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64±12)岁。所有患者遵循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采用以穿戴式监测设备为基础的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施围手术期管理措施。观察指标:(1)心率变异性(HRV)监测结果。(2)血糖和血氧监测结果。(3)运动和睡眠监测结果。(4)人体成分监测结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通过SPSS转换功能转换为正态分布资料后再进行检验。手术前后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1)HRV监测结果。HRV指标中,从术前至术后第3天,50例患者NN间期标准差从(103±26)ms变化为(101±36)ms,每5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从(45±16)ms变化为(33±12)ms,相邻NN间期之差>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心搏总数的百分比从6.02%(4.96%)变化为5.79%(4.20%),低频功率从376.78(468.96)ms 2变化为742.79(525.20)ms 2,高频功率从273.61(273.58)ms 2变化为397.48(164.87)ms 2,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从1.6±0.5变化为1.6±0.6,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4.43,26.15,24.58,5.51,6.11,6.02, P<0.05)。(2)血糖和血氧监测结果。从术前至术后第3天,50例患者血糖从6.75(2.05)mmol/L变化为6.90(2.63)mmol/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84, P<0.05);血氧从97.00%(5.00%)变化为97.5%(3.0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25, P>0.05)。(3)运动和睡眠监测结果。从术前至术后第3天,50例患者运动步数从3 043(1 224)步变化为1 473(767)步,睡眠时长从(8.2±1.1)h变化为(7.3±0.8)h、睡眠评分从(80±10)分变化为(78±5)分,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16.46,29.02,47.32, P<0.05)。(4)人体成分监测结果。手术前后,50例患者体质量从(63±8)kg变化为(61±8)kg,体脂率从24%±8%变化为22%±9%、肌肉量从43(12)kg变化为41(17)kg,体质量指数从(23.0±2.6)kg/m 2变化为(22.1±2.5)kg/m 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19,3.00, Z=-2.78, t=7.34, P<0.05);基础代谢从(1 390±134)kcal变化为(1 379±139)kca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多维度数字化监测平台应用于胃癌患者能精准监测围手术期应激水平和评估术后康复状态,并呈现可视化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像技术在薄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对解剖学知识了解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美学和功能的修复重建,因此也出现了多种穿支皮瓣的切取和修薄方法。然而,一些学者依然担忧这些方法可能造成血管损伤。先进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穿支血管,特别是脂肪层的穿支,还能准确评估皮瓣血流灌注情况。充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可在不影响皮瓣微循环的情况下获得最佳重建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昝涛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Imaging for thinned perforator flap harves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重点综述了CT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超高频超声、光声层析成像、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动态红外热成像及无创组织血氧测定等技术在薄皮瓣皮下穿支走行及血流灌注评估方面的运用及优点和不足。作者建议根据术前及术中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如术前穿支定位首选CTA,术前穿支的血流动力学(管径、流速)检测首选CDU;术中穿支灌注情况和浅表血管显影首选ICGA。将来可能通过显影剂和设备创新与混合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创建的数字手术环境相融合。通过合理运用以上这些技术,有望获取既能满足功能及美学修复需求,又比较安全的薄穿支皮瓣,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频手术设备双极高频漏电流检测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8/17
依据GB 9706.202-2021《医用电气设备 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及高频附件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中的测试方法,采用不同设备和不同连接方式的组合,分别对2台高频手术设备进行了双极高频漏电流检测,指出了高频分析仪仅作为测试电阻和/或电流表接入电路时测量结果是相对准确的,为高频手术设备双极高频漏电流检测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云南省皮肤影像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及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分析云南省医疗机构的皮肤影像设备购置、使用、检测人员培训情况,为高质量开展皮肤影像技术奠定基础.方法 向云南省内开展皮肤病、医学美容、整形手术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皮肤影像设备(台式/工作站式皮肤镜、皮肤CT、Wood氏灯、多光谱皮肤检测仪及皮肤超声)购置、使用、检测人员培训及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0份.①皮肤影像设备:各类皮肤影像设备共161台,其中49台台式/工作站式皮肤镜,4台皮肤CT,66台Wood氏灯,41台VISIA皮肤检测仪,1台皮肤超声.拥有皮肤影像设备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昆明市(30.43%)、红河州(24.22%)、保山市(10.56%)、曲靖市(8.70%).②皮肤影像技能培训:65个医疗机构(72.22%)有专人从事皮肤影像设备使用、检测、出具检测报告;考取CSID皮肤镜初级证书的有28人,中级证书10人,CSID皮肤CT初级证书6人,中级证书3人,CSID皮肤超声中级证书2人,初级证书3人.③83.33%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认为皮肤影像检查对临床诊疗有帮助;66.67%专业人员对于系统、规范的皮肤影像设备的操作、诊断培训有较强需求.④90家受调查的医疗机构中,今后对皮肤镜有购置需求的占53.33%,53.33%对皮肤CT有需求,57.78%对皮肤超声有需求,52.22%对VISIA类皮肤检测仪有需求.结论 云南皮肤影像技术开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台式/工作站式皮肤镜普及度相对较高;但皮肤影像设备在不同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仍有相当比例医疗机构没有专业皮肤影像技术人员,系统、规范的皮肤影像技能培训、考核急需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术中超声引导在触诊不清的乳腺病变定位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由于女性在家庭及工作中的压力增大,乳腺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1].随着钼靶X线和高频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很多临床触诊不清的乳腺病变得以检出,在这些病灶中,有一部分为恶性肿瘤.如何简便、快捷地对这些病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予以后续治疗,术中准确切除病灶至关重要,因而有必要进行术中实时超声引导.术中超声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外科医师广泛接受[2],因其具有实时监控、引导准确及创伤小等优势,近年来在显微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手术中被逐渐应用[3-5].随着超声技术和超声设备的改进,术中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近年来开展术中超声检查,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定位切除触诊不清的乳腺病灶39个,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疗在放射性肺炎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深部热疗在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行胸部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未行手术的肺癌患者.其为序贯或同步放化疗,放射治疗剂量为60~70 Gy(常规分割),预计生存期超过6月,放射治疗后均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是否行深部热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给予糖皮质激素与抗感染治疗,辅以吸氧、止咳、解痉平喘等对症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深部热疗.热疗设备使用HG-2000体外局部高频热疗机,加温温度42℃ ~43℃,时间为40 min,隔日1次,共10次,分别检测放射性肺炎治疗前、放射性肺炎治疗后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KPS评分、症状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VC、FEV1)、血气分析指标(PaO 2、PaCO 2)均有好转,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炎性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部热疗联合传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肺炎,有助于放射性肺炎患者的症状、肺功能、血气分析、炎性指标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和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在内耳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机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内耳畸形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植入体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ESRT)的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指导术后设备调试.方法 将88例澳大利亚Cochlear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分为耳蜗形态正常组与内耳畸形组,测试手术后1年内不同时期EABR和ESRT值,术后1年运用行为测试法检测主观阈值(T值)和最大舒适阈(C值),分析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 内耳畸形组患儿术后不同时期EABR和ESRT阈值较正常组高(P<0.05),两组EABR和ESRT阈值变化趋势相同,总的趋势是低频值较低,高频值较高,术后1年EABR和ESRT阈值逐渐增高;两组EABR与Tt值显著相关,ESRT与C值显著相关.结论 内耳畸形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EABR和ESRT阈值变化规律及特点与正常组患儿相同,阈值可用于指导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者手术后设备的调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骨刀在口腔临床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超声骨刀是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使用高频率微震荡刀进行骨科手术的一种创新性骨外科手术设备,近年来在口腔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该设备与传统手术器械相比,具有软硬组织识别功能强、切割精度高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智能外科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常来说,外科学历史研究认为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外科消毒法和麻醉技术标志着现代外科学的诞生¨].这一时代,外科医师使用的工具主要是传统的手术刀、止血钳等.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以高频电刀为代表的电外科设备开始在手术中崭露头角,电外科设备可以完成很多传统的手术器械无法完成的操作[2].在随后的50年中,电外科设备越来越安全可靠、操作越来越简便、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至20世纪80年代,电视腔镜的问世标志着微创外科的诞生,外科开始进入“信息时代”[3-4].微创手术对人体器官的损伤要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小得多.20世纪80年代,多元化的能量外科设备,像超声刀、Ligasure等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Da Vinci手术系统的出现整合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成果,外科医师可以通过放大的三维成像技术对手术野进行观察,并在操作台上通过机械臂实施手术操作.可以说,Da Vinci手术系统代表了目前外科发展的最高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门子Multimobil5C高频移动式C型臂故障维修
编辑人员丨2023/8/6
0引言随着医疗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设备以其轻便、易操作、成像速度快的优势进入各大医院,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西门子Multimobil 5C高频移动式C型臂,以其结构简单、低剂量、便携的优点在骨科手术中使用广泛.我院于2010年引进2组西门子Multimobil 5C高频移动式C型臂进行骨科手术的术中定位和透视.从使用至今,2组设备运行基本良好,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由于设备数量有限,手术量大,且设备使用手术间不固定,再加上手术的紧迫感和操作者的粗心大意,造成了不少的问题和故障[1].现将设备使用近几年出现的典型故障案例及解决办法分析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