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霾对高校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雾霾对校园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疾病防控及个人防护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抽取河北大学医学部室外(医苑广场、医苑路、操场)和室内(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6个人员主要活动场所,在无雾霾、轻度雾霾、中度雾霾及重度雾霾天气状况下按自然沉降法分别采样,测定空气中细菌和霉菌菌落总数.结果 中度和重度雾霾天气时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室内(P值均<0.05). 室外各采样点细菌、霉菌总数均随雾霾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医苑路升高最为显著(P值均<0.05);室内各采样点除学生宿舍内细菌、霉菌浓度在重度雾霾天高于其他天气状况外,食堂、教室随天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雾霾程度加重时校园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随之升高,而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雾霾程度关联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校教室室内照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高校教室照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规律,为高校教室采光的合理布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某高校教室为实验地点,选取高照度(2167.77±46.33)lx、中等照度(331.17±6.51)lx和低照度(64.22±3.38)lx 3种照度等级,分别对10名受试者进行主观感受调查以及认知能力测试,分析不同等级照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结果:3种等级照度对受试者的光环境评价、消极情绪和情绪状态总评价、学习热情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多数病态建筑综合征和受试者积极情绪、学习效率的自我评价无显著影响(P>0.05).照度对除阅读理解测试外的3项认知能力测试下的学习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低照度环境下,几乎所有测试的准确率、反应速度和综合绩效都最低.结论:高校教室的照度会影响人的主观感受、情绪、舒适程度以及学习效率,因此,应当合理设计高校教室光环境,通过调节和控制室内照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为舒适、高效的学习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安新区大学城某高校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贵安新区大学城某高校室内空气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分析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为制定相关措施控制校园室内微生物污染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自然沉降法对该高校5个代表性功能区(男生宿舍、女生宿舍、教室、图书馆和食堂)共计47个采样点进行室内空气细菌总数及真菌总数的采样及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卫生分级评价.结果 该高校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平均值为789 cfu/m3,属清洁级,仅有3个采样点达污染级;空气中真菌总数平均值为167 cfu/m3,属清洁级,未检测到有污染级的采样点.结论 该高校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程度较低,属于清洁水平,但对学生宿舍、教室和食堂仍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室内空气卫生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职人体解剖学三边一体化教学效果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生进入医学殿堂的第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教学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传统的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也就是先到教室课堂教学,几次课之后再到实验室做验证性实验.这种模式战线长,内容多,容易形成消化不良的弊端,是重理论轻实验的集中表现[1].多年来,我校探索出“三边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师生赞同,并获得2017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和河南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河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济南某高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学校肺结核聚集性发病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学校肺结核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肺结核患者开展个案调查.对其密切接触人群开展症状筛查、PPD试验、胸部X线检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校共确诊肺结核患者50例,罹患率为0.15%.2起聚集性发病分别确诊肺结核患者29例和9例,其余为散发.密切接触人群PPD试验阳性率为31.48%.诊断为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分别为31.79% 和26.09%(χ2=0.67,P=0.41).因症就诊和密接筛查发现患者的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分别为58.27% 和31.18%(χ2=38.09,P<0.01).与患者同宿舍、同班级、密接宿舍、其他方式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分别为51.85% 、35.95% 、27.40% 、35.26%,同宿舍人群PPD阳性率高于同班级和其他密切接触人群(χ2=7.81,P<0.01),同班级和其他密切接触人群PPD阳性率高于密切接触人群(χ2=6.68,P<0.01).结论 传染源隔离不及时和共用有菌教室是此次聚集性疫情传播蔓延和扩散的主要原因,预防性服药落实不到位造成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人群持续发病.加强学校对传染病管理的同时,要注重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校学生不良建筑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南京某高校学生不良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6年2月22日-3月29日在新教学楼(2015年下半年建成)教室内上课,且4月3日调换到老教学楼(2003年建成)教室上课的250名大学生(年龄为19~23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室内空气质量与学生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新楼上课学生不良建筑综合征的发病率(51.6%)高于旧楼(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53,P=0.00).新楼内上课学生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与室内不良气味(P=0.001)、学生性别(P=0.049)和个人睡眠时间(P=0.009)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在新楼教室内上课的学生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病率较高,室内不良气味可能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而充足睡眠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雨课堂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线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1].2012年推出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虽然具有资源多元化、课程易用性、课程受众广等优点,但是具有线上评估模糊,问题反馈不及时,课程制作成本高,学员讨论区互动性差等局限性[2].传统课堂教学虽然具有实时交互的优势,但是面对众多的学生,受学时限制,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往往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判断,不利于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名学生、每一堂课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及时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随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和网络普及出现的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是传统教学(face to face)与网络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将线上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地位,是目前国际公认能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3].“雨课堂”是2016年6月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4,7-11].雨课堂具有简单熟悉的课件制作包括视频资源接人、PPT制作和微信推送;最便携的智慧教室包括实时问答互动、难点反馈、幻灯片推送、弹幕等,最立体的教学数据报表包括课前、课上、课后全覆盖,任务提醒等功能.雨课堂属于教学技术革新,可以与翻转课堂等诸多教学模式结合使用[5].雨课堂推出后已有上千所高校的班级采用雨课堂模式授课[6,12-14].2017年9月本校在2017级护理学专业本科5个班《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进行了引入雨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校教室室内温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高校教室的室内温度对于学习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适宜温度,为合理控制高校教室室内温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高校教室为实验地点,利用空调将室内温度分别调节到凉爽环境(17.07±0.20℃)、舒适环境(22.07±0.50℃)和温暖环境(27.51±0.69℃),对10名受试者进行主观感受调查和认知能力测试,研究不同温度水平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结果:教室室内温度的变化对受试者的热感觉有显著影响(P<0.05),在舒适的环境中,人体感觉最为惬意;但温度的变化对情绪状态的波动和改变并不显著(P>0.05).受试者在凉爽环境下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的症状相较于其他两种温度环境下更为明显(P<0.05).温度对受试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自我评价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舒适环境中,受试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均达到最高.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除注意力(P>0.05)以外,温度对感知、思维、学习与记忆均有显著影响(P<0.05),受试者在舒适环境中的学习效率较高,而在凉爽环境和温暖环境中,学习效率相对下降.结论:高校教室室内温度的变化不仅会对人的主观感受造成影响,同时也对人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应考虑学习任务的类型合理控制教室室内温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校大学生PM2.5个体暴露水平与监测站点浓度的关系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校大学生对大气PM2.5的个体暴露水平及与室外和监测站点PM2.5浓度的关系.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记录15名某高校大学生连续10 d的时间-活动日志,同时测定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操场等场所不同时间段的PM2.5浓度,计算每名调查对象的全天PM2.5个体暴露水平,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拟合不同场所与操场PM2.5浓度的关系及该校园内学生的暴露水平与监测站点PM2.5浓度的关系,并建立模型对个体暴露水平及其平均值进行预测.结果 宿舍、教室或办公室与操场的PM2.5浓度比值分别约为0.52(R2=0.9415,P<0.01),0.80(R2=0.9526,P<0.01);佩戴口罩时的操场上PM2.5暴露浓度基本维持在(23±6.39)μg/m3.15名大学生的PM2.5时间加权日暴露浓度与监测站点PM2.5浓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比值约为0.79(R2=0.8894,P<0.01).以建模样本残差的1倍标准差为基准,有88.0%的调查对象日暴露浓度拟合值与实测值在±30.84μg/m3范围内.结论 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等室内PM2.5浓度与操场浓度呈正比例关系,个体暴露水平与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呈正比例关系,可用于预测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PM2.5日暴露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南省某高校学生对健康素养教育活动满意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湖南省某高校学生对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满意情况,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广泛参阅相关文献后自编满意情况评价问卷,于2019年6月通过问卷星(WJX)服务平台,采取自填问卷的方式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本次分析的742名学生对活动各方面满意率均在80%以上,学生对活动时间安排和激励措施的满意率相对较低,愿意向朋友推荐此活动的有582人(78.44%),有意向再次参加此活动的有700人(94.34%),多媒体教室播放视频班级的学生与QQ发送视频链接班级的学生在再次参加此活动的意愿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P>0.05).结论 湖南省某高校学生对健康素养教育活动满意率、再次参与和向朋友推荐此类活动的意愿均较高,然而目前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数量相对较少,高校应该加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