-芸香糖苷(7)、(3-ethenylphenyl)-1,2-ethanediol(8)、1,3,6-三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9)、breynioside A(10)、4-hydroxy-3-methoxyphenol-1-O-β-D-(6′-O-galloyl)glucoside(11)、maesopsin-6-O-β-D-glucopyranoside(12).化合物 1、3~5、8~9 在浓度为50 μmol/L,化合物2、12 在浓度为100 μmol/L时表现出雌激素样活性.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刀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3~5、8~9 雌激素样活性强于 2、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篦齿虎耳草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对篦齿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pectinata的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层析方法(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篦齿虎耳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4S)-6-(4-羟基苯基)已烷-2,4-二醇(1)、(4R)-4-羟基-6-(3,4-二羟基苯基)己烷-4-醇(2)、(2R)-6-(3,4-二羟基苯基)-2-羟基己烷-4-酮(3)、6-(4-羟基苯基)已烷-2,4-二醇(4)、(E)-9,10-二羟基-苯已基-2-烯-4-酮(5)、rhododendrin(6)、对香豆酸(7)、对羟基苯丙酸(8)、异落叶松脂素(9)、(5S)-5-丁氧基-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苯基)-3-庚酮(10)、(5S)-5-丁氧基-1,7-二(4-羟基苯基)-3-庚酮(11)、1-(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5-O-β-D-葡萄糖苷-3-庚酮(12)、5-羟基-1-(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3-庚酮(13)、alusenone(14)、白桦林烯酮(15)、hannokinol(16)、alnuheptanoid A(17)、5-羟基-1,7-二(4-羟基苯基)-3-庚酮(18)、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19)、山柰酚-3,7-二-O-α-L-鼠李糖苷(20)、金丝桃苷(21)、鼠李亭-3-O-半乳糖苷(22)、鼠李素-3-O-鼠李糖苷(23)、槲皮苷(24)、杨梅素-3-O-β-D-半乳糖苷(25)、山柰酚-3-O-(6"-乙酰基)-β-D-半乳糖苷(26)、槲皮素(27)、催吐萝芙木醇(28)、8,9-dihydromegastigmane-4,6-diene-3-one(29)、tubiflorone(30)、chakyunglupulin A(31).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依次命名为虎耳草酚二醇、虎耳草酚和(R)-纤孔菌酚A,化合物4、8~11、13、17~20、22、23、26、28~31均为首次从虎耳草属植物中分离报道,化合物6、7、12、14、15、16、24和25均为首次从篦齿虎耳草中分离报道,其中化合物10和11为人工产物.上述黄酮类、二苯庚烷类、单苯烷类和环烯类成分在虎耳草属植物中具有一定的化学分类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聚乙二醇修饰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修饰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XRPD进行晶型分析,考察体外释药、稳定性.24 只大鼠随机分为 4 组,分别灌胃给予杨梅苷、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聚乙二醇硬脂酸酯、聚乙二醇修饰杨梅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 0.5%CMC-Na 混悬液(15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杨梅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药脂比 1∶15,单硬酯酸甘油酯与聚乙二醇硬脂酸酯比例 10∶1,泊洛沙姆 188 浓度 0.8%,均质次数 8 次,包封率为 81.75%,载药量为 5.04%,粒径为207.56 nm,PDI为 0.092,Zeta电位为-14.79 mV.杨梅苷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中,18h内累积释放度为 64.71%,模拟胃液中 2h内、模拟肠液中 12h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固体脂质纳米粒比较,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tmax延长(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 4.60 倍.结论 聚乙二醇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改善杨梅苷稳定性,促进其口服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二氢杨梅素对LPS/ATP诱导血管内皮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探讨二氢杨梅素(DHM)对脂多糖(LPS)/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ATP组、LPS/ATP+25 μmol/L DHM组、LPS/ATP+50 μmol/L DHM组和LPS/ATP+100 μmol/L DHM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经LPS(0.5 μg/mL)诱导细胞3.5 h后加入ATP(5 mmol/L)处理细胞30 min;DHM各组分别加入25、50、100 μmol/L DHM孵育1 h后加入LPS/ATP诱导.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LRP3、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前体蛋白(pro-caspase-1)、剪切体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用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SIRT1进行富集分析,用转录调控网络分析SIRT1调控的靶基因并构建网络图;用免疫荧光法进行SIRT1定位检测;分子对接分析DHM与SIRT1的作用模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ATP组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高(P均<0.05);与LPS/ATP组比较,各DHM组NLRP3、ASC、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低(P均<0.05).SIRT1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ATP组相对荧光强度弱(P<0.05);与LPS/ATP组比较,LPS/ATP+100 μmol/L DHM组相对荧光强度强(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ATP组SIRT1蛋白表达低(P<0.05);与LPS/ATP组、LPS/ATP+25 μmol/L DHM组比较,LPS/ATP+50 μmol/L DHM组、LPS/ATP+100 μmol/L DHM组SIRT1蛋白表达高(P均<0.05).GO富集分析结果:生物过程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营养水平的反应等生物过程联系密切;细胞组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染色质沉默复合体等密切相关;分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染色质DNA结合等分子功能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SIRT1涉及长寿调节、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DHM可有效嵌入SIRT1(受体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口袋".结论 DHM可抑制LPS/AT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三个玫瑰品种花色物质的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玫瑰(Rosa rugosa)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但其花色比较单一,限制了玫瑰的开发利用及其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为了探究'苦水玫瑰''墨红玫瑰'和'保加利亚白玫瑰'3 个不同品种玫瑰的呈色物质,该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检测花瓣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通过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出关键代谢物,并分析与花色表型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 3 个不同色系玫瑰花瓣中共检测到 58 种代谢物,其中花青素只有一种为矢车菊-3-O葡萄糖苷,约占30.45%.(2)K-means聚类分析表明,共有12 种关键代谢物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中,其中乔松素和杨梅黄酮是决定'苦水玫瑰'和'墨红玫瑰'花色呈红色的主要物质,圣草酚、木犀草素和山萘酚是决定'保加利亚白玫瑰'花色呈白色的主要物质.该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特定颜色玫瑰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玫瑰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桃红四物汤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探讨桃红四物汤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调控机制.方法 运用数据库整理分析桃红四物汤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及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获取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获得通路蛋白与核心成分结合能;采用线拴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利用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技术考察桃红四物汤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药效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考察桃红四物汤对MCAO/R小鼠脑中PI3K、AKT蛋白和炎症因子IL-1β、IL-18表达的影响.结果 桃红四物汤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成分可能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山柰酚、豆甾醇、黄芩素、杨梅酮、β-胡萝卜素及常春藤苷,核心靶点可 能 为MAPK14、RELA、TNF、TR53、MAPK1、MYC、FOS、HSP9AA1、ESR1、AKT1、HF1A、CTNNB1.交集靶点主要富集在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 等信号通路,涉及氧化应激、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进程.分子对接预测核心成分与通路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表明桃红四物汤可降低MCAO/R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降低脑内IL-1β、IL-18 的表达,提高PI3K、AKT的表达.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神经炎症,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